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閑來拾得滿袖香(2 / 3)

雪與梅的情緣,在一刹那間闖入腦裏,無數詩句呼之欲出,美輪美奐,令人炫目!忽然特別地羨慕起那些叫紅梅、白梅、雪梅的女子,仿佛她們就是這一株株梅花的魂魄,吸了雪的靈氣,幻化成一隻隻婉約迷人的妖,來這世間蠱惑太平,推波盛世。

寺外寺內的梅嬌滴滴地開了,一樹一樹地惹人愛憐,唯有那株千年古樹之上的成千上萬朵梅花,猶抱瑞雪半掩麵的樣子,像是在等待它失散千年的戀人。來了一次又一次,它終是羞答答的樣子。著了紅襖,對著它癡癡地傻笑,終是笑不成一品梅的樣子。想在某個晴日,梅花芬芳時,呼朋喚友抱琴來,有風經過,花瓣成雨我成你!

東山之巔,一路白雪皚皚的美景,千棵萬棵的青鬆傲立著,像威武的方陣,整裝待發。壓在青鬆上的大雪,受了風聲歡笑聲的驚擾,簌簌地落下來,落在頭發上,落在衣領裏,處處有尖叫,處處有歡笑。踩在雪上,像是走在鋪著厚實地毯的路上,舒舒坦坦地走過去,幹幹淨淨地走回來。雪地裏的歡樂如雪般純潔,坦蕩蕩地從心裏笑出來。

太陽出來了,樹上的雪化成水一滴一滴地融進土裏。樹上掛著的殘雪像是盛開的一株株棉花,在藍天下開得格外豔麗。把這一場雪的姿態拍在手機裏,裝在腦裏,美在心裏。這樣的驚喜是這冬天最盛大的演出,可以回味良久……

原載於《語文報》

但凡世間的美景大都如這般瑰麗神奇,我們一直在路上,總能在心裏留下非比尋常的悸動,並一直留它們在心裏的某個角落。每想起一次,就有一次感動、一次感悟,甚至是一次刻骨的傷懷。傷懷的原因大抵也是,這美景隻能驚鴻一瞥,卻不能再次重現。

宣威“小鮑魚”

文|大彩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賀知章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不經意在一網站上讀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寫作者來到我生長的這片土地,看到滇東北人們生活那麼艱辛,在冷風中吃著燒土豆的日子實在寒磣,於是作者對這片寒山瘦水充滿了深深的憐憫和同情。讀完那篇文章,我帶著些輕微的嗔怒在文章後麵留了一段話,大意是要表達,地域的差別成就了人的生活方式,土豆是我們多麼熱愛的糧食,我們可以一年不吃鮑魚,但不可以一天不吃土豆!

作者似乎更帶著一種情緒與我較上勁了,言語之間帶著許多不友善,說北京上海那樣的大城市不適合我們這種土包子生存,直到好幾個滇東北的讀者被激怒而群起,他才意識到他的文字傷害了我們的自尊和情感。

可謂“不打不相識”,這事以他的大度道歉而和解,並在和解之後他與我成了要好的朋友。他某次要來我居住的這座小城時,曾玩笑地問我,宣威人民會原諒我嗎?我嚴肅地告訴他,在他到高坡頂時,必定會挨暴打一頓,打完之後,罰吃土豆一周。

他來了,宣威火腿與美酒是必上的,當然,我還忘不了點上我們每頓必吃的烤土豆,壞笑著把土豆往他的碗裏夾,並連連說請他吃“宣威小鮑魚”。他看著滿滿的一盤土豆被最先吃光,而我們還意猶未盡的樣子,終於明白了土豆對於宣威人的重要。

自此後,土豆作為“宣威小鮑魚”的美譽便漸漸傳開了。有時,看著小竹筐裏擺著的烤得略焦的土豆,隻有鮑魚那樣的大小,看上去越發與鮑魚的樣子神似。事實上,我們對它的熱愛程度遠遠超過鮑魚。

這離不了的美食呀,它喂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那些缺衣少食的年代,它能填飽肚子,宣威人親切地稱呼它為“吹灰點心”。

孩子們的早晨是從祖母們煮豬食的鍋洞裏刨出來的一個個火燒的土豆開始的,他們在吹灰剝皮後,狼吞虎咽地享受著無與倫比的美食。即使是在如今豐衣足食的年代,以各種方式製作的土豆食品,依然是人們的最愛。

在這方土地上生長起來的人,吃著樸實的土豆長大,長成了樸實的人們,無論走得多遠,永遠牽掛著故鄉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土豆。遠離家鄉的遊子們,對土豆的思念與對親人的思念在步伐上是一致的,在他們眼裏,土豆的味道,就是故鄉的味道。

鑒於對土豆的由衷熱愛,宣威人對土豆的吃法,也有些獨創之處。在傳統的煎、炸、蒸、煮之外,還發明了許多奇怪的吃法,比如生意火爆的洋芋燜雞。在宣威人眼裏,土豆不僅可以當作主食,而且可以和任何一種蔬菜配在一起,做出味道各異的菜肴,使人常吃不厭。

曬幹用油炸出的土豆片,是宣威男人下酒的好菜品,宣威女人一盤盤端上去,男人們一盤盤吃光光,如此廉價的美味,不知人間有幾許?所以,家家戶戶要在春天播種土豆,甚至在秋天也播種土豆,這片土地適合大麵積地種植土豆,所以這片土地上生長的人們永遠離不開土豆,土豆就像我們的家庭成員一樣親切。

宣威的主婦們製作各種鹹菜,當作吃土豆時的佐料。曾記得一個外地的朋友一個又一個地吃下我們的“小鮑魚”,嘴裏說了一句誇張的話,他說,這簡直是喪心病狂地好吃。他的吃相空前絕後,他的說法想必也是空前絕後的。

當我和我的朋友們旅遊歸來,見到路邊燒土豆的攤子就整齊昂昂地奔過去時,我們都深深地知道這小小的土豆所擁有的巨大誘惑,它就是宣威人舌頭上最忠實的味蕾,隻要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不可避免地被烙上愛吃土豆的標簽。

無論真正的鮑魚有多麼“高大上”,它都無法取代一個小小的土豆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在我們的眼裏,它就是高貴的鮑魚。當然,為了避免高攀之嫌,我還是願意在鮑魚的前麵加個“小”字,以示自尊和謙讓。

原載於《語文周報》

每寸土地的人們,都有賴以為生的美食。哪怕這食物毫不起眼,卻依然不能阻擋人們對它的尊重和喜愛。

飛翔的老鼠

文|牟丕誌

要從容地著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

——比阿斯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老鼠常受到其他動物的欺負,特別是受到貓的欺負。貓好吃懶做,但擅長捉鼠,它把老鼠當成了草芥,餓了就隨意捕殺,不管人家是否該死。老鼠們想對付貓,但是由於身材力量方麵相差懸殊而毫無辦法。於是有一隻年輕的老鼠經過一番思考,提議大家學飛翔。它說,隻要會飛了,貓再有本事,對飛翔的老鼠也是沒有辦法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可回避,那就是在此之前,沒有獸類學習飛翔成功的先例,倒是有不少的野獸學飛翔被活活地摔死了。但這群老鼠不怕失敗,它們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大膽地嚐試一下飛翔,興許有所收獲。

於是,它們開始學飛翔。第一隻學飛翔的老鼠從高高的峭壁上躍起,奔向遠方拚命地揮動著四肢。但是,它並沒有向前飛去,而是向山穀墜了下去。它死了。它是第一隻學飛翔的老鼠。活著的老鼠並不因它沒有成功而忘記它,而是把它當成了英雄,為它立下了石碑。這隻老鼠明知學飛翔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但是,為了老鼠家族能夠學會飛翔,它甘願用生命冒險。它認為這是值得的。

第二隻第三隻老鼠開始學習飛翔。它們試圖總結飛翔失敗老鼠的教訓,但一個個都摔死了。它們被活著的老鼠給厚葬了。在它們後麵,無數老鼠跟著學習飛翔。

終於,有一天,有一隻老鼠摸索到了飛翔的技巧。它能借助於自己舞動四肢時形成的圓形平安地降落到地麵上。

於是,一隻又一隻的老鼠學會了平安降落的辦法。後來它們又學會了滑翔。為此,它們付出了數不盡的生命。

為了這一小小的進步,它們用了一百萬年。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一些老鼠不僅能安全降落、滑翔,而且能飛出一段路程。又過了很多年,有一天,它們驚喜地發現,造物主已為它們安上了翅膀,這種翅膀不同於鳥類的翅膀,但足以與鳥類的翅膀相媲美。它們發現,自己已經能夠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了。它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這一群老鼠永遠擺脫了被貓隨意宰殺的曆史,成為天空中的強者。

它們就是飛翔在夜空中的蝙蝠。

原載於《語文周報》

堅持,是一種態度,是大家必有而又難得的一種態度。因此,堅持也需堅持。

人生的養料

文|陳亦權

一經打擊就灰心泄氣的人,永遠是失敗者。

——毛姆

坎哈·博爾蒂小時候生活在加拿大渥太華市郊的一個貧困小鎮上,三歲時,他因為遭遇火災而導致左臉嚴重燒傷,並落下了口吃和右耳失聰的後遺症,這使他受盡了別人的歧視,很少有小夥伴願意和他在一起玩。

讀小學時的一個周末,博爾蒂坐在門口的草坪上看書,一群鄰居小男孩結伴經過這裏,他們紛紛麵帶譏色地嘲諷博爾蒂說:“你真是個醜八怪,出現在什麼地方都讓人覺得惡心!”博爾蒂聽後一怔,隨即帶著微笑著說:“謝謝你們!”

那些鄰居小男孩們笑得前俯後仰,都說他真的傻了,居然會感謝別人說他惡心。博爾蒂沒有再回應什麼,隻是若無其事地繼續看書,但是他的心裏卻在暗暗告訴自己說:博爾蒂,你的外表不夠英俊,這是事實,所以你更應該用心地去學習,在其他方麵超過別人!

此後,博爾蒂就一直保持著這種樂觀精神,每當受到別人的嘲笑與打擊時,他都會將此看成是一種動力,因為這使他進一步肯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所以每次都會很有禮貌地對那些嘲笑他的人說“謝謝”。

1963年,25歲的博爾蒂成了一個飽學之士,他決定通過競選議員來實現更大的自我價值。在競選過程中,他的對手們在大庭廣眾下大肆攻擊他的外貌說:“大家看看他,他是一個多麼醜陋多麼令人覺得惡心的人啊,這樣的人值得我們信任嗎?我們完全不應該對他投什麼支持票!”

麵對這種無情的打擊,博爾蒂卻坦然處之,他毫不隱諱地承認自己的身體缺陷,並對選民們承諾說:“我真的要感謝那些嘲笑和打擊我的人,因為他們時刻在提醒著我,既然無法改變自己的缺陷,那就不妨把更多的精力用來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如果成為議員,一定會把民眾放在第一位,而不會成天拿著一麵小鏡子欣賞自己的容貌!”

博爾蒂用幽默睿智的口才和真誠豁達的品格,打動了無數選民,最終成為渥太華的市議員並連任12年,深受人們愛戴。

誠然,在生活中,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很多很多,但隻要我們擺好自己的心態,哪怕是天底下最無情的嘲笑和打擊,也會是我們人生之中的養料,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

原載於《考試報》

人生是一次航行,航行中必然遇到從各個方麵襲來的勁風,然而這些風可能會加快你的航速。隻要你穩住舵,即使是暴風雨,也不會使你偏離航向。而嘲諷與打擊對於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

劉叔的少林拳

文|朱國勇

父親是一個銀行,發行知識,支付愛。

——馬英九

劉叔,四十多歲了,為人和氣,總是笑眯眯的。妻子在外地工作,他在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的倉管部當分貨員。上的是夜班,夜裏十二點到早上六點,很是辛苦。說是分貨員,其實就是搬運工,把一大箱一大箱的貨物從倉庫裏找出來,再搬上貨車碼好。天快亮的時候,再踩四十分鍾的自行車回家。

每天早晨,我刷牙的時候,聽到自行車響,就知道是劉叔回來了。沒一會兒,他就拖著筋疲力盡的身子走上樓來。“劉叔,回來了。”我招呼著。他“嗯”一聲,再努力咧開嘴就算是笑了,那笑容裏是掩飾不住的疲憊。回到家,倒床就睡,一直睡到下午,才爬起來胡亂弄點吃的。

可是最近,我發現這情況變了。這些天,劉叔回來後,並不急著睡覺,而是跑到住宅樓前的空地上,打半個鍾頭的拳,正宗的少林拳。不僅打得虎虎生風,口中還要不住吆喝,哼!哈!顯得中氣十足。

漸漸,劉叔成了小區早上的一道風景,他打拳的時候,總有幾個大爺大媽站在一旁看,偶爾還喝一聲彩。

劉叔看來是換好工作了,我在心中很替他高興。

那天下午,我遇上劉叔就恭喜:“找到輕鬆的工作啦?瞧你最近精神得!”

劉叔抹了一下額前零亂的短發,緩緩地說“哪是啊!以前,我一直跟女兒說,分貨員很輕鬆,就是拿拿東西,要不,她不讓我去做。現在她放假回來了,我就裝得精神一點,免得她擔心。這些天,可把我累得夠嗆,那瞌睡幾乎就堆在眼皮子上!”

劉叔邊說邊用手撫著後腰,顯得異常疲憊。我聽著,一陣感動又一陣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