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讓心中擁有一片湖
湖是多元且永恒的,它既滄桑深邃又天真無邪,既浩浩蕩蕩又從容不迫。它讓我們懂得宇宙是複雜多變的,倘若以蹇澀拘泥的眼光看世界,即便是萬頃心湖也會幹涸。
爸爸的“冷水”
文|羅光太
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
——高爾基
小的時候,我就喜歡看書,看書多了,也就萌生出自己試著寫的念頭。記得那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裏已經開始教寫作文了。我特別喜歡上作文課,那些看書時弄不懂的問題,在作文課上,老師都會為我解惑,讓我茅塞頓開。
我的作文成績是班上最好的,老師很喜歡我寫的作文,每次都會將其當成範文在班上讀,讓我小小的心裏充溢著滿滿的自豪和喜悅。看過很多書後,我並不滿足隻是寫老師布置的作文,我想寫童話、寫故事,寫很多我腦海裏構想出來的東西。
我想像爸爸一樣,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爸爸雖然是建築工程師,但他閑暇時卻喜歡寫點文章。多年的積累,他已經出版了兩本書。我很崇拜爸爸,我希望自己能夠像他一樣優秀。
每天放學回家後,我先把作業做完,然後躲在房間開始寫我自己構想的故事。那是一段累並快樂著的時光,寫作的辛苦我體會到了。有時為了一個流暢的句子,我得一直修改;有時為了一個貼切的詞彙,我得絞盡腦汁;有時為了描寫的東西真實有特點,我得長時間去觀察。我在寫作的過程中終於明白了,寫作並非是件容易的事,要想寫好,就得下苦功夫。明白這些,我對爸爸能發表那麼多文章更是敬佩萬分。
可是那時候,我畢竟隻是一個九歲的孩子,並沒有超乎常人的天賦,我隻是單純喜歡寫,以為自己的作文得到了老師的認可,並且還看了很多書,我寫的文章一定很好,甚至可以像爸爸的文章那樣發表在雜誌上。
我努力了一個星期,終於完成了我的第一篇挺長的童話故事,洋洋灑灑地寫了好幾頁紙,我欣喜地把文章拿給正在家裏做家務的媽媽看,並且興奮地告訴她,這是我自己寫的故事。媽媽聽後,激動地擁我入懷,還沒看就一個勁地誇我很棒。我接過媽媽拿在手裏的掃帚,她用兩隻手小心翼翼地翻閱我寫的故事,一邊看一邊不停地誇獎:“真棒!寫得很精彩!這個故事寫得很有趣。”看完後,媽媽又蹲下身抱住我問:“這個故事真的是你寫的嗎?”當她得到我肯定而自信的回答後,她又忍不住抱住我深深地親了一口,說:“我兒子真棒!一會兒你爸爸回來看見了,一定更高興。”
媽媽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她甚至在做家務時都哼唱起來了。看著媽媽開心的樣子我心裏湧起了無限的自豪感,想象著爸爸回來後激動的樣子,我禁不住蹦跳起來,我想爸爸一定會表揚我的,他能以我為榮是我最大的快樂。
爸爸下班前,媽媽特意把我寫的故事整整齊齊地放在茶幾上,她知道爸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茶幾前喝一杯溫水。她希望爸爸在第一時間裏看見我寫的文章。
在等爸爸回家的時間裏,我覺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好漫長,是種煎熬,不過,是快樂的煎熬,我心裏洋溢著無法言說的喜悅。我一直站在窗口探望,希望爸爸會比平時早一點回來,希望他能夠早一點看見我的文章,他的意見對我來說很重要,畢竟爸爸發表過那麼多文章,畢竟爸爸是我最崇拜的人。
爸爸終於回家了,我一臉燦爛地站在媽媽身邊,等著我想象中激動的場景發生。媽媽在爸爸進門時就興奮地對他說:“孩子爸,你終於回來啦!快過來看,這是你兒子自己寫的故事,真是太精彩了!”
爸爸臉上流露出不相信的表情時,媽媽肯定地說:“是你兒子自己寫的,你還不相信?遺傳你的文學基因呀。”
爸爸坐在沙發上,認真翻閱我辛苦寫了一個星期的文章時,媽媽又一個勁兒地在邊上誇獎我。我自信滿滿地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我是爸爸的兒子,一定可以像爸爸一樣厲害……”
我的話還沒說完,爸爸開口了:“沒什麼意思呀。故事老套,情節也不精彩,我還以為寫得有多好呢。”
我一時間愣住了,笑容凝固在臉上。
媽媽急切地反駁:“你兒子才九歲,他主動寫文章,你怎麼不鼓勵他?明明就寫得很好!”
“好不好我有自己的判斷。明明不好,我可以說好嗎?”爸爸理直氣壯。
媽媽氣得和爸爸吵了起來,我卻是委屈而又傷心地哭著跑回房間,撲在床上淚水橫流。
我不甘心,一邊哭一邊暗下決心:我一定要更努力,一定要寫出得到爸爸認可的故事來,但我又很疑惑,為什麼爸爸不鼓勵我呢?反而潑冷水?畢竟我才九歲。
後來,我漸漸注意到了,爸爸其實很少表揚我,似乎我做什麼事,取得再好的成績,都很難得到他的認可。他最常說的話就是:“一般,普普通通,沒什麼意外。”可我那麼渴望得到爸爸的認可。還好一路走來,還有媽媽的鼓勵相伴,要不,我真是沒勇氣也沒信心了。
有媽媽的鼓勵,我一如既往地喜歡看書和寫故事。有點和爸爸賭氣吧,我比過去更努力也更投入了,但是爸爸還是常常給我潑冷水。
有一段時間,我挺恨爸爸的,覺得他冷血,覺得他不可思議,別的父母總會不斷地鼓勵自己的孩子,而他卻隻會“潑冷水”。我恨他,可我又那麼迫切地渴望得到他的認可。
為了得到爸爸的認可,我做任何事情都會竭盡全力並力求完美,但爸爸似乎還是無動於衷,就連後來我已經刊發的文章,爸爸看後,也隻是說:“一般,還可以寫得更好一點。”
我一直在努力,從不敢停歇,所有的付出都隻為得到爸爸的認可。爸爸對我很嚴格,對他自己也很嚴格,他用行動給我樹立了榜樣。
漸漸地,在流逝的時光中我長大了,而爸爸一天天老去。他依舊常常給我潑冷水,依舊在說“還可以做得更好一點”。隻有媽媽,她的鼓勵從不吝嗇,她以我為榮從不低調。可我卻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中讀懂了父母對我深沉的愛。
媽媽的鼓勵給了我信心和勇氣,而爸爸的“冷水”,卻讓我隨時認清方向,保持努力的狀態。
原載於《新青年》
記起小時候學過的一篇文章,《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似乎父親永遠都是這個樣子,沒有什麼時候是對孩子滿意的,時不時還打擊你一下。可是,這不就是父親的愛嗎?因為這偉大的愛,我們才變得謙虛謹慎不自滿,不沾沾自喜,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功。
贏過昨天的自己
文|羅光太
如果你希望成功,當以恒心為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當心為兄弟,以希望為哨兵。
——愛迪生
從小我就比較好勝,但資質平庸,無論怎麼努力,都難能取得第一。
父親發現我總是鬱鬱寡歡,追問原因。我說出來後,父親撫著我的頭說:“你是一個有誌氣的孩子,而且你確實在努力了。但是得不得第一又有什麼關係呢?第三名也很好呀!”“什麼呀!上次我得了第一,這次才第三,多丟人!”我還是哭喪著臉,心裏很不理解父親的話。“有目標是好的,但第一名往往隻有一個,那也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一個人,隻要贏了自己就可以。”父親說。
父親那天說了很多,但“隻要贏了自己就可以”這句我無法理解,以為他隻是在安慰年少的我。後來,長大了,特別是步入社會後,經曆的事情多了,才漸漸明白父親當年的話。
我一直在網上寫文章。偶然一次,我的一篇文章被《成長》雜誌選用。我欣喜若狂,以為自己是當作家的料,於是天天奮筆疾書。然而,當我真正開始投稿後,麵對的卻是一封又一封退稿信。半年裏,我居然連一首小詩都無法再發表。沮喪感洶湧而至,伴隨著別人的嘲笑,我心灰意冷。
那段頹廢的日子,父親看了很心痛。一天夜裏,父親攔住了準備出門買醉的我,他說:“你真的不想再寫了嗎?”我低著頭,沒有回答。父親知道我對文字的酷愛,知道我割舍不下自己十幾年來的夢想。“我知道你一直在努力,你寫得很辛苦,但是又有誰的成功是一帆風順的?你的文字已經在進步,你不知道嗎?”父親喋喋不休。“可是,沒有編輯認可我的文字……”我低聲反駁。“別人不認可你,但你首先要認可自己呀,你在進步,你已經贏過昨天的自己了,我為你驕傲!”
“贏過昨天的自己?”我重複著父親的話。“對,隻要贏過了昨天的自己就可以了。”父親很肯定地說。那天,我沒再外出,一個人躲在房間想了很多,父親的話一直縈繞在耳邊。是呀,為什麼要和別人比呢?我能贏過昨天的自己就可以了。
以後,我平心靜氣地寫文章,依舊投稿,但不再熱衷結果,不再和別人作比較。
這一年來,我的文字慢慢成熟,逐漸被一些編輯認可。一年裏,我先後發表了50幾篇文章。我知道,這是很小的一點成績,對一些名寫手來說,他們一個月發表的文章就超過了這個數,但對我來說卻彌足珍貴,這是我努力了一年的結果。
我不再患得患失地去和別人作比較,能夠看見自己的進步我已經很滿意了,我也會繼續努力。我知道冠軍隻有一個,更多的人都是像我一樣,即使很努力了,也無緣第一。無緣第一就可以不努力了嗎?不可以,因為人生首先是一場和自己競爭的比賽。隻要活著,這場比賽就將一直進行下去。
每天都“贏過昨天的自己”一點點,日積月累,很長的一段時間後,驀然回首,我們會驚訝自己取得的成績,甚至會感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
人生,是需要堅持和努力的,但首先我們一定要贏過昨天的自己。
原載於《思維與智慧》
我們在各自的疆域生活。像花朵盛開在陰麵或陽麵的山穀,盛開在海邊或草叢之中,但它都是在自己的本性裏盛開。人的確有可能時時刻刻成為一個新的自己,具備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戰勝自己,你才能贏得榮耀!
你能應對的事情
文|龐啟帆
人每違背一次理智,就會受到理智的一次懲罰。
——托·霍布斯
喬丹先生家的樹莓是附近一帶最好的,而且他們家的樹莓樹總是碩果累累。一個星期五晚上,一個夥伴突然說:“我們去喬丹家摘樹莓吧?”這主意聽起來非常不錯。
於是,我們悄悄潛入了喬丹家的後院,在樹莓樹下小心地藏起來,然後開始享用那些清甜而多汁的樹莓。
但是我們還沒吃過癮,喬丹家後院的燈突然亮了。我們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喬丹先生衝了出來。
“你們這幫小鬼在幹什麼?”他大吼一聲。夥伴們頓時嚇得四處逃竄,手上還沒吃完的樹莓被扔得到處都是。幾秒鍾的工夫,夥伴們就消失在了夜色中。
其他的人都跑了,隻有一個人沒跑,這個人就是我。
喬丹先生揪著我向我家走去,一路上不停地訓斥我。回到家,我的母親問清楚事情的緣由後勃然大怒。自然,我承受了一番狂風暴雨般的責罵。
接下來的幾天,這件事成了夥伴們的笑料。我不禁抱怨命運的不公:為什麼大家都偷了樹莓,我要付出代價,而他們卻無須承擔任何後果?
大約一個星期後,我向父親抱怨這件不公平的事。
“我覺得沒什麼不公平。”父親說,“你沒有問過喬丹先生就偷摘他家的樹莓,接受懲罰完全是應該的。”
“那其他幾個人呢?他們一點兒也沒受到懲罰!”我詰問道。
“那不是我要考慮的,也不應該是你要考慮的事情。”父親說,“你無法控製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你隻能應對發生在你自己身上的事情。那天晚上你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為此你受到了懲罰。在我看來,這是十分公平的。”
當時,我對父親的話非常惱火。但經過了這麼多年,我已經認識到父親說得很對。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並沒有誰向我們保證生活會公平對待我們。生活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們不能拿自己的各種人生遭遇與別人的生活相比較而讓自己陷入憂鬱與怨憤當中。就像父親所說的,那不是我們要考慮的事情。
我們真正能應對的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無論這些事情公平,還是不公平。
原載於《閱讀·素材》
每個人都會遭受公平或者不公平的對待,這是我們無法把控的事。我們唯一可以把控的就是管好自己。
不幸,不是現在也不是將來
文|[美]鮑勃·帕克斯?編譯|龐啟帆
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
——諾貝爾
我的朋友貝基即將離開她的工作崗位。三年前,我寫了一個有關她的故事,她非常喜歡。在她離職前,她打電話給我,請求我送一個有我簽名的那個故事的副本給她。她打算把它裝幀起來。
我認為這是送給她的一個很好的禮物。為了使這個故事更具吸引力,我決定請人配上顏色和插圖,然後再把它裝幀好,在她離崗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送給她。
我聯係了一個藝術家朋友。她建議我先給她一個預先的副本,等她的設計得到我的認可後再最終完成它。“沒有這個必要,”我告訴她,“我相信沒有人比你更能勝任這個設計。”
幾天後,我收到了她發過來的一個電子郵件的附件,這個附件就是她根據貝基的故事設計的插圖。打開附件,我感到非常失望。
我坐在那裏看著圖畫,不停地自言自語:“我相信沒有誰更能勝任這個設計。”
“我必須接受這個。”我對自己說。
然後,我又喃喃自語:“怎麼辦?下周我就需要它,設計稿寄送到我手也需要時間。我不能刪除它。”
我關掉附件,準備用一些虛假的、客套的話語回複這封郵件。這時,我才注意到郵件裏還有一封信。通過這封信,我的藝術家朋友向我解釋了她是如何得出這個藝術構思的。
“啊,上帝!”我低呼道。我再次打開了那幅圖畫。之前似乎太過簡單的圖畫突然變得完美了。
在設計這個插圖的過程中,我的藝術家朋友向我詳細了解了貝基的情況。
貝基的人生很不幸。她結了三次婚,前兩任丈夫死亡,其中一個在睡覺時在她的身邊自殺身亡。第三次婚姻是因為離婚而結束。她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吸毒。
現在,她將麵臨失業,生活無疑雪上加霜。
故事中有好多細節描寫,這些細節增加了這個故事的深度。而我的藝術家朋友隻是簡單地加上了一道彩虹,一道破裂的彩虹——拱形處處理成小碎塊狀。
我十分不喜歡這個設計,直到我通過設計者的眼睛來審視它。
我的藝術家朋友寫道:“一道彩虹似乎過於簡單化,但這個概念適合貝基的真實故事。我們的彩虹往往有些部分是破裂的,但它的美麗並不會因此而少一點。”
她說得沒錯。當我把貝基的故事告訴她時,我隻著重講述悲慘的情節。我的藝術家朋友卻看到了悲劇空間的那些東西。
在那些悲劇的空間中的確充滿著小快樂、特別的愛的時刻和許多的朋友。
當我把這份禮物贈送給貝基的時候,我首先解釋了那幅圖畫。雖然她的人生經曆了許多不幸,但誰能說她過去的人生沒有幸福和快樂呢?那些不幸已經過去了,不幸不是她現在的狀況,更不會是將來的狀況。
我們都落淚了。
從此,在審視一個人的人生的時候,我學會了看全貌,因為多麼不幸的人也會有快樂和希望。就像那道彩虹,就算有一部分是破裂的,但它仍然美麗。同時,我也學會了以一個設計者的視角看待人生,就算人生多麼艱難,生命的天空也會有彩虹。
原載於《哲思》
生活的根本意義在於完成“好好活著”這個偉大的使命。那純潔的藍色高雅又略帶哀傷,在生命的旅途上,它象征著困難與挫折,盡管如此,它們也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筆財富,能使人清醒,教人搏擊,催人奮進。
一?之?韻
文|王飆
軀體總是以惹人厭煩告終。除思想以外,沒有什麼優美和有意思的東西留下來,因為思想就是生命。
——蕭伯納
儒道禪,是撐起中華民族靈魂之鼎的三隻巨足,它們共同的一個特點,就是都推崇一個“一”字,都有一個萬法歸宗的哲學命題,而這個宗,也就是萬目歸綱的一。
道,源於易。五千多年前,伏羲於宛丘之上,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追索諸物的生滅輪回,突然靈光乍現,悟門豁然大開,昂首蒼天,驚呼“太極!陰陽!”原來他在這一刹那,看到了宇宙未劈時是一團混混沌沌的元氣,這也是構成這混元的陰陽二氣未動的時態;陰陽一動,混沌始開;二氣衝和,天清地泰;萬物育化,綿延其間;萬象森列,美如畫卷;激動之餘的伏羲氏,隨手在地上畫出八卦圖形,以記下自己的這一“太極一動,陰陽相生,萬物乃成”的偉大發現。後來的老子,在《道德經》中,更是把這一發現發揮到了極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又統歸之於道,而道即是一,即是太極,即是陰陽衝和之氣,所以,便有了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一人得一十方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