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鍛造生命鏈條的韌性(1 / 3)

第七章 鍛造生命鏈條的韌性

每個人都應該去尋找那個最真的自己,做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努力成為想成為的那種人。就像村上春樹說的那般:“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裏。”

八風吹亦動

文|俊彥

一個人如果能夠控製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

——約翰·彌爾頓

佛家有句術語叫“八風不動”。所謂的“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共八件事。佛家教導說,應當修養到遇八風中的任何一風時情緒都不為所動,這就是八風不動。不論麵對得到還是失去、歡喜還是憂傷、讚譽還是詆毀,都能做到氣定神閑、不為所動,這樣的人該有多麼聖明、睿智,甚至幾近不食人間煙火。也難怪會有那麼多的凡夫俗子對此心生向往。

說到此,不得不說起蘇東坡的一件小事來。蘇東坡一日興起,做了一首讚佛的小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首詩意境很高,蘇東坡自覺甚是滿意。於是抄好,讓用人渡江到對岸的歸宗寺,給好友佛印禪師看。用人歸來,蘇東坡滿心歡喜地等待著佛印禪師對他的大加稱讚,沒想到看到的卻隻有佛印在詩文下麵寫的兩個字:“放屁。”蘇東坡自然勃然大怒,馬上雇船過江,要找佛印理論一番。他直奔佛印的方丈室而去,卻見緊閉的門扉上貼了張字條:“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東坡見此恍然大悟,自知定力不足,頓時羞愧難當。

相信很多看過這個故事的人會情不自禁地對佛印豎起大拇指,說不定還會暗暗嘲笑蘇東坡。我倒覺得這裏的“羞愧難當”是後人揣測後硬加上去的。依蘇東坡灑脫的性格,頂多搖頭一笑,笑自己的天真和孩子氣。說實話,我也笑了,帶著欣賞和會心的笑——在他身上何嚐沒有我們的影子呢!熬了幾晚時間才做出的自認為完美的文案,卻換來了領導的全盤否定;費盡心思為好友準備了一份驚喜,好友卻不屑一顧……僅僅是這些小委屈、小失落就足以讓我們奮起反擊了,這時還哪管什麼“八風吹不動”,先據理力爭一番再說。如果對方不在眼前,效仿東坡先生“雇船過江”也是有可能的。

什麼?怪不得我們不是聖人呢?誰說我們要做聖人了?且不說古往今來,真正能做到八風吹不動的所謂聖人有幾個,單就是那種端著的姿態就足以讓我們喘不過氣來——做個率性直爽的凡人才更好。高興就笑,不高興就鬧,失去了傷心,得到了自然開懷,遇到小委屈時可以孩子氣地去找對方理論。當然這樣的人同時也是最單純和簡單的,因為對方的一句解釋或者安慰,他就又可以撲哧一下笑出聲來,之前好不容易裝出來的生氣早就煙消雲散了。看看,如此簡簡單單、清清爽爽,多好!

做到八風吹不動,是聖人;笑看八風吹不動,是仙人。無論是聖人還是仙人,都是我等俗輩可望而不可即的。既然如此,倒不如做一個八風吹亦動的凡人,品嚐酸甜苦辣,體會喜怒哀樂,有哭有笑,有玩有鬧,誰說這樣的人生不是精彩真實的人生呢?

原載於《思維與智慧》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既然做不得聖賢,那就不如承接一切生活的瑣碎。

人生沒有多餘的珠子

文|賈子安

任何一段經曆,對於每個人都是很寶貴的經驗。

——曾仕強

前幾天讀《史蒂芬·喬布斯傳》,裏麵講了喬布斯年輕時候的一段經曆。位於俄勒岡州波特蘭的裏德學院,是喬布斯隻讀了一個學期就離開的學校。由於不到20歲的他還無法清楚地了解讀這個學位的價值,尤其當學費耗盡了他工薪階層父母的薪水時,他果斷地休學了。但是這半年的大學生涯於他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對他以後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裏德學院有很好的書法指導課程,校園裏的海報或標語上,甚至學生的課桌抽屜裏,隨處可以見到學生們書寫的優美的字體,這使得喬布斯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休學後,喬布斯選修了書法的相關課程,從中不僅學到了文字的優美寫法,也見識了字母在組合時的間距靈活性。無疑,這一階段的學習,對喬布斯來說是他對藝術認識的重要啟蒙。

當年隻是著迷於字體的美感而選修了書法課程,孰料10年後,當喬布斯和同伴開始設計第一台麥金塔電腦的時候,他忽然回憶起曾經學過的這門書法課。他靈機一動,於是將這些字體觀念與應用融入了麥金塔的設計裏,因此後來的電腦便有了各種漂亮的字體可以供人們使用。

喬布斯的這段故事告訴我們,人很難在當時就看出各種遭遇與經曆的意義所在,隻有時過境遷,再重新回顧過往的時候,才知道它會在你生命中具有何種價值,會助你迸發出怎樣璀璨奪目的奇異光彩。

突然想到了朋友的故事。朋友小時候與一家裁縫鋪比鄰而居,使得她有機會從裁縫鋪裏撿各種顏色的細碎布頭,然後一個人穿針引線,將布頭連綴成色彩斑斕的布片和形狀各異的布娃娃。長大之後,朋友對繪畫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稍有空閑就埋頭畫了起來。她對繪畫的癡迷,可以說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家裏,飯堂,宿舍,課桌上,甚至廁所的牆壁上都留下了她的即興塗鴉之作。她的畫作雖寥寥幾筆,但人物的神態和動作無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每個看到的人莫不由衷讚歎。

多年之後,朋友考上了中國傳媒大學,開始接觸動漫設計。她很快便得心應手,表現出了超人的才華,在動漫領域漸漸嶄露頭角。短短的幾年工夫,她已經是聲名鵲起的動漫設計師了,聽說有了自己的公司,年薪幾百萬元。

當有人問及她的成功,她不無驕傲地說:“非常慶幸兒時與裁縫鋪為鄰,讓我接觸到了那麼繽紛斑斕的色彩和線條,那時的經曆培養了我最初的美感;也非常感謝少年時代老師和父母對我的包容,讓我得以繼續兒時的夢。這些經曆都讓我受益無窮啊。”

毫無疑問,朋友的這些經曆與她日後的成功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不得不驚歎生活和命運的奇妙!我們永遠不知道曾經的經曆什麼時候會派上用場,有了真正的價值;我們永遠也不知道上天在我們內心播下的種子,什麼時候會悄然發芽,暗自生長,有一天竟長成參天之木。

我們常常在時過境遷之後,才知道人生為何會有如此的安排。因此,當我們遭逢挫折或享受萬丈榮光的時候,既不必垂頭喪氣、怨天尤人,也不要趾高氣揚、得意忘形,因為我們無法明確這小小的失落和成績,在漫長的人生裏會占據著怎樣的分量,會產生怎樣的價值。

所以,我們先不要著急診斷當前的遭遇,不要急著對當時的經曆做出判斷。太多當時不解的疑惑與遭遇,都要到很久之後才會揭開謎底,那時我們才會恍然大悟:當初上天是如何在我們的心靈中播種,才成就了我們如此燦爛美好的人生。

每一段經曆都是一顆閃光的珍珠,隻有把它們一顆顆串起來,才能組合成人生璀璨奪目的項鏈。而人生沒有多餘的珠子,每一段經曆都是我們極其寶貴的人生財富。

原載於《人生與伴侶》

經曆失戀,讓你學會怎樣去愛一個人;經曆挫折,讓你學會怎麼重新再來……感謝經曆,讓我們成長。

按自己的速度生活

文|張倩茹

回看射雕處,千裏暮雲平。

——王維

沈從文先生是20世紀中國非常有名的文學家。他21歲的時候離開家鄉,到了北京,在宣武區租了個破房子開始寫作。那時,他還是個在文壇上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他並不跟當時那些如日中天的作家比,自己一個人蝸居在小房子裏埋頭寫作。當他寫到第五個年頭的時候,他在日記裏寫道:“我已經相信,我的文章在中國能夠進前10名了。”

後來,沈從文寫出一係列具有湘西風情的作品,在中國文壇上獨樹一幟,這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沈從文不盲目地跟別人比,不因別人超越自己而內心焦躁、惴惴不安,也不因別人遜色於自己而輕狂自大。相反,他以一顆沉潛之心,按自己的速度寫作,專注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不疾不徐。當他偶一抬頭,發現自己已經走到了許多人的前麵,成績斐然,令人咂舌。

曾聽一位教師朋友說起過她的成長經曆。她剛從鄉下調到縣城工作,看到同事的教學進度很快,深感壓力之大。於是每天匆匆忙忙,攆著別人的腳後跟走。那段時間裏,她每天都身心俱疲,焦慮不安,陷入了巨大的惶恐之中。盲目地跟著別人走了一段時間之後,她實在受不了了,幾欲崩潰。

這時,她的父親對她說:“按自己的速度生活,不要受別人的影響。”從此,她強迫自己靜下心來,及時地調整了教學策略,按自己的速度來安排教學。一年後,她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令許多人望塵莫及。

試想,如果朋友一味地跟同事比,執迷不悟地追逐別人的腳步,且不說教學效果如何,僅僅是她的身心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巨大戕害,就足以令人扼腕痛惜了。

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每個人都渴望一夜成名,有的人甚至為了追求所謂的成功,不惜以身試法,做出令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按自己的速度生活,不受他人的影響,一點一滴地、孜孜不倦地勤奮努力,將我們腳下的路走穩,把身邊的事情做好,這實在是一種明智的生活態度。

“欲速則不達”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隻有我們看淡成敗得失,泰然處之,以豁達平和的心態,按自己的速度生活,不急不躁,穩穩地走好當下每一步,堅持下去,成功便指日可待。也許它就在下一個路口笑意盈盈地恭候著你。

原載於《人生與伴侶》

每個人都應該去尋找那個最真的自己,做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努力成為想成為的那種人。就像村上春樹說的那般:“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裏。”

逆境是一種祝福

文|賈萬民

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隻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

——馬克思

朋友少小離家,經過10多年的打拚,在南方一座大城市有了自己的公司。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他,終日陷入沒完沒了的忙碌,沒完沒了的應酬中,一年也難得回家陪陪日益年老的父母,就連與嬌妻愛子相處的時間也很短暫。他慨歎,我現在除了錢,什麼也沒有了。雖然如此,可他還是像個飛速旋轉的陀螺一樣,無法停下腳步,日複一日地辛苦勞碌著。

不料,由於下屬的一次失誤,使得他的公司出現了嚴重的虧空,他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去彌補,可仍無法力挽狂瀾,不得已他隻好申請破產。看到他遭到如此重創,那些昔日生意場上的夥伴竟像蒸發了一般,躲得不見了蹤影。他意誌消沉,沮喪絕望感像條野生的藤蔓一樣緊緊地纏繞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