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要輕視這些瑣碎的微不足道的空閑時間,讓它們白白地浪費掉,如果把它們一分一秒地充分利用起來,足夠讓一個人讀好多好多的書,甚至幫他完成某種學業。我就是這樣閑讀書的,並且受益匪淺。
那麼,讀閑書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就是魯迅先生說的,“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使和本業毫不相幹的,也要瀏覽。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個在那裏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那麼,讀閑書有什麼好處呢?它使自己博學廣才,就像蜜蜂那樣,隻有采得百花才能釀出好蜜。如果隻專一門,不及其餘,就像小孩搭積木,到了一定的層次,就再也上不去了。魯迅先生就擅於讀閑書,經常隨便翻翻,無論是詩稿、史書、小說,還是佛學、金石學等他都翻過,所以才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給他的一生著述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讀閑書與讀本門專業書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情和興趣有選擇地讀,所以不覺得枯燥乏味,在閱讀中獲得快感。而後者因為往往是為了應試,求取文憑,所以不論你喜歡與否,都是必須要讀的,這樣的讀書就比較機械、生硬,毫無樂趣可言。
我是喜歡讀閑書的。我學的是“行政管理”專業,除此之外,我讀《易經》《孫子兵法》,也讀哲學、曆史、經濟學、邏輯學、美學等,但我更喜歡讀文學,如《毛澤東詩詞》《魯迅全集》等,尤其喜愛中國古典文學,如《菜根譚》《世說新語》《呂氏春秋》《四書》、四大名著、唐詩、宋詞等,當然,我還涉獵一些外國文學名著,像《簡·愛》《巴黎聖母院》《茶花女》《時間簡史》等。通過讀閑書,我覺得自己變聰明了,“書生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我好像變了一個人,不再孤陋寡聞了。讀閑書對我的寫作很有幫助,正如古人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年來,我發表了大量作品,還出版了一本散文集。總之,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績,得益於閑讀書與讀閑書。
原載於《青年博覽》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就像跟一位智慧的老者親切交談。
迎著書卷的朝陽走路
文|納蘭澤芸
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裏,不讀書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爾基
朋友笑我“書癡”,我一笑置之。
我愛讀書,這已成為我的業餘習慣。雖然剛在上海那幾年,實在是兩手空空,不得已要奮力工作來改變現狀,讀書與寫字於我是一種奢侈。待一切基本安定之後,回望,我痛惜流逝的光陰,好在,還年輕,書仍可以讀,字仍可以寫。
有同事跟我說,不知怎麼回事,一拿到一本書就哈欠連天,我笑笑說,因為你沒有這習慣。
讀書,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養心。我很少有感到非常無聊的時候,哪怕漫長的出差途中,因為我的手裏有一本書,我的手、心都不空,何來無聊?
羅曼·羅蘭說,讀書,就像迎著朝陽走路。我真的有這樣的感覺。
記得以前讀錢鍾書,說錢家人笑鍾書“書癡”,並說“癡人有癡福”——鍾書愛讀書,隻要有書讀,他別無他求,好像享受富人“命中的祿食”一樣豐足。
當然,自己不能與這位偉大的鍾書先生相提並論,隻是一種意義上的相似而已。
鍾書先生有一段時期將書房命名為“容安館”,這個所謂的“容安館”書房,是由小客廳裏攔了一扇屏風隔出了一角,窄小隻能容身。他做到了真正的“容膝易安”。
誰能想象,在這樣一扇屏風攔出的一角裏,他寫出了《管錐編》《談藝錄》等令人驚歎的偉作。所以說,思想,是能夠穿越時空而存在的。
鍾書曾說:“弈棋轉燭事多端,飲水差知等暖寒。如膜妄心應褪淨,夜來無夢過邯鄲。”大意是說,世事無常,個人心中喜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心境平和恬淡一點,將營苟之心褪卻一些,可以活得坦然一些。
記得周有光先生有一則《新陋室銘》。說起周有光這個名字,可能許多人比較陌生,但是如果要說到中國的《漢語拚音方案》,隻要讀過書的人都會知道,周有光就是《漢語拚音方案》的主持者和主要擬定者。
有了這個方案,漢字才能被一個個注上拚音,然後才能掃盲、才能推廣普通話、才能進行電腦輸入等,周有光為漢語的科學化、國際化、信息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50多年前,周有光的居室條件簡陋至極,書房、客室、吃飯間都在一間小小的屋裏,書沒地方放,隻好放在菜櫥裏,他曾戲稱:“臥室就是廚室,飲食方便。書櫥兼作菜櫥,菜有書香。”
在艱苦的環境裏,這篇《新陋室銘》誕生了,讀來令人莞爾的同時,不得不讓人感動、佩服他的超然心胸:
“山不在高,隻要有蔥鬱的樹林。水不在深,隻要有洄遊的魚群。斯是陋室,隻要我唯物主義地快樂自尋。房間陰暗,更顯得窗子明亮。書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臥室就是廚室,飲食方便。書櫥兼作菜櫥,菜有書香。
仰望雲天,宇宙是我的屋頂。遨遊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
周先生說:“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他生於1906年,如今(2011年)已是105歲高齡。105歲的周先生,淡泊心胸,樂觀豁達,他說,大智若愚,大道至簡。
生活,本身其實是簡單的,但絕大多數的人們製造出了太多的複雜。其實,你簡單了,生活也就隨之簡單。德國哲學家西美爾說,貨幣隻是一條通往最終價值的橋梁,而人,是永遠無法棲居在橋上的。
人,最終能夠安然棲居的,是自己的心靈。
當然,不是說物質不重要,某種程度上,物質相當相當得重要。
在這個物質遠勝於精神的年代,追求物質,已成了眾所趨之的目標。但是,能否,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在稍稍停下的間隙,讀一本好書,觀照一下自己的內心,使狂躁的物欲之心能夠讓思想的淨水洗濯,得一絲清涼之氣?
原載於《青年博覽》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跟一位長者交流,和一位智者切磋。健康成就生命的長度,書卻成就了一個人的寬度。
助人助他成了飲料行業巨頭
文|梅若雪
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
——羅夫·瓦爾多·愛默森
對於他的成功,有人說他得益於頭腦活絡,以及愛好體育運動,尤其善做廣告。其實,他能夠成為世界飲料巨頭,最為關鍵的就是他特別愛讚助。
他最初的創業是艱苦的。創業之前,他先後在聯合利華、德國的雅各布斯咖啡公司、Blendax牙膏公司(後被寶潔收購)工作過。他一路打拚,做到Blendax的市場總監。可他並不滿足,他覺得職業經理人的工作就如同“生活在手提箱中”,感到憋悶,令人窒息,他夢想有朝一日擁有自己的公司。
那一天,尚在德國Blendax牙膏公司工作的他從歐洲飛到曼穀,接待他的主人請他喝了一種飲料,他頓時感到一路的勞頓不翼而飛,甚至連時差也感覺不到了。他一看,那是當地的一種糖漿,具有敏銳頭腦的他眼前不覺一亮:自己終於找到成功的突破口了!
非常湊巧,Blendax牙膏公司在泰國的代理商許書標就有這樣一家糖漿公司。於是,他幾乎傾其所有買下這款產品的配方與商標權,在奧地利建立了一家飲品公司。喝了這種飲料會讓人渾身是勁,於是,他為公司取名紅牛。
在等待奧地利批準產品銷售的三年時間內,他總在完善飲料的配方。然而,當紅牛飲品進入市場後,卻給他當頭一棒。“人們不信任口味、標識和品牌名稱,”他回憶說,“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打擊!”但他不氣餒,堅信紅牛一定能紅起來,能牛起來。
這時,他的一個朋友找到了他,答應幫他一個忙。朋友的幫助不禁讓他喜出望外。原來,這個朋友是法拉利車隊的F1賽車手。為此,他給了F1一筆讚助。幾天後,朋友在巴西的海灘上一邊慢跑,一邊喝著紅牛的畫麵在電視台播出。廣告播出的第二天,這個昨天尚無人問津的紅牛銷售店裏卻人頭攢動。這是他實行讚助宣傳自己產品的開始。
由此,他一發不可收,先後共在全球讚助過100多個運動項目,讚助的運動員多達456人,領域涵蓋滑雪、越野、沙灘排球、冰球、足球等。他不僅讚助了兩支F1車隊,還讚助了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德國的萊比錫、巴西的聖保羅,以及美國的四個足球俱樂部。紅牛每年在體育運動方麵的讚助費用多達5億美元。
不過,他讚助別人,並不是如有些讚助商簡單地出錢了事,而是還要不怕麻煩地將讚助對象扶上馬,送一程,以確保被讚助者一直能夠紅下去、牛下去。那年,當他讚助F1時,F1簡直就是一個爛攤子,他幫助車隊調整管理層,車隊還重新聘請了設計人員,起用有潛力的新車手。F1不僅很快將形勢扭轉過來了,而且在短短的幾年間就成為一個非常具有實力的車隊。由此,紅牛也跟著聲名鵲起。
他的紅牛飲料最想占領的是美國市場,可美國人就是不看好紅牛。後來他發現,紅牛進不了美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F1在美國並不流行。他想,美國不看好F1,可美國人喜歡足球。2006年初,紅牛對紐約的地鐵明星足球隊又進行了大量讚助。他依然要對這支足球隊扶上馬、送一程。因為在洋基棒球隊、流浪者曲棍球隊、尼克斯籃球隊等隊伍的映襯與排擠下,這支足球隊市場競爭力很有限。
反正他有的是辦法。經過一番探索,他發明了一項新的理念:快節奏足球。球隊引進了很多年輕隊員,在快攻快防上下功夫。而且球隊的主場也搬到新澤西州哈得孫河畔的紅牛競技場。他還采取低價策略,讓利於觀眾,球票平均價隻有25美元,比其他體育場的球票至少要少賣20美元。紅牛競技場25000個座位,每場球下來就少收入50萬美元。然而觀眾卻是蜂擁而至,讓紅牛競技場場場爆滿,甚至有許多人擠到草皮上觀看。由此,紅牛在美國聲名大振。
他就是出身於奧地利的紅牛創始人馬特西茨。
馬特西茨喜歡讚助,他卻最反對宣傳自己。他一直都避免成為媒體的焦點。他說,紅牛飲料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至於自己,還是默默無聞的好。他既高調也低調,高調的是紅牛產品,低調的是他個人。
馬特西茨就是憑著愛讚助,使得紅牛在建立起龐大的體育王國時,也讓紅牛以最紅、最牛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麵前。目前,紅牛每年能賣出40億罐功能飲料,營業額達50多億美元。
馬特西茨的成功印證了這樣一個道理:助人者自助。從來付出不會沒有回報,有時的付出盡管你不想得到任何好處,可好處就像紅牛的一句廣告詞所說的那樣:紅牛,給你翅膀。付出就像你喝了紅牛,它給你帶來的好處如同長了翅膀,會翩翩向你飛來。
原載於《山東青年》
助人為樂,其實收獲的不僅僅是快樂,還有源源不斷的信任和資源。給予別人快樂,你就獲得了信任,再沒有比信任更好的回報了。
“聲音”裏淘金
文|小佟探花
行動,隻有行動,才能決定價值。
——約翰·菲希特
在丹麥安徒生的童話世界裏,有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兒。而在中國蘇州,也有一個童話般的小女孩兒,但她賣的不是火柴,而是“聲音”。這個賣聲音的童話般的女孩兒叫韓曉魚。
2009年,韓曉魚高中畢業後,在淘寶網開了一家網店。由於一時疏忽,她被供貨商騙去3000元錢。韓曉魚心裏很鬱悶,便和哥哥嫂子出門旅行。在峨眉山,童心未泯的韓曉魚一時覺得好玩,錄製了很多猴子的歡快叫聲,並把它設置成手機鈴聲。韓曉魚哪裏想到,就是她童心未泯的無心之舉,成就了她日後“聲”名遠播的“賣聲”事業。
旅行歸來後的一天,一位在幼兒園做老師的鄰居找到韓曉魚,說她的孩子非常喜歡韓曉魚猴叫聲音的手機鈴聲,吵著要,問韓曉魚可不可以把猴叫的聲音賣給她。韓曉魚哪好意思收錢,但鄰居執意要給,韓曉魚隻好收了她5元錢。但事後韓曉魚卻從這件事上得到啟發:原來“聲音”也可以當作商品來賣!當韓曉魚向家人說出她想賣聲音賺錢的想法時,家人都說她想錢想瘋了,要不就是發燒說胡話。但韓曉魚是個有主見的女孩兒,她認準的事就要執著做下去。她不顧親友的強烈反對,堅持己見。
韓曉魚買了高質量的錄音裝備,跑去動物園近距離地錄製各種動物的叫聲,還特意到深山裏錄製鳥鳴,到池塘邊錄製蛙聲,到大樹下錄製蟬鳴……不久,她的聲音庫裏就儲備了各種聲音:小溪、瀑布等流水聲,啄木鳥、喜鵲、麻雀、老鷹、布穀鳥、蟋蟀和青蛙等鳥叫和蟲鳴。之後,她找專業公司將錄音製作成“動物聲音”光盤,蹲在各幼兒園和中小學門口兜售,深受歡迎,還被有的學校定為“聲音教學”的教材。
初戰告捷。韓曉魚輕鬆撈到了第一桶金。她乘勝追擊,又針對每天跟繁雜家務打交道導致常常失眠、脾氣火暴的家庭主婦,開發出一款“催眠安神曲”——馬爾代夫的海潮聲。一經推出,出乎她意料的是家庭主婦感興趣的很少,而主婦們的老公卻追捧有加,他們把它戲稱為“避雷針”,說自己的老婆聽了一段時間之後,睡眠得到了改善不說,脾氣也變好了,再也不動輒對他們大發雷霆了。他們還鼓勵韓曉魚再接再厲,研發出更多更好的“聲音產品”來。
這一下,韓曉魚采集“聲音標本”的勁頭更足了。她遠赴西藏錄製一種稀有鳥類的鳴叫聲;花數千元專程去北京野生動物園錄製娃娃魚的叫聲;奔赴全國各地收集了幾十種有特色的主要方言,做成了“鄉音大全”;天壇的回音、敲打木魚的誦經聲等都被她做成了音頻,並在她的淘寶網店上設立“賣聲音”專區,讓更多的人了解她的“聲音”。
很快,熱愛自然的都市白領、追求原生態的時尚達人,還有發覺其中有利可圖的手機鈴聲商們,紛紛登門求購他們需要的“聲音”。在摸索中成長的韓曉魚,在實踐中還細心地發現,五歲壯年公猴的叫聲可以驅趕害蟲,鼠王的尖叫聲可以嚇跑老鼠……她把這些特殊的聲音分門別類做成專輯,有針對性地賣給正深受蟲害的農場和有老鼠叨擾的家庭。韓曉魚的“聲”名越來越大,蘇州的一些酒吧老板也把目光盯上她,開出高價出場費邀請韓曉魚去自己的酒吧裏舉辦“音悅會”。
在未來的道路上,韓曉魚信心滿滿的同時又野心勃勃。她說,她打算在豆瓣網舉辦一場聲勢浩大的“音悅會”,向世界“發出”她的“聲音”。
很多時候,有些看似不可能辦到的事情,其實並非真的完全不可能辦到。隻要你不懈努力,持之以恒,用心去做,不可能完全可以變成可能。就連賣聲音這種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韓曉魚不是一樣把它實現得很完美嗎?
原載於《幽默與笑話》
可能和不可能之間,隻有一段行動的距離。行動然後持之以恒,該來的總會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