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用手指和耳朵打開(2 / 3)

幾個月後,公司步入正軌。研發出了一種盲人專用手機,經過幾次改良,盲人隻要在手機上安裝一款名叫保益悅聽的軟件後,就能順利使用手機的這項功能。此外,通過專門設計的語音通知頁,包括有多少電量、續航時間多久、信號強度如何、幾個未接來電、幾條未讀短信等,這些信息都會變成聲音告訴盲人。這款產品給眾多盲人帶來了驚喜和希望。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對手機上網、QQ、微信的使用越來越多。於是他提出公司發展新方向——讓盲人也能用上QQ,可要手機能讀出QQ聊的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除非你拿到QQ軟件的源代碼,這牽涉到商業機密,誰會拿公司根本利益來開玩笑啊!於是,他就天天給騰訊客戶打電話,一直無果,就在他近乎絕望的時候,一名騰訊員工偷偷告訴了他馬化騰的郵箱,他喜出望外,趕緊給馬化騰寫了一封長信,希望能幫盲人朋友一把。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回信,馬化騰派專人與他溝通,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緊接著,他又給百度CEO李彥宏發郵件,開發盲人語音輸入法,如今他已經與百度地圖、UC瀏覽器、墨跡天氣、蟲洞語音等相繼簽約合作。

他就是黑暗中的創業者、北京保益互動科技公司董事長——曹軍。

曹軍的公司70%的員工都是盲人,他們從事客服、後台等工作,是真正的白領。讓公司員工自豪的是,更多的盲人借助保益悅聽開淘寶店,或成為網絡客服。隨著觸屏手機和安卓係統成為潮流,他又提出了新的目標——“指哪兒讀哪兒”,開發出了觸屏版本,還自創了盲人使用手機的手勢,諸如一橫一豎代表“返回鍵”等,極大方便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盲人。如今,公司做了新聞推送平台,把每天發生的國內外的新聞,通過短信模式推送給盲人,還推出定位和導航,通過在一些地區開展線上和線下的培訓,手把手地教給盲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機、如何上網、如何聊微信這種基本的應用。不少盲人朋友向他反饋,這真正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提及自己的創業初衷,曹軍說:“創業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改變。”他的理想是讓盲人不受視力所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讓盲人和明眼人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改變盲人的就業模式,用手指和耳朵打開一個斑斕多姿的世界,讓他們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原載於《閱讀》

我們總是要去改變些什麼。既然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自己,改變不了自己,那就為世界創造價值,反正總得做些什麼。

找到自己的賽道

文|順江

當我活著的時候,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隸。

——惠特曼

他從安徽老家的一所旅遊中專畢業後,跑了好多城市,轉遍了大半個中國,幹過導遊、做過推銷、炒過股票,甚至還鑽進建築工地幹過小工,加起來有20多份工作。不過每份工作他幹的時間都很短,幾年下來也沒賺到多少錢。

這次來到大連,他被一家攝像工作室錄用,做起了攝像助理。這家工作室與一家旅行社在合作,主要給遊客旅行中的快樂瞬間做一個視頻記錄,使旅途變為“樂途”,給遊客一個美好的紀念。這個工作對他來說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因為童年最大的娛樂項目就是看電視,對攝影的關注和渴望讓他的興趣和積極性完全調動起來了。但縱使熱情再高漲,由於不善於推銷,到了月底,他的業務量還是墊底。他又選擇了辭職。

來大連的第二份工作是到一家幼兒園做電腦維護,沒事的時候,他就看孩子們跳舞唱歌,平時孩子們表演的場景他都用DV拍攝下來,這些花絮很受家長們的歡迎,紛紛找他給自己的孩子拍。這時他又開始尋思:“如果我拍短片,應該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於是,他成立了自己的數碼影像工作室。

真正做起來時他才感覺到創業遠比自己想象的難得多,拍攝器材的不足、拍攝前的準備、拍攝中的突發情況處理,還有後期的配音等等,諸多困難煩擾著他。為了生存還要接拍一些婚禮的“愛情短片”,但畢竟所接的單子太少,最終公司達到無法運營的境地,合夥人也離開他。堅持還是放棄?他進退維穀。這時他想起了來大連前一晚上父親叮嚀自己的話:人的這一生,就像那電視上的體育比賽一樣,不同的比賽有不同的賽道。關鍵要找到自己的賽道!自己是真心熱愛攝影,這就是自己的賽道,他暗自鼓勵自己、咬牙繼續堅持,拍攝方向仍以愛情短片為主。

兩年內,他已在業界小有名氣,接到的訂單越來越多,他將公司的對外稱呼也從“數碼影像”改為“Fly數字電影工作室”。2011年,“微時代”到來,微電影興起,他的事業也迎來了轉折點,先後有40多名“80後”進入他的團隊。有的加入者本身有著不錯的工作,收入也很豐厚,但就是願意在這裏拿很低的薪水,幹很累的活兒。用他們的話說就是:他們都是一個賽道上的人。

他就是範華清。2013年7月,他感覺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了,因為他們終於有一次觸摸自己夢想的機會——他們的公益微電影《飛愛》已經開機。而且還吸引來了成龍的“成家班”七小福之一塗聖成,甚至還請來《我是特種兵》及《王的盛宴》製作班底進行技術支持。

很多時候,有的人頻繁跳槽就是緣於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這山望著那山高。其實,隻要認清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優勢,就是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拚搏的賽道。找到了自己的賽道並為之奮鬥,夢想的實現就不再遙遠!

原載於《思維與智慧》

茫茫人海,最難認清的就是自己。給自己定位,做適合自己的事情,然後,不放棄。

礁石是浪花的拐點

文|高宗飄逸

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每個創傷上都標示著前進的一步。

——羅曼·羅蘭

人生要麵臨諸多路口,每個路口都可能成為你人生的一個拐點。站在十字路口前,你可能剛剛經曆一段崎嶇坎坷的旅程,可能剛剛遭遇一場撕心裂肺般的摧殘,也可能剛剛從死神的魔掌中逃脫,你茫然、你失措、你無助。但不管心情如何,你必須選擇一條路堅定地走下去,因為人生不可能後退,人生的意義便是在風雨之中還能有一顆勇往直前充滿希望的心。

1770年12月6日出生在德國波恩市的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樂界的翹楚。從小在父親苛刻的要求下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7歲時首次登台演出,8歲時獲得“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得到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的指點,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7歲時,曾拜訪音樂大師莫紮特,得到莫紮特高度讚譽。就在莫紮特答應收貝多芬為學生時,貝多芬的母親突然去世,貝多芬的父親又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放棄這次拜莫紮特為師的機會,重回歌劇院做鋼琴師,以養活這個家。雖然日子窘迫異常,萬分辛苦,但他知道,這隻是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小小的拐點,隻要堅持下去,定會出現轉機。

19歲時,法國人民攻占巴士底獄的消息傳到貝多芬的耳中,他按捺不住年輕的心高喊道:“通過黑夜迎來光明,通過搏鬥走向勝利!”滿懷激情的貝多芬,隻用一夜時間,便寫下了《誰是自由人》的激昂曲子。他說:“我創造,因為我心裏有話要說。”

貝多芬的音樂天賦引起了一位音樂家的注意,他就是1790年來波恩訪問的海頓。海頓在1792年再次來波恩時,約見了貝多芬,並建議貝多芬去維也納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這讓肩負照顧全家重任的貝多芬左右為難,一直支持並鼓勵貝多芬的華爾斯坦伯爵知道後,主動出資幫助他去維也納學習,並說服了選帝侯,同意貝多芬帶薪休長假前往維也納。

1792年11月2日,貝多芬來到音樂聖地,投奔海頓等著名音樂家,很快,貝多芬的音樂水平大幅度提升。他的即興鋼琴演奏吸引了奧地利的利奇諾夫斯基親王,也吸引了全體維也納人,有人曾評論他即興演奏的曲子“充滿了生命”。

然而就在貝多芬的音樂事業蒸蒸日上之時,他又接連遭遇人生的厄運。25歲的他開始患上耳疾,30歲時,他愛上了伯爵小姐朱列塔·圭恰迪爾,特意創作了《月光奏鳴曲》送給她,最終卻遭到對方父親的反對,朱列塔·圭恰迪爾嫁給了另一個伯爵。貝多芬失戀了,精神受到極大的刺激,甚至寫下了遺書。但他還是挺住了,從灰暗中走了出來,許多優美動聽的音樂從他的大腦裏源源不斷地噴湧而出。

這段時間,他寫出了《第二交響曲》、《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致愛麗絲》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他的音樂,旋律跌宕起伏,絢麗多彩,忽而如行雲流水,忽而如疾風驟雨,忽而如鳥語蟲鳴,忽而如虎嘯龍吟,忽而如呢噥軟語,忽而如巨浪聲聲,帶給人妙不可言的震撼。

在此之後,他的聽力越來越差,雖經努力治療,病情卻急劇惡化。45歲時,他連附近的鍾聲都聽不到了。他隻能用書信的方式與人交流,他曾寫道:“我現在過的是一種悲慘的日子……如果從事別的職業,也許還行,但在音樂創作裏,恐怕這是最恐怖的事!”絕望中的貝多芬曾多次想到過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世界。他靜下心來,仔細考量著自己的人生,他知道這是上帝把他帶到了又一個十字路口,如今隻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要這將個路口變成他人生中的又一個拐點。於是,他寫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許它毀掉我!”

他重新振奮精神,前後用了6年時間來創作、修改一部曲子,在他54歲時,終於創作完成了著名的《第九交響曲》(《歡樂頌》)。1824年5月7日,這部交響曲首次在維也納卡德劇院演奏,貝多芬親自擔任指揮。盡管他聽不見絲毫樂聲,但他憑借自己的記憶,甚至連樂譜也沒有翻,便成功指揮了整場演奏。台下觀眾欣喜異常,5次爆發雷鳴般的掌聲,明顯高出了皇族成員出場鼓掌3次的待遇。

音樂奇才路德維希·範·貝多芬,一直走在崎嶇的人生之路上,但盡管如此,他卻從未放棄用音樂創作來撫平內心的憂傷。正是他所經曆的挫折與失意,讓他有了更多的創作激情,迎來生命中一個個巔峰。他雖然隻在人間停留57年,卻集古典音樂之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之路,完成一百多部作品,為人類留下了巨大的財富,對世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人們尊稱為“樂聖”。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騰,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人生的長河,注定要遭遇各種攔截和阻礙,轉過許多個彎,經曆各種拐點。就像礁石是浪花的拐點一樣,黑暗是黎明的拐點,烏雲是陽光的拐點,暴雨是彩虹的拐點,冰雪是春天的拐點,落葉是新芽的拐點。這些拐點,會激發你無窮的鬥誌,在厄運來臨之時,引導你一次次綻放生命的光芒。

原載於《青春期閱讀》

黎明前總是漆黑一片,冬天過了才能迎來春天,所有的苦難來臨都預示著我們即將迎接美好。

生命不止一個模式

文|高宗飄逸

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

——諾貝爾

生命這個幾何體,自有它的長度、寬度和高度。我們從小接受的是“延伸生命長度,拓展生命寬度”的教育,許多人便認為生命隻此一次,要麼壽命盡量長,要麼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要麼考取功名或積累財富,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將這個幾何體極力擴張,生命才能真正展示出它的實力,人生才不虛此行。

我有一位記者朋友,曾在一家報社實習,他最初采寫的稿子,動不動就要與大形勢掛鉤,與中央文件產生聯想,再或者弄個民族精神出來,似乎隻有這樣,稿子才提得上檔次,稱得上深刻。記得有次報社派他去采訪一位見義勇為者,他問道:“當您看到有人遭遇危險時,是什麼驅使您上前與歹徒搏鬥的?”見義勇為者淡淡地說了一句:“我當時什麼也沒想。”他覺得這個答案太平淡,還想挖掘出見義勇為者內心和思想上更高更深的東西,於是繼續追問:“您當時就沒有想到您受國家教育這麼多年,在這個和諧社會不容許有危害社會的事件發生,與壞人壞事做鬥爭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嗎?”見義勇為者聽後,淡淡一笑說:“當時根本顧不上想這些,隻想馬上去阻攔歹徒做壞事,不叫好人受欺負。”

朋友很苦惱,跑來向我訴苦,說這樣的采訪稿怎能寫出深度來呢?我聽後說道:“這就是普通的老百姓,雖然沒有多少華麗的言辭,更沒有多麼高深的理論,但他們卻用切實行動把見義勇為的風格發揚得更加深遠,你能說他們的靈魂沒有高度,思想沒有深度嗎?”

其實生命不止一個模式,不是隻有走上金字塔頂端才有高度,也不是隻有越過大江大河才有寬度。生命這個幾何體,並非體積越龐大就越有意義。假如一個生命體碩大無比,內部卻充滿了腫瘤,最終隻能潰爛瓦解,留下一攤膿水。一粒金沙,一塊玉石,體積雖小,卻千年不腐。就像思想單純的見義勇為者,他的生命平凡而簡單,從不刻意追求什麼高大上的東西,可是他的生命卻閃爍著黃金和鑽石般的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