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與塵世握手言歡(3 / 3)

讀後怔怔地發呆,說不出話來。在紛亂的世事麵前,人心浮躁迷惘,林清玄將佛理修養化為美好心情,為我們點燃一盞心燈。將生活裏細小而繁多的美好連串成珠,放在手心裏靜靜地賞,縱是傷心處,也能含淚地微笑。什麼時候,我也能修煉成這樣呢?

不由得想起那個名喚小小的蘇姓女子,玲瓏嬌小,才情過人。癡癡等待的情郎終究未歸,一病相思再未起,埋骨於西泠橋頭。美人的傳奇到此為止,歎息留與後來人。

細細想來,生活本已不堪,何苦一再歎息?深秋的午後,坐在陽光的對麵,捧一本小書,衝一杯小茶,嗑著小粒瓜子,想著小小的心事,不失為小歡喜一樁。

走過的路長了,遇見的人多了,經曆的事雜了。不經意間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頭腦的睿智與清醒。

原載於《散文敗家》

你的心應該保持這種模樣,略帶發力的緊張,不鬆懈,對待不確定有坦然。損傷是承載,沉默是擴展,終結是新的開始。如此,我會為你的心產生敬意。

人生最美是遇見

文|月下清荷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性德

光陰短,夢難圓,多少城市遙望中。

揚州於我,便是煙花暖雨沾濕笑靨,紅袖高歌絲竹繚繞的漫漫浮想;更是我詩意的想象裏,一位嫋娜娉婷、含羞帶俏的佳人也曾多少次,在“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裏,任由想象蓬勃而出,遊揚州一夢生長得枝繁葉茂。泛舟在碧波蕩漾的纖纖細水裏;漫步在枝葉低垂的楊柳依依下;樹下駐足,與嫣然的玉樹瓊花相視一笑;抑或是,以紗燈籠罩的綠瓦飛簷為背景,定格住美麗的容顏和倩影。漫漫遐想中,老了容顏,舊了流年。

終於,在風起的清晨,夢想和現實一同起程。像是赴一場期許已久的初次約會,心是忐忑的怦然。

隨著導遊的一路講解,夢裏揚州的前世今生漸有所知。揚州,自古以來就是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積澱,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是文人墨客爭相聚集、流連之地,張若虛、李白、鄭板橋等名人,被揚州的美景深深吸引,皆在此留下了千古流芳的詩詞佳句,而晚唐風流才子杜牧與揚州更是情深深雨蒙蒙,寫下了淒婉絕美的詩篇。當年隋煬帝為了觀賞玉樹瓊花,開鑿了大運河,直抵揚州,揚州的繁華盛景得以隨著瓊花的美名一起名揚開來,也因此,才有了乾隆幾度下江南必遊揚州的傳奇佳話。

當車子緩緩行駛在揚州街頭,揚州宛如一位撩起神秘輕紗的女子,其麵容漸漸清晰了起來。靜,淨,是揚州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街道不寬,路麵潔淨,瓊花垂柳參差有致,搖曳生姿在馬路兩邊,偶見芍藥夾雜其間,不喧鬧,不爭豔,恬淡安然地守著屬於自己的寧靜和從容。聽導遊說,為了保護揚州的生態環境,揚州的建築是限高的,難怪一路上看不到特別高聳的建築。沒有了現代都市感覺的揚州更添了分深閨秀女般的溫潤和柔美,令人心生歡喜,情不自禁地走近它,愛上它。

最先抵達參觀的是揚州八怪紀念館。因為作畫時敢於打破傳統的繪畫規則,性格上孤傲清高,行為中叛逆狂傲,才得以此名。不得不說,揚州八怪的傳奇和才情給這座文化積澱深厚的古城塗上了濃重的一筆。館中陳列的多半是“揚州八怪”所用的物品,凝神泛黃的墨跡,猶能感受到他們當年憤懣權貴卻又無奈屈服的心性。

心之所往,是對瘦西湖的念念不忘。一行人匆忙結束揚州八怪紀念館的走馬觀花。蒙蒙雨霧中,古樸、典雅的“瘦西湖”大門映入眼簾。傍青翠欲滴的竹林,隨長堤依依春柳,過小橋繞前川,不消須臾,風姿綽約的瘦西湖展現在眼前。

顧名思義,瘦西湖以瘦有別於諸湖,盈盈一湖幽曲窈窕,河道清瘦狹長,清婉秀麗的風姿靈動秀美。清朝錢塘詩人汪沆有詩雲:“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名字由此而來,也就很少有人記得它的原名叫作保楊湖。

煙花三月是折不斷的柳,夢裏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遠影碧空盡,才知道思念總比那西湖瘦……歌裏一遍遍深情吟唱的不正是眼前這纖細迷離的瘦西湖嗎?仿若女子腰間飄拂的玉帶,一泓曲水如夢似幻,婀娜地延向遠方。倘若杭州西湖是位豐腴的賢淑女子,那麼修長的瘦西湖更像是婀娜清秀的俏女郎,別有風韻立春秋。“念泗橋上明月稠,水到揚州相思瘦。”舟行水上,回環有致,雖不見波光瀲灩晴方好,卻也移步換景美景不斷,儼然一幅幅緩緩鋪展開來的水墨畫卷。那一池的湖水,在煙雨蒙蒙的籠罩中,在習習微風的輕撫下,漾起淺淺的漣漪。靜泊的畫舫雕欄玉砌,有著古色古香的精美。婉謝了船娘相邀的美意,與友相伴左右,最愛湖邊行不足,輕快的腳步亦趨亦停。興之所至,畫舫前、石凳上、曲橋邊,用鏡頭定格優美的景致和曼妙的身姿。

說來慚愧,有很長一段時間,沒弄明白二十四橋究竟是一座橋還是二十四座橋,可這絲毫不妨礙我對它的殷殷向往。當看到那承載著淒美傳說的二十四橋橫臥在眼前時,按捺不住心頭的喜悅,迫不及待地奔過去。奈何二十四橋近在咫尺,卻被告知不能步上橋頭,一湖碧水冷冷地隔我在水一方,心底是幽幽的悵然。想那千年以前,風流才子杜牧離開了失意的官場,帶著酒氣和才氣,在二十四橋明月夜的見證下,把夢鎖進青樓女子的妝匣裏,從此山迢迢水隱隱,以詩寄情,浸在揚州的愛與哀愁裏,或是“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的情意綿綿,或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悵然若失,抑或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的幡然醒悟。回想年少的我,初讀杜牧這句經典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時,汩汩流淌的想象裏是詩意隨性的誤讀:明月夜,橋身處,一位古典仕女朱唇微啟,纖指輕挪,如怨如訴的簫聲隨風漂流,隨波漂蕩,訴與誰人聽?知她憐她懂她愛她的那人在何方?愛著,卻不能隨心靠近,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如此吧。舊時明月照,勝景依舊在,不是當年人。匆匆過客的我此行怕是無緣見到明月夜下二十四橋的勝景了,不是沒有遺憾的。

人在旅途,有遺憾或許才是真實的人生。離開時,心有掛念憾惜,方見得此地的魅力,一如我魂牽夢繞的揚州城。煙雨蒙蒙下揚州,未見瓊花綻奇葩;匆匆行程緊,錯過古運河……待到來年煙花三月,邀約清風明月做伴,重下揚州。煙雨蒙蒙中赤腳走在青石板上,拍遍朱樓的欄杆,到個園的桂花香徑去熏香,踏上冷月無聲的二十四橋聽取無邊的簫聲,乘一葉小舟,雨傘折起,一任霏霏細雨洗盡滿身的浮華……

人生最美是遇見,錯過的人、錯失的景,多年以後,是貼在泛黃記憶裏一處缺了角的美麗。

原載於《新青年》

人生,總有那麼一些遺憾,因為無能為力,所以學會釋懷。活著,總有那麼一些起起落落,因為無法改變,所以學會隨緣。就讓我們且行且珍惜!

與塵世握手言歡

文|梅雪

我相信,現在未能把握的生命是沒有把握的;現在未能享受的生命是無以享受的;而現在未能明智度過的生命是難以過得明智的;因為過去的已過去,而無人得知未來。

——葛雷

走在黃昏的街頭,有清幽的歌聲輕飄過來:朝開而暮落的木槿花,月夜低頭啊,心裏想著他,記憶著已經流逝的那一段時光……是袁泉的《木槿花》。錦繡年華時,愛情就是盛開在青春裏的木槿花吧,大朵,明豔。若在多年以前,聽上這樣的歌,一定會淚眼蒙矓,情緒無端低落,仿佛字字句句都是針,很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那短暫的花期更易悵然若失。嗬嗬,多麼滄桑的“多年以前”。而今,中年像洗得泛白的棉布衫,晾掛在光陰的風口,色漸漸地淡去,“潦水盡而寒潭清”般簡素、清明。再次聆聽,依然能觸碰到心底最深處的柔軟和脆弱。隻是念起那些沉隱在歲月深處的點點滴滴,不再是滿心霜意,而像這六月木槿般,淡淡的芬芳裏有著貼心的暖。世間所有的苦痛與糾結,都被時光所收藏,像卵石散落在流年的河床。多年以後,拾起,放在手心裏靜靜地賞,一顆,便是一個真情實意的記憶。

網上與友相遇,她笑問道:久不見人,亦不見文,哪去了?心頓生暖意,為這份陌生而熟悉的關心。微笑地敲下一行字:“行走在煙火人生裏。”

立在時間的長河裏,回望來時路,感慨良多。藹藹紅塵裏,追逐著夢想的苦旅者,一路水迢迢,山遙遙,一程山水一程景,蕭索失意的心情如影隨形,縱然是美景良辰,也或濃或淡地染上嫋嫋的愁緒。快樂站在路口,像和家人失散已久的孩子,殷殷地等待一雙手的溫柔相牽。怨也罷,歎也好,追不回流逝的舊時光。不如重新上路,在庭院、在公園、在郊野,沐浴著陽光,清風拂麵,分享著草木的安寧靜然。於一片青黃葉片上,尋找秋的痕跡;看一顆晶瑩的露珠在荷葉上,來來回回地滾動;看珠光寶氣的蠶不遺餘力地吐絲結繭,化蛹成蝶,演繹著生命的神奇和價值。

自然萬物如禪者無言,自斟自飲一杯歲月靜好的酒,它們用綿綿無盡的綠意,把我們的一生溫柔牽絆,有什麼理由不珍惜這煙火人生裏的所有呢?

靜下心來,坐看春深,細細回味那些如常日子裏細小的美好。晚飯後,漫步到廣場,兒子踩著彩燈滑輪隨我左右。衣著明豔的大媽姐妹們跳著歡快的舞蹈,舒緩、強勁的旋律,整齊有致的舞步和臉上洋溢的笑容,無不感染著圍觀的人群。那是平凡的人們熱愛生活的獨特表達方式,和對幸福快樂的不懈追求。褐色的木椅上,家長們排坐著,關切的目光追逐著玩耍的孩子們。滿頭大汗的兒子嫻熟地滑過來,我趕忙遞上水、叮囑兩句,風一般又溜遠了。看這塵世間細碎的快樂,誰能拒絕快樂來敲門?下班繞到菜市場,經過一家豆腐攤,年輕的女攤主微笑地招呼,你不常買菜吧,沒怎麼見過你。嘴裏應著,心裏竊喜,菜市若是小江湖,莫非我這身衣袂飄然,不像這江湖中人?

流光拋人去,唯有這不鹹不淡的縷縷煙火氣息,才是人世間最樸素最恒遠的生命背景。曾經有人問朱天文,為何不再寫小說?她說,我心裏有一種就此不寫了的衝動,因為再怎麼寫,也寫不過生活本身。是啊,生活賜予了我們好時光,然而,生活又強悍地追逐著年輕的容顏,一任花自飄零水自流。生活本無心,生者可有意。所以,讓我們難以割舍的便是瑣碎生活裏這些不經意的種種。不經意地想起,依依心念的,仍是最初的本心。

漸走漸深的夜,與一些有著體溫的往事一而再地重逢。且許我浮一大白,和塵世握手言歡。心隨浮雲,意賦花開,從此後,讓快樂成雙。

原載於《散文百家》

社會何其喧囂,逼仄的環境、鼎沸的人群,何不走出去,去感受自然的魅力?像飛鳥一樣,飛到那明媚的山巒和藍色的海角,隻有風在飛舞,還有音樂做伴。

董明珠的辨認真經

文|陳世冰

應當細心地觀察,為的是理解;應當努力地理解,為的是行動。

——羅曼·羅蘭

董明珠被調到格力電器做營銷總裁時,正逢市場低迷,公司營銷部人心渙散之時。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她毫無作為,每天對其他同事彬彬有禮打招呼,或是躲在辦公室裏不出門。這下,營銷部裏那些本來就毫無業績的人更加不想幹活了,他們每天都在上網聊天混日子。

正當那些有能力肯幹活的人對新來的總裁感到失望時,董明珠卻突然發力,將那些業績差的人進行了降職或辭退處理,那些一直努力工作且能力強的人得到了晉升。動作之快,判斷之準,和剛來時的她簡直就是判若兩人。

年終表彰會上就有人問她為什麼這樣做。董明珠說,我有次買了個房子,帶個大院子,裏麵有許多雜草雜樹,我準備全部清理掉種上自己買的花木。喜歡植物的父親說,等一等,明年再說。果然,冬天時以為是雜草的植物在春天來臨時開了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夏天卻成了錦葵。大半年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裏居然紅了葉。到第二年的暮秋時分,我才認識清楚哪些是無用的雜草而需要全部鏟除,哪些是珍貴的花木需要保護。其實我們營銷部就是一座花園,你們就是其中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頭都開花結果,隻有經過長期觀察才能認得出來啊。

董明珠話音未落,即引來潮水一樣的掌聲。

董明珠用院子裏的花木雜草需要時間來區別,說明識人識事不要輕易下結論,要沉得住氣,這樣方能在最後決斷時不為一時的現象所迷惑。

原載於《當代青年》

表象總是和真實交替出現,如果輕易下結論,很可能會導致判斷錯誤。需得觀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最好。

華盛頓的五枚銀幣

文|陳洋

要克服生活的焦慮和沮喪,得先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高爾基

1789年,喬治·華盛頓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在宣誓就任總統前,他一直住在距白宮不遠的哥倫比亞大酒店。

一天晚上,一個小偷潛入華盛頓的房間。他翻遍房間,除了幾枚零散的銀幣外,隻找到了一個似是金質的勳章。就在這時,黑暗之中傳來一個沙啞的聲音:“先生,請不要把我的勳章拿走。”

突如其來的聲音把小偷嚇了一跳,他愣了一下,竟脫口問道:“為什麼?”

華盛頓回答:“倒不是因為這枚勳章值多少錢,隻是它對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你仔細看看,勳章上麵刻的是什麼字。”

房間燈亮了,那小偷拿起勳章:“送給總司令喬治·華盛頓先生——陸軍司令部。”小偷愕然:“你真的是華盛頓總統?”

“是的,我就是華盛頓。年輕人,不要拿走它,它隻是銅做的,值不了什麼錢。”停了停,華盛頓又問道:“年輕人,你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呢?”

年輕人解釋說,因為連年戰爭,家裏一點吃的也沒有了,母親生病長年臥床,孩子也得了腦炎。年輕人對華盛頓說:“如果您不介意,您能借給我一個銀幣嗎。”

華盛頓說他並不介意,並且說:“我想,你可能需要更多的錢,你的家也為我們這場戰爭做了貢獻。我這裏有五枚銀幣,你快些拿回家給母親和孩子治病吧。”年輕人跪倒在華盛頓麵前請求寬恕。華盛頓扶起年輕人,並且給他一個忠告:“年輕人,一切都是因為戰爭,以後我們的日子都會好起來的,但你今天的舉動非常糟糕。以後,一定要記住:你是誰!”

後來,傳說年輕人去做工,真的還上了華盛頓的五個銀幣。

五個銀幣或許能解一個人燃眉之急,而一句話“一定要記住:你是誰”則能讓人受用終生,因為它喚醒了一個人的生存道德底線。當我們麵臨誘惑或選擇的時候,不妨問一問自己:“你是誰?”

原載於《當代青年》

你是誰,你要去向哪裏,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要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多幾次這樣問自己,也許你不會像現在這樣迷茫和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