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獨立樹的成長
獨立樹的成長啟發著人類的成長,它告訴我們,經受風雨,看似對你不公平,可你絕對會因此而更頑強地成長;有人庇佑,看似有利於你的人生,但你在溫暖的環境裏卻可能慢慢地走向衰亡。
林幽水暖
文|範文超
出來吧,我的心,帶著你的愛去與它相會。
——泰戈爾
我麵前的這片森林,幽深曠遠,看上去很像是一幅剛塗完色彩的光線和諧的油畫:那一行行挺立的是陽光照耀的白樺林,有風拂過它們的枝葉時,就仿佛鳥兒們拍動它們的翅膀。沿著林間路向前走著,路旁齊膝深的草叢很少有足跡,隻是偶爾有幾個牛馬啃過的牙印留在草葉上麵,我知道這種草,牲口是不喜愛吃的。
穿過這片幽深的密林,麵前是一片曠原,這裏幹淨明澈得足以讓人驚喜——樹林宛如剛出嫁的新娘,梳妝一新,頭上蓋著明豔的紅蓋頭。眼前的每樣景物都在太陽底下跳動出可愛的光芒,即便是一片細小的草葉子。灑落到臉上的樹蔭,也不像是森林枝蔓叢生的投影,而是樹身上自然生長著的光的枝丫,光與大氣衍生出的繁花——一整片曠野形式的花團錦簇。
我陶醉在這樣迷離多變的夏季森林裏,那感覺如同孩提時我們的小手調皮地伸入母親濃密的發絲中,這陽光與森林交織成的發絲叫人心生溫暖,撩撥得人心頭癢癢的,充滿無數欲語還休的柔情蜜意。我找了片青青的草地仰躺下來,雙手墊著腦袋看著天空,頭頂上那一排排一行行的樹梢頂著藍天白雲,形成了各種變幻多姿的斑斕圖案。我在想,這定是森林的精靈預先為我準備的,它們好客地在我的頭頂上用陽光和空氣編織成了一大塊色彩絢麗的蘇繡圖案。我忽而又想閉起眼,不敢相信這場突如其來的視覺盛宴——轉眼又悄悄地睜開了……家鄉裏的空氣最是親切純淨了,雖然我與你相隔經年,可你熟悉的味道還是依然令我迷醉。
就在這時,我隱隱地聽到不遠處的森林裏傳來汩汩的低響,似一種輕微難辨的風聲,我猜測那定是一口新湧的山泉了。我翻了一個身,把耳朵埋進草叢裏,沉浸在夏風拂過的葉麵上,可這樣一來,那叮咚的泉水聲更是盡情地逗弄我的鼓膜,撩撥得我再也躺不住了。我飛快地朝那水流潺潺的方向一路跑去,仿佛追尋著空氣中的一個精靈,而那河流的精靈在我眼前就像繁花叢中一隻翩飛的蝴蝶,忽上忽下,時緩時急,引逗得我呼呼喘氣。幾分鍾後,嘩嘩的聲音出現了,我蹲下身來,伸手去試水,好涼啊!掬起一捧來,那滑到嘴裏的感覺,甜滋滋的。
我沿著溪流往下走,水麵漸漸地擴大了,以至於延展出一條大河。而在草叢稀落的空地上,裸露出大片幹涸了的河床卵石地,一直延伸到順流平緩的河中央。我感覺像是置身於19世紀歐洲風景畫家的畫作中,不禁感到眼前這一片美麗的森林也是時間所不能夠統領的永恒的大自然。而這樣的塞外圖景同樣有感動人心的壯美:延綿伸展的河床、清澈如畫的水流、童謠般的空氣,還有那蟲鳴獸動、飛鳥魚禽……
水的影麵是一些異常純淨的碧綠色,在它格外沉靜的麵容裏,我仿佛仍可以看見水流晶瑩剔透的韻律與音色,就像場麵宏偉的管弦樂隊中的一塊三角鐵,也許隻需輕輕地一擊,就可以傳出極富穿透力的敏銳樂音。河床中間的卵石很大,有的高高隆起在水麵,有那軟軟的苔蘚附著。整個水流的過程,真的是一篇華美的樂章,平緩處是輕柔婉轉的抒情,洶湧處是激情四射的華彩。偶有風吹掉的樹葉落在水麵上,就如一葉葉扁舟在遊弋,更顯現出水流的節奏了。
河床的內側有時會有山林邊倒下的枯樹,它們的枝幹形成自然的柵欄式的“堤壩”,河水在籬牆下緩緩地流過,發出叮咚的好聽的聲響,原來這才是最初把我吸引到這裏的原因。河麵越向下遊走,越顯得平穩安詳了,河兩邊是數不清的葦草,偶有幾株楊樹與柳樹的點綴。再往下,竟是一片人工湖——一座小型水庫,陽光灑在被風吹起的湖麵,那漣漪跳動出碎銀的光芒,周圍的濕氣濃重了許多。即便是盛夏時節,走在河邊,仍覺得周身舒爽。兩岸有許多垂釣的人,他們多是從外地大老遠驅車趕來的,我盡量遙遙地望著他們,為的是“怕得魚驚不應人”。
我繼續向前走著,水麵在沿著山巒的走勢處拐了個彎,頓時顯得寬廣曲折了好多,山上的樹木與碩大的水麵一映照,端的是水碧山青了啊!前麵是一個大水灣,距離我隻有幾米遠,雖然有些危險,卻格外刺激,天空看上去也似乎與我親近了許多。這一瞬間,我感覺河流正對我笑逐顏開,那隨風飄下的花葉是風兒努嘴兒吹落的歡笑。
這一帶的森林因了豐沛的水分,而顯得格外蓊鬱,每一棵樹的皮膚都是那麼水盈盈般動人——吹彈可破似的。樹身筆直,與其說是站著,不如說是溫暖愜意地躺在陽光與空氣的懷抱裏——眯著眼午睡呢!這裏的樹木最豐碩的該是核桃樹和棗樹了,它們身上已結滿了一串串果實,有許多甚至泛出誘人的金黃色。我抬著頭,咂著嘴,幻想著它們的迷醉。
我相信,山與水都是有靈性的,無論是曠遠幽深,還是暖意醉人,每當我們走近它們,它們都會接納我們,就如尋到了最初的守望與最終的歸屬。
原載於《語文周報》
上善若水。自然是有大智慧的,如果你接納它,它便會以無限的懷抱接納你。
黃豆鼠的成功之道
文|小程
失敗是堅忍的最後考驗。
——俾斯麥
非洲沙漠裏有一種鼠叫黃豆鼠,這種鼠群居,五個至七個一群,群中有頭領,威望很高。每年鼠群都要更換頭領,現任頭領要接受群中另一隻最強壯鼠的挑戰,如果頭領失敗,那麼它就要讓出頭領位置,如果它贏了,還要繼續做頭領,直到有一天它被打敗。
經觀察發現,每年向鼠群首領挑戰的鼠,如果挑戰沒有成功便會非常沮喪,直至最終離開鼠群悲傷而死。
每年鼠群更換首領的時候,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那就是首領接受另一鼠挑戰後,它雖然把挑戰者打敗了,但它會做出一個異常的舉動,驅逐幾個鼠,將自己領導的鼠群一分為二。
那幾隻被驅逐的鼠,在另一隻鼠的帶領下離開這裏,在別的領域裏安家。而帶領這幾隻鼠離開的首領,正是剛才挑戰首領的那隻鼠。這就讓人疑惑了,一般來說,挑戰首領不成功的鼠最終都要死亡,而這隻鼠為什麼不但沒有死亡,而且還在首領的幫助下,另組建起自己的一個群呢?
有關人員對這個現象進行了認真的觀察研究,最終找到了一個特殊的規律。凡是能在另一個群裏當首領的鼠,都是挑戰首領兩次以上的鼠,大部分鼠首次挑戰失敗後,它們都會傷心落寞地死亡,但有一些鼠卻堅強地活著,它們失敗後,沒有沮喪,而是像往常一樣生活在這個群落裏,每年和群裏其他鼠一樣,在首領的帶領下開始一天的生活,積蓄力量,等來年再向首領挑戰。來年不成功,它就等到下一年……或許是它的堅持得到了首領的賞識,考慮到鼠群繁殖較快,已超出七個成員,首領便會驅逐幾個,然後直接讓挑戰者把這幾隻鼠帶走……
黃豆鼠挑戰首領不成功,有的沮喪而亡,有的堅持活著,最終以另一種方式當上了首領。這就給了我們很深的啟示,它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的成功,不一定是你戰勝了某個強者,而是你在挑戰強者多次失敗後還能站起來,百折不撓,堅持到底。
原載於《意林12+》
再戰再敗,再敗再戰,隻要人性的光輝存在,他的精神就跟身體一樣屹立不倒!
牧蟻的過度關照
文|薄隕
人生是一所學校,在那裏比起幸福,不幸是更好的老師。
——弗裏奇
南美熱帶雨林中有一種牧蟻,它們如牧羊人牧羊一樣,隻不過“牧養”的是蚜蟲,並以蚜蟲排泄物為食。
為了保證不斷地從蚜蟲那裏得到食物,牧蟻會自覺地保護蚜蟲不受天敵侵害,甚至當樹枝中的汁液幹枯後,牧蟻還會小心翼翼地將蚜蟲帶到新的樹枝上。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些蚜蟲產卵時也在蟻穴裏,牧蟻舔著蚜蟲卵,照顧它們就如同照顧自己的孩子。
牧蟻群裏經常發生打架現象,這是因為牧蟻牧養的幾隻蚜蟲的排泄物根本滿足不了那麼多牧蟻的食用需要,因此,牧蟻們經常為爭食而打架。可人們還是產生了疑問,受到如此嗬護的蚜蟲,無論是生活條件,還是食物來源供應,都已達到十分完美的程度,應該產生更多的排泄物,它怎麼可能滿足不了牧蟻的食用需要呢?有關人員對此進行了實驗。
他們找來一隻備受牧蟻嗬護的蚜蟲和一隻自行生活在樹葉上的蚜蟲,利用高倍放大鏡觀察它們每天的排泄物。令他們吃驚的是,自行生活的蚜蟲排泄物,竟然是牧蟻放養的蚜蟲排泄物的兩倍還多。原來,倍受嗬護的蚜蟲,因為缺少生活的曆練,生存能力明顯弱化,身體機能也越來越差,因此,它們的進食就會受到影響,排泄物自然就少。而反觀那些自行生活的蚜蟲,因為它們每時每刻都要為了生存而奔波,消化係統特別好,特別能吃,因此,排泄物就非常多。
牧蟻牧養蚜蟲是生活的一種需要,但它因為關照蚜蟲過度反而影響了自己的食物,值得人類思考。許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所關注的、所關照的東西就是最好的。而那些被我們忽略了的、默默無聞的,自食其力的,往往聚集著無窮的能量。
原載於《人生與伴侶》
生命中處處有驚喜,那些默默無聞的卑微生命也許會給予我們更多!
蜜 蜂
文|心若蓮花
奮鬥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為。
——茅盾
其實,我以前是不大喜歡蜜蜂的。小時候的我特別淘氣,每年春天,看見小蜜蜂不停地扇動著翅膀,嗡嗡嗡地穿梭在花叢中的時候,就像捉彩蝶一樣去抓,結果被蜜蜂蜇了,像針紮一樣疼。
記得我的手上紅腫的大包,好幾天也不下去。大人們告訴我,蜜蜂是不能隨便招惹的,它的尾部長有毒刺。打那以後我就對蜜蜂避而遠之了。
後來,我的媽媽不知道從哪兒弄來一罐子淡黃色的濃得像糖漿一樣黏稠的東西,說這就是蜂蜜,可甜了。饞嘴的我有點兒不相信,就拿起一根筷子,伸進罐子裏蘸了點兒蜜,然後放入嘴裏,又用舌頭抿了抿,就滑順地咽下去了,再吧嗒吧嗒嘴,味道香濃甜潤。我還是第一次品嚐到蜜的味道,感覺好極了。
難道眼前這麼好吃的東西真的是那些愛蜇人的小蜜蜂采百花釀成的?我當時有點兒不敢相信。大人們說,蜂蜜可是個好東西,不僅具有經濟價值,常吃還能滋養身體,延年益壽呢!於是,我對蜜蜂產生了興趣,不由得喜歡上了這些小精靈。
在我居住的那個林區,也有幾戶人家養蜜蜂,我沒事就到那邊轉轉,遠遠地看到一團蜂,鬧哄哄地圍著箱子,總是忙著飛,不覺得累。我和夥伴們秋天去山上遊玩,看見山裏一戶養蜂人家的院子裏擺滿了方形的木蜂箱,院中那位養蜂的老爺爺竟敢用雙手嫻熟地拽出蜂箱裏的木板,那上麵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蜜蜂。
我本想上前看得仔細些,但一想到曾經被蜜蜂蜇過的經曆,心裏就有點兒打怵。可是,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問,就是一隻蜜蜂釀一公斤蜜得采多少花呢?於是,我就站在他家的院子外問這個問題,可是老爺爺也說不清楚,回答不上來。因此,這成了我心中的一個謎團。
在以後的日子裏,我讀書看報時特別留意有關蜜蜂的資料。一次,我偶然在報刊的一角發現這樣一段文字:“據有人統計,一隻蜜蜂如果要釀造出一公斤蜂蜜,需要采幾百萬乃至一千多萬朵花,它往返飛行的距離有幾十萬公裏,相當於繞上地球好幾圈!”我當時就被這組數據震撼了,不由感傷起來。
多麼了不起啊,這看似渺小的蜜蜂!它生命不息,釀蜜不止,竟讓自己的生命變得崇高起來。
因此每當我看到蜜蜂、看到甜甜的蜂蜜就想,難道它僅僅是在釀蜜嗎?不!它何止是在釀蜜,它是在釀造一種精神,一種叫作“自強不息”的精神!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蜜蜂那原本渺小的生命體才變得高大!倘若我們也能像蜜蜂那樣“終日乾乾,自強不息”,那麼我們的生命難道還會平庸嗎?
原載於《語文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應具備奮鬥不止的精神,要知道,這就是強者和弱者之間的區別!
一千隻小鳥的無知
文|牟丕誌
無知不是無辜,而是有罪。
——勃朗寧
小鳥經常在天空中飛翔。它們多次經曆雨水的洗禮。時間久了,它們深信,水是從天上來的。
這一天,有一隻小鳥在地上看到一隻老鼠挖洞。小鳥問老鼠:“你在幹什麼?”
老鼠說:“我在挖井。地下有水,挖到一定深度,水就會冒出來。”
小鳥說:“據我們多年觀察,天上才會有水。地下不可能有水。你挖井是白費工夫的。”
老鼠說:“我的同伴已經在地下挖出了水。這是毫無疑問的。你認為隻有天上才有水,那是片麵的看法。”
小鳥說:“我們飛得那樣高,比你看得遠多了。我說地下沒有水,地下就沒有水。”
老鼠不願與小鳥爭執。於是不搭理它了。
小鳥很生氣。於是,它飛到天空中,找到了許多夥伴。它們聯合寫下了一個證明書:一千隻小鳥證明老鼠的說法是錯誤的。
老鼠看到了小鳥的證明書,冷笑了一下,依然挖井。
小鳥十分惱怒,它同老鼠大吵起來。它對老鼠說:“你把一千隻小鳥的證明當成什麼啦,你是不是太狂妄了。你們老鼠個個都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東西。”
老鼠反唇相譏:“你們不會挖井才會這樣說,一群沒有用的家夥。”
土地神聽到了它們的吵鬧聲,便前來調解。
土地神聽了它們各自的講述之後,意味深長地對小鳥說:“一千隻小鳥的無知與一隻小鳥的無知是一樣的。是你們錯了。”
小鳥一聽這話,氣急敗壞地飛走了。
原載於《中國教育文摘》
淺薄的人容易驕傲,無知的人容易狂妄。智者不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而愚者永遠把自己的判斷看成萬無一失。
春暖花開
文|周麗
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重。
——笛卡兒
三月陽春,暖暖的風中揉入了絲絲縷縷的清寒,空氣中浮動著玉蘭花和迎春花淡淡的香氣。晚飯後,和孩子散步,沿著靜謐的環城河邊走,河柳青青,春風習習。不覺間走到步行街的鬧市區。在一個乞討者麵前,我們停住了腳步。隻見他蓬頭垢麵,瘦弱單薄,直直地跪在地上,頭深深地低垂,他的年齡無從辨識,麵容更是難以看清。麵前鋪著的白紙上,寫得密密麻麻,至於內容,並未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