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淬煉過的金子才發光
從前孱弱不堪的自己,終於在時光的磨煉中變得強大起來。社會本就是殘酷的,隻有經曆過摔打的人,才能有抵抗打擊的能力。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風景與故事
文|戎裝雲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洪應明
天地之間原本隻有自然,人類出現後才有了世間。自然進入觀賞者的眼中成為風景,世間經人類的演繹有了故事。
帶有詩意的風景是裝點心靈後花園的基本元素。天空的一輪明月,山間的一條溪流,枝頭的一聲鳥啼,路邊的一棵綠樹、一塊頑石甚至是石縫裏挺出的一株毫不起眼的野草花都可以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徜徉其中讓人忘記憂愁,讓人見到歡喜。
帶著熱度的故事是行走人間留下或正在留下的串串印痕。一顰一笑間隱藏著曼妙的故事,燈光舞台上閃動著精彩的故事,金戈戰場上騰挪著壯闊的故事,大哭大鬧中更承載著或驚心或滑稽的故事……置身其中,撲麵而來的是濃濃的生活氣息。
風景從來都不隻屬於詩人,盡管詩人眼中的風景最富有詩意;故事也從來不僅屬於小說家,盡管小說家筆下的故事集中著生活的熱度。
詩意的盡頭沒有詩意,呼嘯而來的列車和冰冷刺骨的鐵軌對於海子而言已經不再是麵向大海春暖花開的風景;熱度的盡頭沒有熱度,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電影《風雲》中雄霸披頭散發的狼狽意味著一個曾經費盡心機登上巔峰的人物之人生故事的淒冷謝幕。
看山宜在山外,智者的目光移出生活的小圈子,故事本身也是風景;樂山宜在山內,隱者的身影融進自然風景,風景之中也有故事。不必把名和利的分量掂得過重,也不必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其實,智者和隱者兩種身份可以適時地合而為一。美學大師朱光潛有一句經典的話:“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業。”當今社會奉行“下班關手機,周末必出遊”的“綠客一族”當接近此境界。
失意時,不妨把風景引入故事,盤腿坐在叢生的荊棘旁邊靜心休憩抑或站在絆腳石上放聲歌唱,如此則荊棘可愛石頭親切,個中自有一番做人的坦然和傲氣;得意時,不妨把故事引向風景,把酒東籬,盈袖的淡淡暗香裏自有一種處世的超然和雅趣。
我看故事多風景,料故事看我應如是。賞著風景,演著故事,無怨無悔,不憂不懼。
原載於《思維與智慧》
把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段都看成風景,把瑣碎的日子過成詩。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與人方便,隨遇而安。
人生最美是遇見
文|月下清荷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性德
光陰短,夢難圓,多少城市遙望中。
揚州於我,便是煙花暖雨沾濕笑靨,紅袖高歌絲竹繚繞的漫漫浮想;更是我詩意的想象裏,一位嫋娜娉婷、含羞帶俏的佳人,嫵媚地行走在牆上精美的掛曆裏,與我隔著時空的彼岸。也曾多少次,在“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裏,任由想象蓬勃而出。泛舟在碧波蕩漾的纖纖細水裏,漫步在枝葉低垂的楊柳依依下,樹下駐足,與嫣然的玉樹瓊花相視一笑;抑或是,以紗燈籠罩的綠瓦飛簷為背景,定格住美麗的容顏和倩影。漫漫遐想中,老了容顏,舊了流年。
終於,在風起的清晨,夢想和現實一同啟程。像是赴一場期許已久的初次約會,心是忐忑的怦然。
隨著導遊的一路講解,夢裏揚州的前世今生漸有所知。揚州,自古以來就是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積澱,素有“竹西佳處,淮左名都”之稱。它也是文人墨客爭相聚集、流連之地,張若虛、李白、鄭板橋等名人,被揚州的美景深深吸引,皆在此留下了千古流芳的詩詞佳句,而晚唐風流才子杜牧與揚州更有著不解的情緣,寫下了淒婉絕美的詩篇。當年隋煬帝為了觀賞玉樹瓊花,開鑿了大運河,直抵揚州,揚州的繁華盛景得以隨著瓊花的美名一起傳播開來,也因此,才有了乾隆幾度下江南必遊揚州的傳奇佳話。
當車子緩緩行駛在揚州街頭,揚州宛如一位撩起神秘輕紗的女子,麵容漸漸清晰了起來。靜、淨,是揚州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街道不寬,路麵潔淨,瓊花垂柳參差有致,搖曳生姿,偶見芍藥夾雜其間,不喧鬧,不爭豔,恬淡安然地守著屬於自己的寧靜和從容。聽導遊說,為了保護揚州的生態環境,揚州的城市建設是限高的,難怪一路上看不到特別高聳的建築。沒有了現代都市感覺的揚州更添了分深閨秀女般的溫潤和柔美,令人心生歡喜,情不自禁地走近它,愛上它。
最先參觀的,是揚州八怪紀念館。因為他們作畫時敢於打破傳統的繪畫規則,性格上孤傲清高,行為中叛逆狂傲,才得此名。不得不說,揚州八怪的傳奇和才情給這座文化積澱深厚的古城塗上濃重的一筆。陳列的多半是“揚州八怪”所用的物品,凝神泛黃的墨跡,猶能感受到他們當年憤懣權貴卻又無奈屈服的心情。
一行人匆忙結束揚州八怪紀念館的走馬觀花,蒙蒙雨霧中,古樸、典雅的“瘦西湖”大門映入眼簾。傍青翠欲滴的竹林,隨長堤依依春柳,過小橋繞前川,不消須臾,風姿綽約的瘦西湖展現在眼前。
顧名思義,瘦西湖因瘦而有別於諸湖,盈盈一湖幽曲窈窕,河道清瘦狹長,清婉秀麗的風姿靈動秀美。清朝錢塘詩人汪沆有詩雲:“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名字由此而來,也就很少有人記得它的原名叫作保楊湖。
煙花三月是折不斷的柳,夢裏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遠影碧空盡,才知道思念總比那西湖瘦……歌裏一遍遍深情吟唱的不正是眼前這纖細迷離的瘦西湖嗎?仿若女子腰間飄拂的玉帶,一泓曲水如夢似幻,婀娜曲曼地延向遠方。倘若杭州西湖是位豐腴的賢淑女子,那麼修長的瘦西湖更像是婀娜清秀的俏女郎,別有風韻立春秋。
“念泗橋上明月稠,水到揚州相思瘦。”舟行水上,回環有致,雖不見波光瀲灩晴方好,卻也移步換景美景不斷,儼然一幅幅緩緩鋪展開來的水墨畫卷。那一池的湖水,在煙雨蒙蒙的籠罩中,在習習微風的輕撫下,漾起淺淺的漣漪。靜泊的畫舫雕欄玉砌,有著古色古香的精美。婉謝了船娘相邀的美意,與友相伴左右,最愛湖邊行不足,輕快的腳步亦趨亦停。興之所至,畫舫前,石凳上,曲橋邊,用鏡頭定格優美的景致和曼妙的身姿。
說來慚愧,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弄明白二十四橋究竟是一座橋還是二十四座橋,可這絲毫不妨礙我對它的殷殷向往。當看到那承載著淒美傳說的二十四橋橫臥在眼前時,我按捺不住心頭的喜悅,迫不及待地奔過去。奈何二十四橋近在咫尺,卻被告知不能步上橋頭,一湖碧水冷冷地隔我在水一方,心底是幽幽的悵然。
想那千年以前,風流才子杜牧離開了失意的官場,帶著酒氣和才氣,在二十四橋明月夜的見證下,把夢鎖進青樓女子的妝匣裏,從此山迢迢水隱隱,以詩寄情,浸在揚州的愛與哀愁裏。或是“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的情意綿綿,或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悵然若失,抑或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的幡然醒悟。
回想年少的我,初讀杜牧這句經典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時,汩汩流淌的想象裏是詩意隨性的誤讀:明月夜,橋身處,一位古典仕女朱唇微啟,纖指輕挪,如怨如訴的簫聲隨風漂流,隨波漂蕩,訴與誰人聽?知她憐她懂她愛她的那人在何方?愛著,卻不能隨心靠近,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吧。舊時明月照,勝景依舊在,不是當年人。匆匆過客的我此行怕是無緣見到明月夜下二十四橋的勝景了,不是沒有遺憾的。
人在旅途,有遺憾或許才是真實的人生。離開時,心有掛念憾惜,方見得此地的魅力,一如我魂牽夢繞的揚州城。煙雨蒙蒙下揚州,未見瓊花綻奇葩;匆匆行程緊,錯過古運河……待到來年煙花三月,邀約清風明月做伴,重下揚州。煙雨蒙蒙中赤腳走在青石板上,拍遍朱樓的欄杆,到園內的桂花香徑去熏香,踏上冷月無聲的二十四橋聽取無邊的簫聲,乘一葉小舟,雨傘折起,一任霏霏細雨洗盡滿身的浮華……
人生最美是遇見,錯過的人錯失的景,多年以後,是貼在泛黃記憶裏一處缺了角的美麗。
原載於《新青年》
人生,總有那麼一些遺憾,因為無能為力,所以要學會釋懷;活著,總有那麼一些起起落落,因為無法改變,所以要學會隨緣,就讓我們且行且珍惜吧!
現在擁有的
文|程駿馳
知足天地寬,貪婪宇宙隘。
——曾國藩
大師帶著小徒弟下山化緣,來到一戶老農家。老農病重,大師急忙為他診病,病因是急火攻心,便問老農為何這般著急。老農歎了口氣,對大師說:“這兩年我的莊稼全無收成,不是因為天災,而是人禍。”“哦,說來聽聽。”大師對老農說。
“去年小麥豐收,看著陽光充足沒有雨水,我便想再拖幾天收割,讓它再長一長。可不想,就在我準備收割的頭一天,強盜下了山,一夜之間便把我的糧食全部割完。這一年,我顆粒無收,隻能四處借米,靠鄉親鄰裏接濟度日,我就後悔,為啥當初我不早點收割呢?前些日子,縣衙剿滅了山賊,集中發放山賊這些年下山搶的糧食,折算下來我應該得十二擔,可縣衙隻給我五擔,說沒有那麼多。我一氣,就不領,可後來一想,縣衙剿賊也不易,況且,賊人這一年也有消耗,給五擔就五擔吧。可我再去領的時候,縣衙連一粒米也沒有了,都被領光了,我就後悔,為啥當時我賭氣不領呢?”
大師聽後,開了藥方就坐在老農身邊與他交談。大師突然間問老農:“施主,你認為什麼是最珍貴的?”“當然是失去的和未得到的!正如我的收成一樣,有了它們這一年我就可以活命了。”老農越說越悲傷,不一會就咽了氣……
大師默默地帶著小徒弟回寺廟,突然略有所思地問小徒弟:“剛才這番情景,徒兒認為什麼是最珍貴的?”小徒弟立即對大師說:“現在擁有的。如果他能保重自己的身體,地可以再種,那還愁吃穿嗎?”
大師聽後,豁然一笑。
原載於《創新作文》
所謂成功的人,就是能把握當下、展望未來的人。他們可能失敗過很多次,但是他們從來不把重點放在對過去的悔恨或者回憶裏。他們能看清楚事情的真相,聚焦在正確的事情上,看到這件事情的真實含義。
陽光不言
文|薄隕
判斷一個人當然不是看他的聲明,而是看他的行動,不是看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麼和實際上是怎樣一個人。
——恩格斯
悟遠和悟靜是寺院裏兩個有誌向的小和尚,參佛悟道很有靈氣。悟遠性格張揚,喜歡向別人表述他參佛的體會,展示自己知識的淵博,而悟靜則言語不多。漸漸地,悟遠嶄露頭角,成為寺廟眾僧都看好的、將來定會有所作為的高僧。
大師雲遊歸來,住持向大師報告近年來寺廟情況。大師問是否有可造之才,住持向大師重點介紹了悟遠和悟靜二人。大師問二人誰更優秀,住持毫不猶豫地回答:“悟遠更好。”
大師悄悄觀察二人言行多日,的確發現悟遠平時縱論佛學,非常有見解,而悟靜則很平靜,不善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一天,大師準備挑選一人遠道取經,眾僧普遍認為悟遠為第一人選,將來必成高僧。但令人意外的是,大師卻選擇了平時不善言談的悟靜。眾僧問大師為何選悟靜,大師說:“陽光不言。”眾僧十分不解,請大師解惑。
大師頓了頓,對大家說:“陽光從不言,但它一出現,人們就知道天亮,陰雨後它一出現,人們便知晴天已來。冬日窗前,陽光悄悄地用溫暖驅走寒冷;春天大地,陽光輕輕地把禾苗喚醒成長。它的力量為眾人所知,但它從不言語,隻是默默無聞。悟靜像陽光,靜靜參佛,解救眾生。前日多個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來到這裏,經悟靜開導重獲人生自信。你們也不知道,悟靜每日早起半個時辰,下山到浮橋那裏幫小販們推車過河……參佛的最高境界不是高論,而是落到腳下變成行動,並不見得讓人知曉,正如陽光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