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讀者朋友在我博客裏給我留言:“韓老師,讀您的文章,感覺您是特別安靜的人。”我的回複是:“我也曾浮躁,但是,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安靜。”
沒有安靜,我不會寫出一篇文章;沒有安靜,寫手、作家的頭銜都會與我無緣。
感謝安靜。
俗語說,熱鬧的大街不長草。浮躁的世界裏連草都不長,還奢望什麼莊稼與碩果呢?現實就是這樣。一個人要想有收獲、有成就,就必須用自己的安靜去擊敗自己的浮躁。
原載於《思維與智慧》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處的時刻,這時刻彌足珍貴,一切有利於你發展的思考都來源於這個時刻。
演奏好自己的“主旋律”
文|青果青成
為了在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熱愛人生吧。
——羅丹
斯賓塞曾說:“時間有限,不隻是由於人生短促,更由於人事紛繁。我們應該力求把我們所有的時間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這話引起了我的深思。走到今天,已過不惑之年,回頭想想,自己做了多少不該做的事,說了多少不該說的話,傷了多少不該傷的人,走了多少不該走的路……一言以蔽之,很多的精力、時間都花在不該花的地方。富蘭克林說:“寶貝放錯了地方就是廢物。”照此說法,很多的寶貝都被自己當廢物扔掉了。他還說過:“時間是構成生命的材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豈不是在浪費、糟蹋生命嗎?
一個沒有思想或思想淺薄的人,注定會做一些不該做的錯事、傻事的。正如古人所說:淺水大魚不遊,淺土大木不長。由於自己的不足,南轅北轍、緣木求魚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這樣做的結果得給自己造成多大的傷害、損失?有些事情,一旦錯過了,可能就造成終生的遺憾和傷痛,因為人生從來都不出售回程票,一旦出發,就沒有再返程的機會了。
所以,做最有意義的事情應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認真思考的命題。
有句歌詞叫:“有些事還不做,你的理由會是什麼?”可能有些人會說,再等一等,過些日子一定認真去做某件事情。可是,過了一些日子,往往他把那件事早忘到九霄雲外了。就是說,一些不做的借口、理由往往都是一些人不負責任的謊話。我有一個文友就是這樣。他的文筆極好,可是自從出過一本詩集後就再也沒有寫過任何東西。但是,我們每次見麵時,他都會說:我得把自己構思好的一部長篇抓緊寫出來。可是這話說過無數遍了,就不見他的那部長篇問世。私下裏,我們一致認為,如果他認真去寫,按照他的文字功力,應該能寫出一部較好的作品來。可惜,他把時間都用在出去遊玩、喝酒上了。
所以說,任何借口、理由都不該成為我們的羈絆,我們應該說做就做,而且,那件最有意義的事應該是我們的首選,就像腳下那麼多條路,我們要選擇的,就是那一條最適合自己的。美國詩人弗羅斯特說:“一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事實就是這樣,選擇得靠自己決定,而你選擇的內容往往就決定了你今後的命運。所以,該做什麼,必須慎之又慎,兒戲不得。
學者胡適說,人生本沒有意義。就是說,人生如果有了一些意義,那都是我們賦予它的。一些事情本身也沒有任何意義,就是因為有了我們的參與、付出,才有了結果、神韻、風采。而這些東西,又豐富了我們的生命,比如,那些傳神的畫、受人稱讚的書籍、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等等,這些都是一些人的傑作,這些傑作,讓他們的生命變得飽滿、閃亮、充滿價值。做最有意義的事情,目的就在於此。
當然,人不是機器,需要必要的休息和停頓。在我們前進的過程中,我們會時不時地停下來喝喝茶、聽聽歌、賞賞花、讀讀書……做些看似無用的閑事。正所謂:有張有弛,事半功倍。白岩鬆喜歡看楊煉的詩歌,而詩歌看似跟他的新聞工作沒有什麼關聯,但是他曾說,早晚有一天,所看的內容會有用的。事實上,那些閑事、閑情,能調節心情、潤澤心田、營養筋骨,進而使自己變得更強大、更精神,從而讓我們能把該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所謂的閑事、閑情都是“小插曲”,而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你的“主旋律”,要把它演奏好,演奏到極致。
原載於《新青年》
許三多說:“活著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著。”那麼你呢,你的有意義的事是什麼呢?
不??急
文|寒青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製利害,可以待敵。
——蘇洵
人很容易急。自己吃虧了、上當受騙了、利益受損了……每每此時,人就容易急。而急的下一步,就是跟人言語相譏、針鋒相對、據理力爭、針尖對麥芒,一番刀光劍影下來,往往兩敗俱傷。自己不但沒有討回真理,卻又白白惹了一肚子氣,賠了夫人又折兵。有時由於願望落空了,人也跟自己急、跟自己過不去,結果隻能把自己傷得遍體鱗傷。所以,遇事不能急。
人生如行獨木橋,一急,就容易慌張,一慌張就容易跌落下去,而橋下往往是急湍猛流或萬丈深淵。人生亦如下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一急,就容易不慎,不慎就容易招致慘敗。
不急。隻能不急。
唐代名臣裴度在擔任中書令期間,有一次,他正準備和屬下一起喝酒,就在吃飯前,一名手下慌張地跑來告訴他:大人,您的官印不見了!眾人一聽,也都著起急來。但他一點也不急,笑著對大家說,官印不可能丟,一定是放在什麼地方忘記了,等想起來了自然就會找到的,並吩咐繼續擺宴喝酒,欣賞歌舞。在整個過程中,他談笑風生,好像根本就沒發生過丟官印的事一樣。深夜,酒足飯飽之後,眾人正準備散去,這時,裴度的手下興衝衝地來彙報,說那個官印還在,沒有丟。大家都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他笑了笑說:我一想啊,就是下麵哪個小官把官印拿去蓋私章了,如果大張旗鼓地去查,他一害怕,可能就把官印扔到水中或是火裏,那時就真找不到了。如果先不處理,他就會悄悄地把官印送回來。眾人聽了,都稱讚他遇事冷靜,深思熟慮。
可見,不急是一種心態,一種智慧和境界。有著不急之舉的美國作家斯蒂芬·金,堪稱我們學習的楷模。
20世紀70年代,他發了恐怖小說《魔女嘉莉》後聲名鵲起。出版商裏皮看中了他小說所含的巨大商機,對他說:隻要你願意寫,我就會出高價買下你的小說版權。我敢保證,過不了多久你就會成為最富有的作家之一。他卻答道:我還有更重要的事做!兩周後,他寫出一個短篇小說,用筆名投給了雜誌社。文章發表後,他興奮地拿給大家看。當時,裏皮也在場,於是驚詫地問:你拒絕我就是為了騰出時間寫這個小東西?他點點頭。裏皮忍不住為他算起賬來:你的稿費是700美元,這點錢和水管工的周薪差不多,值得你這個大作家花兩周時間嗎?他答道:“當然。”之後,他用三個月創作出《玉米田的小孩》,該書經裏皮出版後大賣,他賺了不少錢。裏皮希望他盡快再寫一部,可他卻搖搖頭:我得停下來再寫個小故事。他不顧裏皮的催促,花了三周又創作了一個小故事,等發表後又開心地拿給裏皮看,裏皮終於不耐煩地說:你可是個有名的大作家,發表個豆腐塊文章還這麼開心。他說:人最怕的就是被成功衝昏頭。所以我總是提醒自己要回到原點,以新人的身份再去寫稿、投稿,這樣才能保持創作的激情。
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往往都是小人之舉,真正能成大器的人,不會如此慌張,因為他們懂得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的道理。這正好印證了《明心寶鑒》裏的一句話:“大家做事尋常,小家做事慌張。”
你無論有多急,但每件事、每個事物都依然按照自己的速度前行。這就像兩個人的約定一樣,你早早地到了,而對方還沒有到,你隻能幹著急,急著煩躁、抱怨甚至發瘋……而就在你急的時候,理智和冷靜離你遠去,而混亂和挫敗則不請自來。
所以,不管你現在處境如何,不急,不急。要知道,不急者成事。
不急者猶如大海,經得起狂風暴雨的考驗;而急躁者就像小水窪,就是一陣微風吹來,也能讓他動蕩不安。可見,要想做到不急,就必須擁有大胸懷和大境界。
原載於《生活於智慧》
需要麵對多少風浪,需要經曆多少欺騙,我們才能學會去品這杯生活的酒,才能如此淡定從容?
台階與人生
文|韓鬆
人生並不像火車要通過每個站似的經過每一個生活階段。人生總是直向前行走,從不留下什麼。
——劉易斯
1
那天,帶著三歲的兒子去縣政府見一位文友。當我們到了一樓大廳後,我本能地朝電梯間走去,兒子卻手舞足蹈地向樓梯跑去。我知道小家夥酷愛上台階,那就滿足他的心願吧,雖然要見的文友在九樓。
兒子緊緊地抓住樓梯一邊的欄杆,一步一步地向上挪移著。看著他吃力的樣子,我用手扶著他,想助他一臂之力,結果他不領這份情,稚嫩的肩膀晃動著表示拒絕。小家夥,原來想玩自立啊。
於是我就“袖手旁觀”,走在他後麵,眼睛卻時刻盯著他,生怕發生什麼閃失,畢竟他隻是三歲的孩子啊。
其實,人生也是這樣。以為別人會需要我們的幫助,殊不知,那隻是我們的一廂情願,費力還不討好。也就說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別人自立自主的機會,就像把天空交給鳥兒一樣,給它飛翔的自由和快樂。
2
兒子也算是一個小胖子,當他吃力地到達四樓時,他那白皙的臉蛋早已變成了一個紅撲撲的蘋果。但他沒有一絲一毫停下來的意思,一如既往地往上挪著,信心不減,熱情不減。我把這叫作“向上的樂趣”。
其實,人生也是這樣。隻要有一個向上的目標追求著,生活就會灑滿快樂的陽光,人生因此也變得溫暖而美好。
3
兒子的額頭已經滲出了細微的汗珠。看樣子,兒子累得不輕。我有些心痛,想抱著他走一程,可是小家夥兩手緊緊地抓住欄杆,表示拒絕和抗議。
我想起了英國思想家羅素。在20世紀30年代,有一次他在中國坐轎,他看到兩個轎夫累得滿頭大汗,但他們談天說地,有說有笑,於是他就問他們:“你們天天抬轎,不感到痛苦嗎?”他們卻說:“你看,我們不是很快樂嗎?”後來他在《樸素的中國人》一書中寫道:“不要自以為是地判斷別人的快樂與幸福。”
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這樣?
4
當我們到達六樓時,文友打電話催我,怎麼還沒有到嗎?我說,你再等一會兒。
他又問我,你在哪裏啊?我說,我在等我兒子。他不解,繼續問我,你兒子在哪裏啊?我說,在台階上啊,他走得慢,我們沒有坐電梯……
其實人生也是這樣,需要等待。就像此刻,文友等我,我等兒子。而這等待多像這一層一層的台階,連接著我們的默契、快樂與和諧。
這使我想起了一組漫畫:第一幅畫上是一個缺了一隻角的圓,由於缺角而變得不靈活,隻能滾一下停一下,因此走得很慢,但是它一邊唱歌一邊欣賞路邊的美景;第二幅畫上還是這個圓,不同的是它找到了缺失的那隻角,裝上了角後,它沿原路返回,可這次它卻越滾越快,路邊的景色欣賞不到了,歌也唱不成了。
我們就像這個圓一樣,不停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著,而等待就是那缺失的角,雖然看起來很礙事,占用了我們寶貴的時間,但是如果沒有了它,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索然無味。
5
我們終於到達了九樓。這時兒子可能真的累了,他很聽話地跟著我來到了文友的辦公室。後來,我帶著他坐電梯下樓時,他也沒有“抗議”。可是我仍然在思索著台階。
人生跟台階多麼相似啊,都連接著高處,而且每走一步都是進步,距離你的目標也越來越近。有誰不憧憬這樣的人生?可是,人生又不同於台階。羅曼·羅蘭說:“人生不售回程的票,一旦出發,就絕不能返回。”而台階可以自由地上上下下。因此,隻有慎重地走好每一步,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用心地珍惜每一寸光陰,我們的人生才會遠離遺憾與後悔。要知道,人生的台階,隻向前蔓延,絕不給你退路,哪怕僅僅是後退半步。
原載於《思維與智慧》
人生就是單行道,不能複製,不能回頭。我們能做的就是一直往前,不留遺憾。
小
文|周麗
自由之於人類,就像亮光之於眼睛,空氣之於肺腑,愛情之於心靈。
——英格索爾
在眾多的單音節詞中,我偏愛這個字:單從字形上看,它像極了身材曼妙的女子行走在風中,兩側裙擺輕舞飛揚的情景;讀起來更像那戲台上女子婉轉嫋繞的唱腔,別有韻味;若是在其後附加些後綴也甚是玲瓏好聽,小巧,小美,小愛,小歡喜,小確幸,小家碧玉……
然而,最令我癡迷的,還是它的疊詞:小小。無論是單獨成詞,還是後綴上一些長短句,都是那麼的精巧美妙,都能將靜泊在記憶裏的那些事、那些人,一一打撈上岸。
夏日的黃昏,趕著一群鵝鴨在草地上踏青撒歡兒,是年少的我最沉醉的事之一。晚霞映紅西方,仰臥青草間,醉看藍天彩雲,恨不能剪下霞雲一角,團成胭脂,塗抹在自己的臉頰,讓自己粉麵含嬌得楚楚動人。輕聲哼唱從收音機裏學來的曲兒,那歌詞從喉嚨裏輕悠流出,宛若出水清荷般澄澈空靈:小小的一片雲啊,慢慢地走過來,請你歇歇腳啊,暫時停下來……徜徉在歡快的歌聲中,彩虹似的夢慢慢浮起,我渴望自己也變成雲一朵,小巧的,隨風飄浮不定,自由自在地漫遊空中,不識愁苦,不曆苦痛,不聞悲憂。
當少年時光像一張泛黃的紙張,在記憶裏日漸模糊褪色時,我已然長大,如一株植物默然素樸地長大。小學同桌了四年的男孩自中學畢業一別,再無相見。如今的他工作生活在異國他鄉。人各天涯,隔了山隔了水隔了光陰的岸,落了風落了雨落了歲月的塵。是否還能記起當年小小的我們一起跳過水坑,繞過小村,搬小小的板凳去看電影的情景?是否還能記起小小的巴掌在我肩頭一拍,嗨,老師找你去,然後羞澀地一溜煙兒跑遠的情景?曾經模樣小小的他,沒有守著小小的約定,沒有成為故事裏的人,卻是和童年一起,經歲月的手剪下,貼於記憶的書頁,是為斷章,無關雪月與風花。
讀完《心美,一切皆美》,林清玄“菩提十書”自編精華篇係列之一,才發覺“小小”在他筆下綻放著別樣的幽美詩意,意蘊悠長。在題為《小小》的段落裏,他如是寫道:“小小,其實是很好的,飲杯小茶,哼首小曲,散個小步,看看小星小月,淋些小風小雨,活在小樓裏,種些小花小草;活在小溪邊,欣賞小魚小蝦。”或許,和小小時候的小小情人在小小的巷子裏,小小地擦肩而過,小小地對看一眼,各自牽著自己的小孩。小小的歡喜裏有小小的憂傷,小小的別離中有小小的纏綿。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是大非,真的是小小的網所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