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中國人讀書,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功利心太重,他們總是抱著實用主義的觀點來看問題。就好比你寫詩、寫文章、有人會問你,這有什麼用?你若告訴他,隻是喜歡而已,沒有什麼用。那人聽了就會搖頭,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你,或許還會說,有閑時間幹啥不好,還扯那些!如果你和他說,寫東西能賺稿費,還能出名呢!那人就會對你另眼相看,讚許地說,有頭腦啊,這年頭琢磨掙點兒錢才是正事兒。讀書的情形亦是如此。
就說古人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他們之所以這麼執著地讀書,其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為了考取功名。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社會背景下,人們隻是為了當官、做“人上人”才經年累月埋頭苦讀。一次考不中就考兩次、三次……有的人甚至考白了頭,直到考不動了,才很不甘心地放棄。《聊齋誌異》作者、清代著作小說家蒲鬆齡,一生熱衷於科舉,他19歲成為秀才,以後的幾十年裏都在考試,卻名落孫山,直到72歲才成為貢生。吳敬梓筆下的範進,也是讀書人的一個典型。他追求功名利祿,20歲起屢試不中,直到54歲才得了個秀才。後來,當他得知真的中舉,不曾想他卻瘋了!
今天的中國人,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家長和老師都會向他們灌輸這樣一種思想:“隻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考上大學,找份掙錢多的好工作。”中國人讀書似乎就是為了一紙“文憑”,找份好工作。
社會的現實也讓我們意識到,倘若沒有文憑,沒有這塊“敲門磚”,即使你多麼有才能,也會被許多門檻無情地擋在外麵。而在諸多的職業中,公務員倍受大學生們的青睞,全國各地每年報考公務員,都會出現異常火爆的場麵,競爭之殘酷,非親曆者是無法感受到的。隻有考上公務員,才能進政府機關,無異於現代版的“科舉製度”,也是“學而優則仕”在今天的再現!
中國人讀書往往來自外界的誘惑,如“千鍾粟”“顏如玉”“黃金屋”,等等,倘若得不到,則會高呼上當。因此,中國人讀書大多是一種被動的行為。
而猶太人卻不是這樣的。猶太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知識和智慧,愛好讀書是這個民族的優良傳統。據說他們至今還保留著一個風俗,剛開始教孩子讀書時會在旁邊放一罐蜂蜜,讓孩子邊看書邊舔食。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孩子們的頭腦中有一種“書是甜蜜的”意識,自覺地愛上書籍,並在閱讀的快樂中成長。
那麼,中國人應該怎樣讀書呢?就心態和動機而言,中國人應該走出讀書的誤區,培養一種平和、超脫的氣度,少一些急功近利,將讀書視為生命中的一部分,成為一種習慣。
一個人,不僅要有物質生活,還要有精神生活。當他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質需求滿足以後,他就會追求一種精神上的需求。而讀書則是精神生活的一種方式,同時又滿足了我們的這種需求,讓我們的精神生活豐盈起來。
其實,純粹的讀書無關名利,完全是發自內心的,它就像精神的麵包,為我們的生命所需。吃飯可以強健我們的身體,讀書則可以強大我們的精神。一個人,即便骨骼健全,倘若精神上有缺陷,也很難說他是一個健康的人。一個民族亦是如此,而讀書能夠彌補其不足。很難想象,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如何擁有智慧、文明和偉大?所以,中國人應該把讀書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將其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中國人熱愛讀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誠如溫家寶總理說的那樣:“我願意看到人們在坐地鐵的時候能夠手裏拿上一本書。”
原載於《青年文摘》
最近有一則報道:北京大學圖書館一年的圖書借閱量,達曆史最低。這不禁讓我們反思,現在的我們是怎麼了,是教育的問題,還是人們太忙了?總歸,是人們太浮躁了!
心若亡,書則遠
文|納蘭澤芸
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熔化。
——雨果
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一年平均每人讀64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一本書都讀不到!上海在中國內地讀書量排名第一,但也隻有人均八本。
一年讀不到一本書!一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竟然成為世界上年閱讀量幾乎墊底的國家!實在是令人吃驚並汗顏!
當被問及讀書少的原因時,絕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沒時間!”
可是,每個人捫心自問一下,果真忙得擠不出一點讀書的時間嗎?
其實,隻要每天能擠出15分鍾讀書,來算筆賬,看看一年能讀多少書?
一般人一分鍾讀300字不在話下,那麼15分鍾就能讀4500字,一星期七天就能讀31500字,一個月30天就能讀126000字,一年365天就能讀1512000字。一本書如果按10萬字來算,我們一年就最少能讀15本書。
一年15本書,雖然不多,但相較於一年不足一本書,是不是已經很好了?
人生有三樣東西別人拿不走,一是吃進肚裏的食物,二是藏在心裏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這裏的“讀進大腦的書”其實指的就是知識或智慧。讀書有多重要?且拋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種稍顯“陳腐”的觀念不說,但讀書的確關係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其實就是這個人的閱讀史。
正如溫家寶總理有一次在與年輕人交流時,鼓勵大家多讀書,他說:“書,本身可能改變不了世界,但是讀書卻可以改變人生,而人,卻可以改變世界。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讀書就可以改變世界。”
世界上人均讀書最多的猶太人有個習俗,就是嬰兒出生時,母親就會在《聖經》上滴上一滴蜂蜜,然後給嬰兒舔嚐《聖經》上的這滴蜂蜜,意在告訴孩子:書是甜的,以後一定要愛讀書!
孩子長大一些,要進行啟蒙教育了,母親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們家著火了,逃命的時候你將帶著什麼?”如果孩子說是錢、珠寶、鑽石之類的東西,母親會糾正他,並告訴孩子要帶的是書,也就是智慧,母親會說,你要永遠攜帶在身上的不是錢,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隻要你活著,智慧會永遠跟著你。
猶太人對書,也就是對智慧的重視甚至可以用虔誠來形容。在猶太人的生活裏,唯有讀書不受任何宗教戒律的限製。這一點,從猶太人“安息日”隻允許讀書可見一斑。
猶太曆每周的第七日(自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為安息日,猶太人謹守安息日為聖日,不許工作,不許娛樂,猶太人開的一切商店、飯店、娛樂場所都一律停業,交通中斷,每個人都必須在家中“安息”和祈禱,不能走親訪友,更不能外出遊玩。但唯有一件事例外,那就是可以讀書,並且唯有書店是正常營業的。所以,每當安息日,書店裏滿是靜悄悄讀書和買書的人。那樣的書香氛圍,令人動容。
這樣一個重視智慧的民族,人口總數不足世界的五百分之一,獲諾貝爾獎的人數卻占總獲獎人數的五分之一。截至2008年,共有164位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
說猶太人多災多難,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多少年來,萬千猶太人被迫害驅逐無異犬雞,“二戰”中更是遭到納粹的血洗甚至種族滅絕!五千年的民族史,就有兩千多年流離失所。在流浪天涯時,他們沒有權力,沒有地位,沒有庇護,他們就是憑著自己的智慧和雙手,開創一片天。
可是,就是在這樣的災難麵前,猶太人卻湧出了那麼多如雷貫耳的名字:愛因斯坦、馬克思、弗洛伊德、巴拉尼、海因裏希·赫茲……
究其原因,讀書,功不可沒!
既然讀書如此重要,為何我們卻發現,在經過數十年的掃盲與教育普及的中國,識字的人的確多了,但讀書的人卻更少了。這是一個令人痛心並值得深思的現象。
的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在一段時期內“讀書無用論”有抬頭趨勢,但人們必須看清,那隻是特定時期內的短暫現象,永遠也改變不了“讀書改變人生,知識改變命運”這一亙古真理。
就算是李嘉誠,雖然他因為家貧小時候沒上過幾年學,但他一生從未間斷過讀書和學習。通過不斷的讀書學習,他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通過讀書來不斷掌握知識、增強本領、開拓創新,讓他始終立於商場不敗之地。
讀一本好書所汲取的智慧,會給人帶來力量、安全和幸福。一個社會的整體內在力量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取決於這個社會的全體民眾智慧之根紮得深還是淺。
至於絕大多數人將讀書少的原因歸咎為三個字:“沒時間”。是真的沒時間嗎?
想起那個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小故事。一位老師在課堂上,往一個小瓶裏裝石子,裝滿後問學生們:“瓶子裝滿了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裝滿了!”老師不作聲,抓起一把沙子慢慢裝進了瓶子,老師又問:“滿了嗎?”學生答:“滿了!”老師不作聲,又用勺子舀了一勺水慢慢倒了進去。水倒進去後,老師看著同學們意味深長地說:“這就像我們的時間一樣,許多同學抱怨時間不夠用,其實是你自己沒有充分發掘罷了!”
許多人知道這個故事,但真正懂得並牢記在心的並不多。
“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其實這“三餘”也就是零碎時間的累積,正如達爾文說的那樣:“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時間。就算是每天有五六分鍾,如果好好利用起來,一樣可以有很大價值。”
據說在美國印鈔廠處理金粉車間的地板上,有一個木格子,這個木格子的功能就是承接處理金粉時落下的金粉碎屑。每次落下的金粉碎屑很少,但日積月累,每年也接了價值上萬美元的金粉。
這些金粉碎屑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零碎時間,等開飯的幾分鍾,等車的幾分鍾,等朋友的幾分鍾……這些幾分鍾時間就像一顆顆小水珠,如果任其分散,它就會蒸發掉,變成水霧飄散;如果積聚起來,就可以彙成小溪,變成河流。
你能想到,《湯姆叔叔的小屋》是哈麗特·斯陀夫人在做家務的間隙裏完成的嗎?你能想到,朗費羅翻譯但丁的《地獄》,是利用每天等待咖啡煮熟的10分鍾時間嗎?
再如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女作家艾麗絲·門羅,她是2013年文學天空中飛過的一隻雁。這隻雁在她發已成雪的82歲時,榮獲文學領域的最高榮譽。
從少女時代就喜愛文學的門羅,命運卻讓她20歲便嫁為人婦,接下來成了四個孩子的媽媽。生活的陡然重負與照顧幼小孩子們的忙亂,幾乎蠶食了她所有的年輕歲月。然而,她那顆對於文學的熱愛之心,猶如一隻不死鳥,緊緊抓住那似乎漸行漸遠的文學夢。常常,深夜的時候,她照顧孩子們都睡下,忙碌了一整天的她抓起紙筆,伴隨著孩子們的小呼嚕聲寫幾句;燒菜的間隙,趕緊寫幾句;在烤麵包時,她等在烤爐前寫幾句……
這位年輕的媽媽,在生活的重壓之下,她那顆文學之心從未徹底萎蔫,她充分利用起所有的零散時間,頑強地拓展著自己的紙上空間。她的獲獎,看似突然,實則必然。她就像一隻蟬,在數十年裏,在零碎的時間裏積蓄著力量,寂寞地堅持,再堅持,然後蛻變,成為一隻在枝頭高高鳴唱的蟬。
我們明白了,點滴的零碎時間真的能鑄就不凡。就像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時的座右銘那樣:“百丈之台,其始則一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焉,四石以至千萬石焉,學習亦然。今日記一事,明日悟一理,積久而成學。”
而我們呢,當說到“讀書”時,就會從嘴裏冒出一個字:“忙!”
就算日理萬機如溫家寶總理,也是每天無論多忙,睡覺前一定看書一個小時。
試問,你真的比國家總理還忙嗎?
溫總理曾說:“也許有人會說,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一個人一天總可以抽出半個小時讀三四頁書,一個月就可以讀上百頁,一年就可以讀幾部書。我希望看到人們在坐地鐵的時候能夠手裏拿上一本書靜靜閱讀。”
讓我們靜下心來,看看兩個字吧。
一個是“忙”——“心亡為忙”。
忙得失去了自我,忙得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忙得隻剩下機械的行屍走肉。哀莫大於心死,心都死了,這樣的“心亡”,這樣的“忙”,是多麼悲哀。
一個是“盲”——“目亡為盲”。
問問自己,你有多久沒有在夜晚抬頭看看天上的星星與圓月了?你有多久沒有停下來看看一朵小花上晶瑩的露珠了?你有多久沒有看看愛人或親人臉上的笑意了?
如果捫心自問後有了悚然而驚的感覺,那麼從現在起,抽幾分鍾時間,捧讀一本好書吧。
當珠玉般潤澤的顆顆漢字,將智慧與知識的芬芳慢慢浸入你的心時,你會發現,自己忽然變得呼吸均勻。你那顆長久缺氧、幾近窒息的心,漸漸舒展。
你會發現,凡世的明亮與幸福,如清亮的溪澗,在你心裏,汩汩流過。
原載於《青年文摘》
我們似乎變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功利了,甚至是,誰一天拿書看都是可恥的行為了。我們不應該這樣懷有目的的,不是嗎?
閑讀書與讀閑書
文|守望蒼天
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我平時最大的嗜好就是讀書了。我曾和朋友戲言,“飯可一日不吃,書不可一日不讀。”我是讀書成了癮,不亦樂乎。若問我讀書有什麼訣竅,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閑讀書與讀閑書。
閑讀書是指平時閑著沒事兒或是忙裏偷閑,隻要一有可利用的空閑就絕不放過,擠時間讀書。有些人總抱怨說沒時間讀書,把忙字掛在嘴邊,也不知道整天忙什麼。其實,隻要肯讀書,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想擠總是會有的。
譬如說,在繁忙緊張的工作中,總會有一些間歇時間,這時大夥兒坐下來休息,或是喝茶,或是吸煙,或是聊天,我則坐在一旁,把要讀的書拿出來,鬧中取靜,專心看書,不被外界幹擾,心如止水。雖然每次間歇時間很短,但是在有限的時間裏看一頁得一頁的收獲,日積月累,很多書就這樣被我讀完了。
下了班回到家,吃過晚飯,沒啥事兒了,家裏人或是看電視,或是做家務,我則利用休息時間抓緊讀書,或坐或臥,也甭管什麼正確姿勢,隻要隨意就好,讀書讀得實在累了,就索性躺在床上,枕著書美美地睡上一覺,感覺妙不可言。久而久之,讀書成了我緩解工作壓力和疲憊的一種生活習慣。
有時出遠門,我也不忘隨身帶上一本書,在候車室裏找個座位,一邊看書,一邊等車,直到列車進站。上了車,我會繼續看書,一路上有書為伴,旅途不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