第二章 臉一直向著陽光(3 / 3)

本傑明·格雷厄姆是全美著名的投資學理論專家。在本傑明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本傑明反對投機,主張通過分析企業的贏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來評價股票。他傳授給巴菲特豐富的知識和訣竅。兩人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建立起深厚的情誼。

1957年,巴菲特同幾個合夥人籌集了30萬美元的資金,正式跨入股市。他的穩健投資學理念立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30萬元的資金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到2005年,沃倫·巴菲特的個人資產已達440億美元,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宣布,他將捐出總價達300億美元的私人財富,投向慈善事業。這筆巨額善款將分別進入比爾·蓋茨創立的慈善基金會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會。巴菲特捐出的300多億美元是美國迄今為止出現的最大一筆私人慈善捐贈。這也為巴菲特在全球範圍內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巴菲特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諾言:假如我有兩塊麵包,我會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

2008年,巴菲特的個人資產達到了620億美元,一舉超越比爾·蓋茨,成為新的世界首富。

眼中有“水仙”搖曳的人,才能真正成為金錢的主人;而眼裏隻盯著“麵包”的人,則多半眼神暴戾心靈疲憊。

在這個物欲滾滾的碌碌紅塵中,願我們每個人心中都鮮活著一朵搖曳生芳的水仙。

原載於《語文報》

愛心是火種,能點燃心中的希望;愛心是清泉,能滋潤即將枯萎的禾苗;愛心是綠蔭,能撐起一片新的天地。愛是每個人美好善良的言行;愛是愉悅的思想、高尚的談話;愛是我們人生的每一步指南;愛是這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起點。愛心給予我們力量和成功的喜悅,讓我們心中充滿愛,把世界裝扮得更美麗吧。

看看前方的路

文|一路開花

心態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馬斯洛

上大學時,有一個年過七旬的中文教授經常跑到我們藝術係來玩。

老先生姓林,喜歡穿一件黑色的大風衣,他是地道的文科出身,性情並不守舊古板。他喜歡聽一些比較流行的歌曲,喜歡跳快三、恰恰、探戈等節奏感強烈的交誼舞。

那時候,學校的多媒體大廳,周一到周五用來開設講座,周六周天用來舉辦交誼舞會。說是交誼舞會,其實還是有差別的。為了方便彼此交流,舞會慢慢有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周六是學生的天下,周日則是老師的天堂。

林老先生每周六晚上八點都會準時到達舞會現場。他的這個習慣,在我大學的四年間從來沒有改變過。

直到畢業,他都會在我播放周六晚上的舞會曲目中途,主動跑來跟我搭訕。漸漸地,我們慢慢熟絡起來。印象中,他跟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小夥子,多放點兒勁爆的音樂嘛!大家都是年輕人。”

他每次跟我提這個建議的時候,我都笑得特別厲害。沒想到一個年過七旬的老先生,還會自稱年輕人,還會說“勁爆”這個當時的非主流詞語。

他從不參加周日的教師舞會。我很八卦地問過他這到底是什麼原因。他滿腹牢騷地說:“和那些老頭兒、老太婆跳有什麼意思?一個個都慢騰騰的,沒勁!”

中文係經常給他發這樣那樣的邀請函,他也從來不去。每次都說很忙,很忙。但隻要我們係有文藝晚會之類的節目,他曆來都是隨傳隨到。偶爾,你忘了告訴他,他甚至還會生氣,覺得你是在嫌棄他,不歡迎他。

他最不喜歡別人說他老。記得有一年開學慶典,主持人是個漂亮的小姑娘,特意在他上台發言之前,恭恭敬敬地附了句:“下麵有請我們學院的老督導林教授……”因為這句話,他不樂意了,接過麥克風就是一句:“我唯一能接受的帶老的詞語,就隻有老師一個。”

畢業之後,我去了青島啤酒廠工作。工資很低,不過業務提成很可觀。周圍的很多朋友不是考上了在編的教師,就是加入了省市級公務員的行列。我忙碌了很長時間後,仍然沒有存款,心裏很是著急。

半年後,我主動提出辭職。剛離開沒幾天,我就後悔了。工作難找不說,一切還得從頭開始。奔波大半月,還是毫無頭緒。我給他打了電話,想聽聽他的意見。

那是他第一次一本正經地跟我這般說話:“人生的路上嘛,偶爾總會碰上大霧天氣、大雪天氣,但實在沒什麼可怕的。大霧,大雪總是要散去的嘛。經常抬頭看看前方的路,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清楚明天要走的方向,這才是重要的。路途坦蕩的時候,不妨小跑一段,碰上荊棘挫折,也別慌亂,放慢腳步,看看沿路的風景也是好的嘛。”

這席話,我在心間記了很多年。我總覺得這才是一個智者真正的豁達情懷——不悲不喜,不驚不懼。得意時,加快腳步,看看前方的路,清楚自己的處境,不驕不躁;失意時,放慢步伐,觀賞沿途美景,等待時機,蓄勢待發。

原載於《特別關注》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就讓我們繼續與生命的慷慨與繁華相愛,即使歲月以刻薄與荒蕪相欺。

退讓的智慧

文|崔鶴同

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

嚴子陵,又名嚴遵,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市)人。年輕時便很有名,與劉秀同在太學學習。後來劉秀起兵反王莽,他積極擁護。到了光武帝即位,嚴光便改換了姓名,隱居起來。光武帝想到他的賢能,就下令按照嚴光的形貌在全國查訪他。後來齊地上報說:“有一位男子,披著羊皮衣在水邊釣魚。”光武帝懷疑那就是嚴光,便準備了小車和禮物,派人去請他。請了三次他才到,安排在京師護衛軍營住下,好生款待。但嚴光仍懷念閑雲野鶴的生活。

一天,光武帝親自來到嚴光居住的館舍,嚴光睡著不起來。光武帝就進了他的臥室,摸著嚴光的腹部說:“哎呀嚴子陵,就不能幫著做點事嗎?”嚴光不講話,過了好一會兒,才睜開眼睛,看了好一會兒,說:“過去唐堯那樣顯著的品德,巢父、許由那樣的人聽說要授給官職尚且去洗耳朵。讀書人本各有誌,何以要到強迫人家做官的地步?”光武帝說:“嚴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做出讓步?”於是便上車,歎息著離開了。

光武帝授予嚴光諫議大夫的職務,嚴光不肯屈意接受,把官帽放在府第的牆角就離開了。嚴光到富春山過著耕種生活,後人把他垂釣的地方命名為嚴陵瀨。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帝又一次征召他,他沒有去,活到80歲,無疾而終。

嚴光甘於寂寞,不事王侯,舍棄別人求之不得的榮華富貴,與自然為伴,過著卑微、清貧而快樂的生活。

南朝齊梁時的陶弘景,小時候很聰明,也很勤奮。四五歲常以蘆荻為筆,在灰沙上學寫字。10歲看了葛洪的《神仙傳》等著作,“晝夜研尋”,深受影響。長大以後,“神儀明秀,朗目清眉”,不到20歲,便做諸王侍讀的官,深受梁武帝的賞識。由於誌不在官,不久他就向梁武帝辭官回鄉。

此後,先是東陽郡守沈約,幾次寫信邀請他,他都不來;接著,梁武帝屢加禮聘,他也不出山。梁武帝問他:“山中有什麼值得你留戀,為什麼不出山呢?”陶弘景先寫了一首詩,後畫了一幅畫作為回答。詩為《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畫的內容是:兩頭牛,一頭散放水草之間,自由自在;一頭鎖著金籠頭,被人用牛繩牽著,並用牛鞭驅趕。

梁武帝看了詩和畫,領會他的用意,就不再強迫他出來做官了。但是皇帝仍很信任他,“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谘問”,故當時人稱之“山中宰相”。後來,他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層的樓房,“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下”,關門讀書,與世無爭,最終完成了醫藥著作《本草經集注》。

陶弘景淡泊名利,誌存高遠,潛心學問,終有所成,千古流芳。

三國時的阮籍,三歲喪父,家境清苦,勤學而成才。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誌,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慨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托病辭官歸裏。正始十年(249年),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眾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默不言。

鍾會是司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問阮籍對時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辦法回避。司馬昭本人也曾數次同他談話,試探他的政見,他總是以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來應付過去,使司馬昭不得不說:“阮嗣宗至慎。”司馬昭還想與阮籍聯姻,阮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無法進行。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阮籍迫於司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應酬敷衍。他接受司馬氏授予的官職,先後做過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後人稱之為“阮步兵”。他還被迫為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因此,司馬氏對他采取容忍態度,對他放浪佯狂、違背禮法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使他最後得以終其天年。

以上三人均是諳世事知進退的高人誌士,但三人退讓各有其招,也各有其妙。嚴光的決絕,不拖泥帶水,說一不二,百邪不侵;陶弘景的委婉,詩畫明誌,綿裏藏針,意味深長;阮籍的佯狂,半癲半癡,以假亂真,以柔克剛。三人均潔身自保,殊途同歸,各得其所,各有善終,百世流芳。

相比而言,範蠡功成身退時曾規勸文種:“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子何不去?”文種不信。有一天,勾踐派人給他送來一口劍。文種一看,正是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的那口寶劍。文種後悔沒聽範蠡的話,隻好自殺了。可憐文種不明白“敵國滅,謀臣亡”的道理,仍心存僥幸,執迷不悟,最終招致身首異處。

同樣,劉邦坐擁天下,曾問韓信:“你覺得我可帶兵多少?”韓信:“最多10萬。”劉:“那你呢?”韓:“多多益善。”劉:“那我是打不過你?”韓:“不,主公是駕馭將軍的人才,不是駕馭士兵的。”話雖如此,但言語之間韓信顯得太狂妄自大,目中無“主”了,這已埋下禍根。且後來他又與陳豨謀反、泄密,被呂後和蕭何施計,遵循劉邦曾給韓信“三不死”的承諾: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兵器不死!將其用麻袋捆縛,於長樂宮被宮女用削尖的亂竹插死,慘不忍睹,並株連三族。

謙虛謹慎,清心寡欲,急流勇退,遠離名利是非,乃不爭之爭,如此方能忠以報國,智以保身,逢凶化吉,頤養天年,彪炳史冊。這也是退讓的最高智慧。

原載於《做人與處世》

人生就像是攀登一座高山,越往上走,風力越大,阻礙越多。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在適當的時候放棄功名權勢,隱身遁世,此乃大智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