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積澱,成就人生的高度(2 / 3)

此時此刻,往昔的苦悶和迷惘不見了,我的心胸豁然開朗,從此變得更加堅強。

原載於《才智》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生命隻有在嚴酷的環境中,才能煥發出最原始的本能!

老樹“新生”

文|徐偉

人的一生,應當像這美麗的花,自己無所求,卻給人間以美。

——楊沫

周末早上十時許,家住休斯敦的琳達太太收拾好房間,走出家門,向離家不遠的公園走去。快到地方時,琳達看到公園外圍了一群人,不免好奇,三步並作兩步趕向前。聽了一會兒,明白是怎麼回事後,琳達也情不自禁嚷起來。是什麼事讓大家義憤填膺呢?

原來,這些人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他們名義上與公園為鄰,但要進去卻要繞很大一個彎才能走到公園正門。好在這裏有兩棵百年櫟樹,長勢特別好,遮天蔽日,像巨大的傘,庇護著人們。炎熱的夏季,人們在樹下納涼、談笑,很是愜意。然而現在,隻剩下兩個光禿禿的樹樁,樹身不翼而飛。

直到中午時分,人們的情緒才稍稍平靜下來。作為年長者,琳達說:“大家不要生氣了,這樣吵來吵去於事無補,我們應該報告給政府,查出真凶,為老樹討公道。”眾人一聽,紛紛讚同,一個年輕人自告奮勇前往。不久,他回來說,市府接待辦的人稱,明天一上班就向領導彙報。

第二天,吃了早飯,琳達和鄰居們都聚到了公園外。大家都想看看櫟樹案有什麼進展,想知道是什麼人這麼狠心,將長得好好的樹給砍了。正說著,一名公差來貼布告。眾人一下子圍了上來,但內容令他們怎麼也高興不起來。上麵寫著,櫟樹所在的土地,被“簽名城市”房地產開發商買去建房,所以砍了並不違法。看罷布告,人們仿佛突然挨了一記悶雷,頓時目瞪口呆。反應過來後,也隻能歎息連連。

黃昏時,曾經受惠於老樹的人們都聚攏來緬懷它們。正當人們傷心難過時,法學教授湯姆拿著測量工具來了,他說要量一量老樹是否占了開發商的土地。人們紛紛後退,提供方便。

不一會兒,湯姆教授憤怒地說:“開發商砍樹是違法的!我就說嘛,完全合法開發商不會半夜砍樹。掩人耳目,必有蹊蹺。果然不出所料:市政法令規定,如果一棵樹的樹幹有一半在公共用地上,那麼任何人不得砍伐。而其中一棵櫟樹恰恰是這種情況。也就是說,這家公司在明知犯法的情況下,依然砍掉兩棵枝繁葉茂、極其珍貴的老樹。我要親自向政府反映情況,讓無視法律和大眾利益的開發商付出代價。”人們沸騰了。

市政府在確認湯姆教授所言屬實後,向市民為工作上的疏忽道歉,並向“簽名城市”公司索賠50萬美元,索賠無果後,將其告上了法庭。休斯敦市檢察官戴夫·費爾德曼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被告將其商業利益置於市民享受陰涼的權利之上,我們必須有所作為,讓他知道公眾不能容忍這種行徑。”

在等待宣判的日子,湯姆教授呼籲大家為百年老樹真真正正討回公平。他說:“我們的先人在100年前栽下這兩棵樹,為幾代人帶來便利。如今,它被無良商家殘暴地砍了。我提議,禁止開發商在這裏建房,讓他們種上櫟樹謝罪。也好為我們的後代造福。”大家紛紛響應教授的號召。

可是,“簽名城市”采取拖延法。這激怒了市民。他們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條幅上用醒目的大字寫著“簽名城市滾出休斯敦”“簽名城市不種櫟樹,從此不買其所建房”。轟轟烈烈的遊行,激醒了頑固的開發商,他們同意接受處罰並種樹。

一周後,在百年老樹曾經生活的地方,種上了一片櫟樹苗。望著陽光下舞蹈的小樹,人們笑了。這件事發人深省,也讓人們意識到,法律的空子鑽不得,民眾的感情傷不得,愛護樹木、造福子孫,是每位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原載於《才智》

在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矛盾麵前,做出怎樣的選擇才能保證收益最大化,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感性的麻雀

文|梅雪

生命,隻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長久的。

——塞內加

冬漸央,寒氣像一把閃著冷光的劍,肆意地揮斬,天地之間一片森寒,彌漫著蕭瑟的肅殺之氣。怕冷的我像岸邊孱弱的小草,被一把卷進冰冷徹骨的寒流裏,欲掙不能。厚實的棉衣儼然是舞台上的道具,溫不熱這一浪高過一浪的徹骨清寒。索性蟄伏在冬的腹地,做一隻冬眠的蟲子,不裝扮,不寫字,不出行。吹完熟悉的葫蘆絲曲,是少不得看書的,閱讀於我,是執手相望的溫暖。很多時候,它們像一陣風,輕拂蒙在心靈一隅的浮塵,清心,明目;更多時候,它們是一支支紅燭,暮色中暈漾開來的光亮將中年的江湖映照得充實而寂寥。

一場靈慧的雪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翩然而至舊年的末梢,擰亮了新春。行人踩在積雪上的吱吱聲,像悅耳歡快的音符,敲擊在耳邊。意隨雪飛,踏雪心切,一番精心梳洗,推門而出,一路西行。

下了橋,繞到環城河水景公園之一的主題公園,精美的園林化設計,修整一新的景觀帶,恍若置身於夢裏江南水鄉。蜿蜒的河道如少婦曼妙的身段,緩緩的水流綢緞般纏在小城的腰間,平靜的水麵倒映著兩岸參差的樹木,偶有調皮的魚兒躍出水麵,驚碎了遠處高樓的倒影。對岸屋頂上的積雪,像《詩經》裏的那些情事,在時間的洪流裏日漸消融,然而,熠熠閃爍的光芒永不褪色,常念常新。

踏上依水而建的棧道,倚欄望去,小橋流水人家,枯藤老樹,不見昏鴉,倒是靴子踩在木板上發出的聲響,驚起寒雀一片,它們“嘩啦啦”從樹縫間撲棱棱四散飛去。想起蘇軾在《南鄉子·寒雀滿疏籬》裏寫道:“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踏散芳英落酒卮。”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梅開見喜,喧囂梅枝,奔走相告著春的訊息,完全沉浸在梅花綴樹、葳蕤如玉的喜悅之中。直到客來花下,坐定酌酒,它們才覺而驚飛。斯情斯景,令人唏噓。到底是世間的人,比起寒雀的率性果敢,我們少了勇氣,短了誌氣。隱居在生活的泥淖裏,默然無語,縱是委屈的淚在眼眶裏打轉,身邊人、手中事,卻是丟不下、棄不得。

早些年,教過屠格涅夫的《麻雀》。一隻幼雀遭受獵狗侵犯的生死關頭,老麻雀像石頭般落下來,尖叫著,逼近著,嚇得獵狗步步後退。弱小的鳥兒用最直接、最樸素的方式為我們詮釋了母愛的偉大,無私的付出是愛最好的注腳。雀猶如此,人呢?曾經是母親羽翼下百般疼愛嗬護的我們,長大後,接過愛與責任的棒。愛的輪回,從此生生不息,世代相傳。這般至純至真,敢愛敢為的麻雀,怎叫人不多愛三分?

真正觸及內心深處的,是春秋時節的麻雀。無論是輕風微醺的早晨,暮色四合的黃昏,還是細雨霏霏的初春,落葉蕭蕭的晚秋,漫步小城的任意一條街道,車聲、人聲一一過濾,搶先入耳的,便是麻雀如潮般的合唱聲。循著鳴聲找去,粗壯蔥蘢的香樟樹上藏著密密麻麻的小黑點兒。稚子偶有調皮,撿起石子扔向樹。撲棱棱,群雀瞬間四處飛散。待到歸時打樹下經過,歡快的歌聲又響成一片。

“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卻怎麼飛也飛不高……”我想,歌聲裏苦苦追問的,一定不是我眼前的這些麻雀:它們活在低處,隨心,率性,知足,樂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們穿上感性的針線,把凡塵日子裏的點點歡喜縫補進理性日子的空白或殘缺處。

從明天起,也把自己活成一隻感性的麻雀,不為擁有,隻為珍惜。

原載於《求學·高分作文》

擁有的東西總有一天會什麼都不留地還回去,何必那麼苦惱呢。不如把握當下,珍惜每一天瑣碎的日子,珍惜每一天溫熱的陽光。

積澱,成就人生的高度

文|徐新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荀子

我國南方湘粵一帶有一種毛竹,漫山遍野,質地平凡而拙樸,在它一生最初的五年裏,確實很平庸,幾乎覺察不到它在生長。在別的竹類爭先恐後攀比高度時,毛竹似乎一點不動聲色。但是,第六年雨季到來時,毛竹終於鑽出地麵,而後像施了魔法一樣,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長,迅速到達30米的高度,在六個星期內就完成了它一生所要達到的高度,並把它的同類遠遠地甩在腳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神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尋本究源,毛竹最後的快速生長,所依賴的就是前五年的日積月累。它以一種不易被人發覺的方式向地下生根,在五年時間裏伸展出長達幾公裏的根係。積微成著,蓄勢厚發,才造就了毛竹的一柱擎天。

黃山鬆堅韌傲然,美麗奇特,但生長的環境卻十分艱苦,因而生長速度異常緩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黃山鬆,往往樹齡上百年,甚至數百年,根部卻常比樹幹長幾倍、幾十倍。而正是由於黃山鬆的根紮得很深,能夠汲取岩石深處的養分,才能堅強地立於岩石之上,雖曆經風霜雨雪卻依然永葆青春。

毛竹在蓄勢後的“魔法生長”,黃山鬆在風雨中的“氣定神閑”,都源於基礎的深厚、穩固。正是在無聲中積聚了破土而出的力量,才有了毛竹噴薄而出的奇跡,才有了黃山鬆懸崖峭壁上的從容。

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如果我們在逆境中也能沉下氣來,不被困難嚇倒;在喧囂中也能定下心來,不被浮華迷惑,專心致誌積聚力量,也會實現自身的飛躍,成就輝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