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心若亡,書則遠
人生有三樣東西別人拿不走,一是吃進肚裏的食物,二是藏在心裏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達仰的教誨
文|侯擁華
科學的未來隻能屬於勤奮而謙虛的年輕一代。
——巴甫洛夫
1920年冬天,在法國留學期間的一次茶會上,徐悲鴻有幸結識了法國當時最為著名的大畫家達仰。此時,徐悲鴻隻是一個初到法國學習美術的留學生,而達仰卻是法國畫壇的泰鬥。初見大師,徐悲鴻自然激動不已。作為初出茅廬的晚輩,他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並迫不及待地向大師提出了拜師學藝的請求。
麵對這個態度誠懇、情真意切的東方才俊,喜歡提攜後人的達仰爽快應承下來。那次他們交談甚歡,達仰還不忘告誡他:學美術是很苦的事,不要趨慕浮誇,不要甘於微小的成就。臨走時,達仰將自己的家庭地址留下來,並極為真誠地對徐悲鴻說:“你每個星期天可以來我的畫室學習作畫。”
此後,隻要徐悲鴻身在巴黎,每個星期天的早晨,他都會帶上自己的作品到希基路65號老師的畫室,向老師請教。達仰亦師亦友,傾盡全力地對他進行學業上的指導。
留學期間的求學生涯是極其艱苦和枯燥的。為了節約開支,徐悲鴻甚至連續幾周隻是以麵包和冷水充饑,學業上盡量不畫耗材費用很高的油畫,而是把重點放在了費用偏低的素描上。請不起模特他就畫妻子蔣碧薇,有時還對著鏡子畫自己。有一次,去參觀法國全國美術展覽,沉迷於藝術之中的他在展覽館裏流連忘返,一天都沒有進食,黃昏的時候,走出展廳,天降大雪,可他隻穿了一件單薄衣服,凍得瑟瑟發抖。又冷又餓的他跑回家中,趕快衝了一個熱水澡以驅走身上的寒氣,沒曾想,從此落下了終生不愈的腸痙攣病。
他常強迫自己忍痛作畫,現存的一幅素描上就寫著這樣一句話:“人覽吾畫,焉知吾之為此,每至痛不支也。”
到了1921年,因為國內時局動蕩,北洋政府中斷了留學生的生活費,徐悲鴻夫婦隻好被迫來到消費較低的德國柏林繼續求學。這期間,因為喜愛倫勃朗的畫,他便去博物院臨摹,每天都持續畫10小時,其間連一口水也不喝。特別是在臨摹倫勃朗的《夫人像》時,他下了很大的功夫,覺得略有收獲,但仍不能用在自己的作品上,於是更加努力。
1923年的春天,一度中斷了的助學金又開始發放,徐悲鴻才從柏林回到巴黎。苦難困頓的生活和藝術技藝的徘徊不前,讓他難以忍受,在看望老師達仰的時候,他道出了心中的苦悶。
達仰看著他困惑的表情,沒有正麵回答,而是極為平靜地給他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他說:“在法國19世紀有個名畫家叫穆落脫,可以說是個天才,憑著他的才華,本應能成為最出色的藝術大師,但是,他最終沒能達到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這些一流藝術大師的高度。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他在藝術道路上沒有經曆過苦難。偉大的藝術家都有堅韌的毅力和為全人類傾訴的願望,而沒有經曆過苦難的人,往往就會缺乏這種遠大的抱負。”
達仰洞若觀火、無比深邃的思想,仿佛是黑暗中亮起的一盞明燈,一下子照亮了徐悲鴻內心灰暗的世界,使他在迷惘的人生十字路口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聽完老師充滿著人生智慧的教誨,徐悲鴻忽然有種醍醐灌頂的覺醒,重新激發了他在困境之中奮起前行的熱情。後來,徐悲鴻把苦難作為知己,以苦難為精神養料,終於成長為蜚聲海內外的大師級畫家。在導師達仰身上,他不僅學到了成為藝術大師必須具備的藝術修養,還學到了極為珍貴的人格修養。
多年以後,功成名就的徐悲鴻仍念念不忘恩師的教誨。想起恩師,他總也忘不了當年分別的情景。麵對即將天各一方的老師,他不勝感激,極為真誠地說:“今生除了父親之外,教誨我最多的就是達仰先生了。”
原載於《意林作文素材》
一個人應當有謙卑的素養,懷著感恩的心,處處留心。別人也會被你的真誠感染,從而讓你遇見自己一輩子的貴人。
尷尬的背誦
文|林永英
書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寧
從小到大,我都對背誦莫名地發怵。每每因背不下而罰站、打屁股,其可憐之狀不可描述。
對於硬性的背誦,我總不能記住自己到底背了些什麼。語文中的古詩詞還好,就是怕政治哲學啥的,那簡直是天書,咋讀都迷糊。
最尷尬的一次背誦是在師範背《學生守則》,是全校大張旗鼓地背,比賽。我至今都不知當初背的是啥玩意兒,其實,即使我沒背下來,我依然是個非常守規則的好學生。
在班裏集體站在黑板前背,班主任就在下麵壓陣觀察。我這個平時老實刻苦的好學生,站在隊伍裏,隨著同學們的張嘴發聲也在做著相同的哇啦哇啦的背誦,是那種理直氣壯、慷慨激昂地背。班主任很滿意我們的正確整齊,我記得班主任還特意看了我幾眼,我背得更起勁,嘴張得更大。天!我不知道這幾眼正是要揭穿我濫竽充數的幾眼,要是知道,割肉我也不賣力地背了。
比賽就在那晚的晚自習,在學校的大禮堂裏舉行。台上是一個班級接一個班級地背誦,穿著全部是統一幹淨的校服。台下是群情激昂的學生,他們熱情高漲地聽,叫好,鼓掌。真是不理解那樣枯燥無味的活動,怎麼能讓一群正是熱血沸騰、青春爛漫的大孩子們如此地癡狂。也許是在教室裏憋得太久了,壓抑得太長了,好不容易有了這麼一個可以讓自己無所顧忌地大吼大叫的場所,可以有機會發泄一下了吧!
終於臨到自己的班級了,整齊地上台,排好,站好,一切井然,明亮的燈光下自己也便坦然地隨全體同學張大了嘴巴大聲地背誦,那陣勢,那場麵,很是豪邁,激情萬丈。
也許自己真的是背得滾瓜爛熟,反正自己在張嘴在發聲,整個班級的男女生都在努力張嘴發聲為自己的班集體爭光。誦完是熱烈的掌聲,群情激奮。接著是抽學號出列背,9號!天,是我呀!在同學們的催促下,我茫然地接過主持人的話筒走到台中央。天!這就是班主任多看了我的那兩眼呀,我咋這麼背。
麵對熱情的台下,我茫然地不知身在何處。提問的是什麼?我的大腦一片空白,所有的一切靜止,時間靜止,聲音靜止,寂靜,寂靜,好像走進一個偌大的森林,我在抬頭茫然地看,看樹隙間的光線,不知所以。
時間在嗒嗒而過,也許是一個世紀那麼長,那麼久。腦海中啥都沒有,一片空白。這樣站了多久,不知,隻覺太長太長,說不出的感覺,沒人幫我,把我領走,離開。
終於我對著話筒機械但不失禮貌地說:“對不起,我太緊張了。”便輕鞠一躬鬼魅般回到班級的隊列中。天,這就是緊張,緊張得啥也聽不到,看不到,像夢遊。
耳際邊依舊沒有任何聲息,眼睛裏也依舊沒有同學的任何表情。我就呆呆、木木地站在他們當中,轉身,下台,回座位。
後半場的比賽我在自己的座位上沒有聽到、看到任何的人和聲音,我依舊聾而盲,時間那麼漫長,漫長得我找不到自己。
結束了,我隨同學們的腳步回到宿舍,宿舍的樓梯好高、好陡呀!那些從我身邊匆匆而過的都會側頭看我一眼,瞧,這就是今晚那個對不起,太緊張的特出格的那個姐們。從沒有的疲憊和勞累襲來,腿腳那麼沉那麼重,我不得不低頭把它們一一艱難數完走完。
事後,沒人說我,班主任也啥都沒說,但我能想象得到他的失望還有在台下觀看時的尷尬。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不能自拔,沉浸在自己的失敗當中。
唯有體育班的那個男孩事後惋惜地告訴我,他就在台下,離我很近,並大聲喊叫告訴我答案,他班的同學都喊。可當時的我心裏一片空寂,耳際裏毫無聲息,那麼熱鬧的場景竟然就在我的生活中如電影中的刹那靜止,空白,慢鏡頭似的,蒙太奇般地沒了聲息。
我很抱歉地說:“太膽小,太緊張,啥也聽不見,啥都忘了,記不得了。”
其中一個同學也許不是嘲諷地說:“天!她竟還記得會說對不起。”
一切都過去了,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的都在淡忘,一切都不再那麼重要,但那段沒有太多歡樂的青春還是給我留下了一個蒼白的瘡疤。
究竟那樣的歲月該怎樣過,自己曾經很是厭煩那些毫無意義的活動,總覺是在浪費時間、精力。用那麼多的晨讀時間去背那些枯燥的條條框框,究竟能有多少收益,我至今不知,曾經的疊被清掃讓我們對生活產生了多少的熱愛也不得而知?
曾經也很厭煩清晨的跑操,朦朧中,還沒有睡醒,喇叭裏便響起了衝鋒的號角,那滴滴答答的小號是戰爭片中勝利的號角,是一種喜悅興奮,但放在早晨,讓它成為喚我們起床的號角,便不再激揚美妙,而是一種聒噪,雖然現在早不用聽號起床,但至今仍是條件反射,聽到它便說不出的心煩氣躁。
單調枯燥的校園生活,就在自己願與不願、樂與不樂中一閃而過,好在我安然而過那段歲月,沒有錯走、歪走那段需要關懷的羸弱的青春。
那段時間,書讓我安然靜靜下來,有了自己的心靈的收獲,書永遠都是我最真摯、友好的朋友。
想告訴那些仍處青春在校的孩子,無論青春怎樣如鳥雀跳躍,都應多讀書,你可以有很多的朋友,但書這位不語的啞友,卻是最真誠無私,是能陪你度過最得意、最失意時光的摯友,它不會讓你遠離人群、智慧,而會讓你做出正確選擇。
原載於《瘋狂閱讀》
我從不質疑書的力量,就像我始終相信朋友一樣。青春路上的迷茫和躁動,人生路上的坎坷和糾纏,都可以用書的力量一一化解!
林非讀書興趣探源
文|思想者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
——高爾基
人,所好各異,興趣炯然。有的人對吃喝玩樂感興趣;有的人對聲色犬馬感興趣;有的人對權錢名利感興趣;有的人對琴棋書畫感興趣,等等,不一而足。然而,著名學者、散文家林非卻對讀書情有獨鍾,懷著濃厚、持久的興趣。他讀書,並不像有些人那樣三分鍾熱血,或是一曝十寒,而是從髫年讀到耄耋之年也不厭倦,至今依舊讀得津津有味,還想不斷地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林非的讀書興趣從何而來?在與林非多年的交往中,我有幸找到了答案。
據林非先生說,他之所以對讀書感興趣,離不開母親長久地言傳身教和督促鼓勵,希望他一輩子都好好地讀書,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林非的母親誕生在一個恪守禮教的鄉村秀才家庭,從小就憧憬知書識禮。林非曾聽不少長輩說起,他的母親在私塾裏念書時背誦和理解課本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同班的許多男兒。林非依然記得,在他小時候,母親就時常給林非背誦她喜愛的詩句:“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
我曾讀過林非寫過的一篇文章《母親的愛》,在文中他談到,父親因經營的藥鋪和作坊都紛紛倒閉,家庭衰敗得厲害,無力供林非上學,打算讓他去上海的一家貿易公司當實習生,也像他父親那樣做發財夢。可是,林非因為從小受到母親的影響,一心一意想上學,天天做著的卻是讀書夢。
父親見他這樣不聽話,氣呼呼地從沙發上蹦跳起來,高揚起手臂,像要狠狠地揍他一頓,這時候,母親聽到他的哭叫聲,趕快從臥室裏奔過去,氣憤地朝著他父親說:“你毀了我一生,再也不能毀掉自己的兒子,得讓他繼續上學!”母親淌著眼淚從口袋裏掏出手絹,擦幹了林非臉上的淚水,抽噎著囑咐他說:“媽是因為從小輟學,不能獨立謀生,才仰仗他人,受盡擺布。以後的日子哪怕再困難,也得送你去上學。”當時,林非本想留在母親的身邊,盡量撫慰她那顆受傷的心,等在家鄉讀完高中之後,再去上海考大學。可是,他母親堅決不同意,說:“大丈夫誌在四方,怎麼能畏畏縮縮,做一個沒有出息的人?”
除了受母親的教育、培養、引導和鼓勵之外,林非之所以對讀書感興趣,還有一個根源。林非曾寫信告訴我:“由於家庭的衰敗,一種危機感促使自己要通過讀書,獲得自立於人世的了解。”
林非的父親因在外娶妾,開銷過大,家庭逐漸墜入衰敗,父親也不再像從前那樣關心他們了,把全家人扔在一邊,母親隻得領著兒女孤苦伶仃地過活。
林非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記得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裏,我突然從睡夢中驚醒,聽到母親在低聲地啜泣,這像遊絲一般輕輕飄蕩的哀音,在我耳中竟猶如響起驚天動地的霹靂。”
林非父親做出的這種不負責任的荒誕行為,不僅極大地傷害了林非的母親,還使少年的林非感到從未有過的苦惱和困惑,心中充滿了憂鬱,變得愈發敏感了,隻要瞧見大人和孩子們斜斜地瞪著眼睛,咬著耳朵說悄悄話,林非就會以為是在議論他。家庭的變故以及周圍發生的諸多悲劇,讓林非不由得思索起來,這世間為何充滿了悲劇的命運?人生難道真是痛苦的深淵嗎?應該怎樣麵對這冷酷的現實?
為了尋找到答案,他躲在屋子裏翻起書來。書中那些精彩的內容好似天光雲影一般映入林非的眼簾,讓他興奮並且著迷得流連忘返。讀書使林非暫時忘記了煩惱,體驗到了其中的樂趣,讓他的內心感到異常的豐富和充實,還懂得了宇宙人生的一些奧秘。
母親的愛化作綿長持久的力量激勵著林非在書山上攀登,在學海裏泛舟,並樂此不疲;而對於人生的思考,又促使他試圖通過讀書獲得新知,直至求索生命的真諦。正是由於這兩個原因,林非才萌生了讀書的興趣,並把讀書作為他一生的追求,矢誌不渝,因此,林非才能在讀書的道路上愈走愈遠。
原載於《瘋狂閱讀》
我們試圖感知這個世界,是從母親那裏開始的,而讓我們開始充滿智慧,卻是從書中開始的。那麼,你知道怎麼做一個優秀的人嗎?充滿愛,然後多看書。
中國人應該怎樣讀書
文|林振宇
讀書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虛。
——雪萊
有人說,世界上最動人的皺眉是在讀者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是在讀書時那會心的微笑。
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麵:“二戰”時期,英國倫敦遇到德軍的空襲,很多房子被炸塌了,有一處圖書館也已傾頹,地麵滿是塵土和磚石。然而,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現了,幾位穿著得體的英國男人,竟然不顧敵機剛剛離去,穿進廢墟的圖書館,挑選自己喜愛的書,然後全神貫注地看了起來。
我們聽說英國男人素有紳士風度,在上麵這幅畫麵中,我們從他們讀書時流露出的神情上可以看得出來。英國人酷愛讀書,就像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說的,“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在英國人的家裏,書是必備的。英國人認為,讀書是一件有“麵子”的事兒,在朋友高談闊論時,如果誰沒讀過某本暢銷書,誰就會覺得很尷尬。可見,他們讀書沒有那種功利色彩,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的習慣。
去過俄羅斯的人都會注意到,無論是在候機大廳、車站、碼頭,還是在公園、地鐵,處處可以看到手捧書讀的俄羅斯人,成為這個民族獨特的一道風景。高爾基說:“我撲在書上,就像一個饑漢撲在麵包上。”或許在俄羅斯人看來,書籍和麵包同等重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