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株愛做夢的狗尾草(1 / 3)

第一章 一株愛做夢的狗尾草

年少的時候總是固執得像是開在角落的花朵,拒絕陽光,也拒絕更多的愛。自以為是地認為,與他人有交集便會丟了所謂的麵子。長大以後才發現,每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為活著就是要相互取暖的。

“瘦鵝”的啟示

文|納蘭澤芸

這不是有沒有飯吃的問題,而是我心中有一團火在燃燒著,這是一團永不服輸的火。

——原一平

大約10年前,一位80後的年輕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知道了台塑大王王永慶與一群瘦鵝的故事,知道了王永慶的“瘦鵝精神”。他沒想到,“瘦鵝精神”竟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讓他此後的10年人生,冰火兩重天。

抗日戰爭期間,糧食缺乏,因此鵝飼料也極度匱乏。許多養鵝戶隻得讓鵝到野外吃野草,鵝都餓得骨瘦如柴,養鵝戶都想把這些鵝轉手賣掉,以減少損失。可是這種情況下,怎麼會有人買鵝呢?

沒想到王永慶卻買下了許多鵝,人們都說他瘋了,沒有飼料,這些鵝買回來還不是餓肚子?可王永慶畢竟是王永慶,他用一種人們想不到的東西來喂鵝,那就是包心菜的老莖老葉。這些都是人們不要的東西,而且這東西纖維粗,鵝吃了不好消化,所以就沒有人想到用它喂鵝。王永慶卻認為,瘦鵝在備受饑餓折磨之後,具有強韌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能力也極強,隻要有食物吃,它們會很快肥壯起來。他將大量的老莖老葉配上極少量飼料喂鵝,果然,經過幾個月的精心喂養,那些兩斤來重的瘦鵝竟長到了六七斤。

事後王永慶說:“任何人在失意之時,要像瘦鵝一樣忍饑耐餓,鍛煉自己的忍耐力,隻要沒餓死,一旦機會來臨,就會像瘦鵝一樣迅速地強壯起來。”

王永慶這句話,讓那位80後的年輕人牢記了10多年,年輕人說:“在我最艱難最失意的時候,瘦鵝精神像一盞指路明燈鼓舞了我,讓我衝破黑暗,迎來人生的朝暉。”

10年前,他茫然無措,一文不名,10年後,他在萬眾矚目的演講台上揮斥方遒;10年前,他50多天找不到活兒,衣食沒有著落,10年後,他成為中國培訓業頗具影響力的企業核心領導人;10年前,他在刺骨寒風裏擺地攤賣書被城管追得麵如土色,到今天他成為多本暢銷書的作者;10年前,他從早上8點幹到晚上9點,一天隻有5元錢收入,10年後,他資產過億……

他叫成傑,在教育培訓界他具有“演說培訓王子”的稱號。他這10年的人生軌跡,讓許許多多年輕人深受啟迪。

1982年,成傑出生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一個偏僻小山村。自古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大山將他的家鄉幾乎與世隔絕。他的父母都是土裏刨食的憨厚農民,在成傑的記憶裏,父母總是天蒙蒙亮就帶點兒幹糧下地幹活兒,一直到晚上八九點才回來,遇到農忙竟要幹到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

即使如此辛苦勞作,家裏仍是一貧如洗,老鼠來了都會失望。

童年的成傑體質很弱,經常生病,最令父母揪心的是他的頭疼病,一發作起來就直撞牆。村裏醫療條件落後,治不了,父母隻好背著他艱難地爬幾十千米崎嶇的山路,才到大路上搭車去城鎮上的醫院。小小的他看著黑瘦的父母為他如此辛勞,心裏就暗暗立誌,有朝一日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9歲的城市孩子,可能還依偎在父母懷裏撒嬌,可是9歲的成傑已經開始“做生意”了。每到六七月份,濕潤的山裏就會長出許多蘑菇,9歲的成傑就趁著暑假爬到山上采蘑菇,再走幾十千米山路拿到城裏賣。

12歲時,他發現村裏許多人家因為農忙,采來蘑菇卻沒時間去城裏賣,他就想何不把村裏人采的蘑菇集中收上來,一起拿到城裏賣。當然,他不會白跑腿,他在城裏賣的價錢會比收上來的價錢高一角兩角。

為了把蘑菇賣個好價錢,他甚至從地攤上買來一本《銷售技巧》來琢磨顧客的心理。那一年暑假結束,他竟然靠賣蘑菇掙了整整500元!這在當時是個非常大的數字,12歲的成傑不僅將兄弟姐妹的學費都解決了,還結餘了不少錢給父母。

賣蘑菇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他接觸社會的開端。這件事不僅僅是讓他掙到了錢,提升了他的社會經驗,更重要的是讓他明白了一個讓他驚訝的事實,那就是:一個人的成功絕對不會僅僅依賴於他的學識和專業技能,更多地要取決於他是否善於為人處世、善於表達,是否能夠推銷自己、領導他人。

1999年,成傑17歲,剛讀初中。那一年,父親生病了,家裏陡然少了一個主要勞動力,家裏的經濟狀況不能讓他繼續上學。於是他含著淚水主動輟學了,他要代替父親成為家裏的主要勞動力。

他開始沒日沒夜地在田間地頭勞作,酷烈的日頭將他的皮膚曬得黝黑。白天,他埋著頭默默地扛鍬揮鋤,與農田裏許許多多的村裏人一樣汗濕衣裳。然而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常常睡不著,他問自己:“這就是我一輩子的生活嗎?我才17歲,難道這就是我的人生嗎?”

兩年後,他19歲了,父親的病也好了很多。2001年2月16日,春節剛過,他說服了父親,告別親人和家鄉,懷揣夢想遠行。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顛簸,終於到達了綿陽,他來此投奔一個同鄉老友,他以為,腳下的未來之路會像畫卷一樣展開。

然而,現實卻給他重重一擊。沒有學曆,沒有背景,沒有資金……幾乎什麼也沒有的他,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裏沒有找到事做,老鄉能力有限,也幫不上什麼忙。最後,他隻能流落街頭。

生存,成了最大的問題,流浪在熱鬧的街頭,他的內心卻無比落寞與蒼涼。有時他的心裏會出現這樣的聲音:“算了,還是回老家吧。”但同時被另一個聲音很快壓倒:“不,我不能回去,為了我心中的夢想,為了對父母的承諾,所有的苦和累我都能承受。”

成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一番後,悟出一個道理,要成功,就必須要學習,必須“投資在脖子以上的部分”。投資其他的東西都會有風險,唯有知識是任何人也拿不走的。可是自從輟學以後,他真的沒有時間也沒有錢去專門學習,怎麼辦呢?他想到一個既可糊口又可接觸知識的辦法:白天當報童賣報紙,晚上擺地攤賣書。

他每天早上7點半到報社領報紙,然後穿梭於大街小巷售賣,3角錢從報社批發來,5角錢賣出去,賺2角錢差價。一開始他不好意思放開喉嚨叫賣,結果常常剩下一摞報紙拿回去自己看。

他發現有一個地方書特別便宜,他想先買一些拿到綿陽高新開發區去賣,那裏的人素質不錯,應該賣得掉。可是手裏沒有本錢,他便硬著頭皮向家裏要點錢,父親將家裏的400斤大米賣掉給他湊了350元錢。

晚上他邊擺地攤賣書邊看書,雖然寒風如刀,但他心裏卻是暖烘烘的,一本本書就像一簇簇小小的火苗溫暖著他。他常常看書看入了迷,直到城管來了也沒有察覺,旁邊擺攤的人大喊提醒他,他才猛然醒悟過來,兜起地上的書就跑。

可是他一個月才賣出307份報紙,賺到61元4角,這些錢連交房租都不夠。再這樣下去,就要被房東趕出門了。

為了多掙幾個錢,他又找到一個“賣苦力”的活兒,在似火驕陽下安裝空調。那時候,他常常想到白居易的《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他們空調安裝工也是這樣,雖然越熱越辛苦,但他們還是希望天熱。天氣越熱,空調賣得越好;賣得越好,他們的活兒就越多;活兒越多,掙錢也越多。那時候安裝空調還要打排水孔,牆厚的話還要在電鑽上加一個鑽頭,電鑽慣性很大,不好操控,打一個孔有時要一兩個小時。安裝好空調,他往往是滿頭滿臉滿鼻孔的灰。

有一次,他幹著幹著,忽然發現新空調上血跡斑斑,他正疑惑,卻猛地發現自己的手指都磨破了,鮮血直流,而他由於幹活太集中精力,都沒感覺到痛。

他白天給人家安裝空調,晚上賣書。書還是要賣的,那不僅多一份收入,自己還可以看書學習。有一天晚上,地攤邊圍了不少人在看書,但看的人多買的人少。成傑想到一個辦法,就說:“我給你們演講吧,你們聽聽。如果有道理呢,就買一本書;沒有道理呢,就不買。”人們被他這種新奇的賣書方法吸引住了,演講完之後,聽的11個人中就有9個人買了書,他們都說:“小夥子你講得有道理,這書值得買。”

他在擺攤賣書的過程中讀了不少書,得出一個小結論,那就是一個人在沒有學曆、沒有資金、沒有關係的情況下,最有可能接近成功的辦法就是從事銷售工作。中國香港的李嘉誠、日本的鬆下幸之助、中國台灣的王永慶,都是從銷售員做起,就連比爾·蓋茨也親自推銷過他的微軟軟件。《窮爸爸富爸爸》中的富爸爸說:“沒有成為銷售冠軍,當一個老板是不夠資格的。”

機會永遠是為有準備的人準備的。成傑想做銷售,卻不得要領,他想不管怎樣要先提升自己。他租住的小屋後麵有一座小山,他每天早晨都會爬到小山上去讀書,大聲練習演講。2003年7月的一天,一位新結識不久的朋友問他要不要聽一個老師的演講,可以去學習學習,這位老師是成都一家教育培訓公司的董事長,姓張。

成傑就去了。聽完兩小時的演講,他被演講者極有風度的舉手投足和詼諧睿智的語言所折服。數百人被演講者的智慧與自信所感染。成傑想:“這不就是我要的人生嗎?我一定要加入這個團隊。”

說幹就幹,第二天成傑就追到了張董事長的辦公室。當時的成傑,幹瘦黝黑,衣裳陳舊,張董事長並不太接受他。成傑就跟他講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決心,講了三十多分鍾,他說他不要一分錢底薪,幹好了再說,幹不好他自己走人。張董終於被他執著的精神打動了,說:“給你一個機會,看你自己的了。”

當天成傑就拿著資料包開始拜訪客戶,走進一幢幢陌生的大樓、一間間陌生的辦公室。開始,他站在門口連門也不敢敲,終於鼓起勇氣敲門,得到的往往是冷眼與嗬斥。有一次,他鼓起勇氣敲開一間辦公室的門,老板看到他提著個包,就知道他是個推銷員,立刻說:“小子,你馬上離開,不要踩髒我的地板!”這句話瞬間像一把刀一樣紮進了成傑的心上。

他不是沒想過退縮、放棄,可是他又想,既然選擇了就不能輕易放棄。他想起老師說過的話,教育培訓業是最有前景同時也是最富有挑戰性的行業,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吃不了那份苦,就半途放棄了,這個行業是“剩”者為王。他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韌堅持著,付出著,第二個月,他就成了公司裏的銷售冠軍。

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傑出的演說家和企業家。可是要成為一名出色的演說家,需要實地演練,他的資曆決定了沒有人會請他去演講。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免費到大學進行公益演講,雖然沒有報酬,但對自己是一種鍛煉。

他打電話給不同的大學,屢遭拒絕。但他不灰心,又打電話給綿陽創業學院,同樣遭到了拒絕,後來他又堅持打了多次電話。兩個多月過去了,創業學院的教務主任被他感動了,說:“好吧,你來講一次吧。”第一次去大學演講,他既激動又興奮,那天正巧碰到狂風暴雨,教務主任說:“雨太大了,取消吧。”他堅決地說:“我已經約了這麼多日子,千萬不能取消。”他趕過去,給300多個大學生做了第一場演講。萬事開頭難,後來,他在西南地區近百所大學做巡回公益演講,聽眾超過一萬人。

在大學累積了演講經驗,就要向企業培訓進軍了。可是他一沒名氣二沒資曆,哪個企業都不會願意花錢請他去培訓的。怎麼辦?他還是免費去講。雖然沒有報酬,但他同樣一絲不苟。有一次他一天講了七家企業,從早上7點講到半夜2點,第二天嗓子完全啞了。

終於有一天,一家企業主動付費邀請他去培訓。這是他第一堂有償培訓課,一天的培訓費400元。

2005年他23歲,他帶領團隊奮戰,一直在公司保持銷售冠軍位置。

2007年,他25歲,他的年薪已突破了一百萬元。

2008年11月,他在上海這個萬商雲集的國際大都市創建了自己的教育培訓公司,他多年的教育培訓實戰經驗讓他以一個高起點起步。短短兩年,他的眾多課程在全國各大企業深入人心,他巡回120多個城市,培訓演講兩千多場。

十年光陰,實則彈指一瞬。對於一般人而言,在生活與人生的諸多磨難與失意中,可能會多了一些皺紋,增添一些白發,甚至一蹶不振。

而如果真正讀懂了“瘦鵝精神”,它一定能讓你從堅硬殘酷的生活樊籬裏突圍而出,翩然飛舞在芬芳四溢的人生之春裏。

原載於《做人與處世》

“瘦鵝精神”,是真正意義上的絕處逢生,是精神與行動的高度結合。當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你是否真正做到思考與行動並重?

浮躁最終敗給了安靜

文|韓青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禮記·大學》

1

班裏有兩個這樣的學生:一個浮躁得不得了,一個安靜得不得了。無論課上課下,前者都一樣頑皮、好動、聒噪,而後者卻都一樣安靜、寡言、喜歡思考。

浮躁的,人見人煩;安靜的,人見人愛。

浮躁的,從來都沒考過安靜的。準確地說,浮躁的,幾乎都是榜尾;安靜的,幾乎都是榜首。真的是天壤之別。

浮躁最終敗給了安靜。

2

辦公室裏幾個同事,多數都喜歡熱鬧,他們除了完成工作任務之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閑聊上。

兩名年輕的同事卻不跟他們閑聊。有空閑時,他們都在學習,準備考公務員。最後,他們兩人都考上了。

理想在安靜中開花。而那幾個同事,依然在那裏嘰嘰喳喳地“指手畫腳”,仿佛那就是他們想要的“江山”。

3

一次,我跟一位詩人朋友聊天,他說:“我比較得意的詩作幾乎都是在心情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寫出來的,相反,心情特別好的時候卻沒有一點兒靈感可言。”

也許,這隻是他個人的體驗而已。但是,他的話還是給了我一些啟示。

一般而言,心情有點兒悲傷,人會更安靜,這時的思考也會變得深刻;相反,心情特別好的時候,人會變得浮躁不安,這時的思考也會變得膚淺。

深刻往往代表一種深度,而隻有有深度的心靈,才能結出思想的果實。

4

一位讀者朋友在我博客裏給我留言:“韓老師,讀您的文章,感覺您是特別安靜的人。”我的回複是:“我也曾浮躁,但是,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安靜。”

沒有安靜,我不會寫出一篇文章;沒有安靜,寫手、作家的頭銜都會與我無緣。

感謝安靜。

俗語說,熱鬧的大街不長草。浮躁的世界裏連草都不長,還奢望什麼莊稼與碩果呢?現實就是這樣。一個人要想有收獲、有成就,就必須用自己的安靜去擊敗自己的浮躁。

原載於《思維與智慧》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處的時刻,這個時刻彌足珍貴,一切有利於你發展的思考都是來源於這個時候。

在路口,向前走

文|雪炘

愛情原如樹葉一樣,在人忽視裏綠了,在忍耐裏露出蓓蕾。

——何其芳

1

我知道這次會見到他,也不止一遍地想過相見的情景,卻怎麼也沒想到現實比小說更具戲劇性。

2

第一次一個人走那麼長的路,我卻一點兒也不害怕,反而是滿心期待地踏上了去遠方的路。我想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需要別人保護的孩子了,也不再是踩著少年的影子想被人嗬護的小姑娘了。

這是畢業後的第一次相聚。

長途大巴到站,微笑還在擁抱中綻放,我就已經被拉上去往大雁塔的公交車。伴著音樂噴泉,按動相機快門,一張又一張靚麗的身影詮釋的是青春的精彩。而我心裏卻始終有一根弦緊繃著,那是想彈出青春風情萬種的弦,是想看穿青春結局的弦——去鍾樓找他。

他是被時間覆蓋的一個美麗童話,出現在了嚴寒的冬季,出現在我最傷心的時刻裏。我一直覺得是他抓著我的手,陪我走過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然後像天使一樣離開。是我太倔強,站在原地不肯離開,想等他再回來。

聽說他到了這座城市,既然來了,我就趁這個機會去找他。

其實我隻知道他在城樓那裏,告訴他,這兩天我會去找他。他說,好,到了打電話。可是,我出門沒有帶手機,也沒有記住他的手機號。我還在想辦法的時候,大雁塔已遊玩完畢,下一站是一所著名大學。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道路、陌生的站牌,使我們在那個路口輾轉了好幾個來回。

我喜歡站在路口看風景,因為路口是最有故事的地方。大家都不會在路口停留,匆匆忙忙走過,有屬於自己的方向。而這時的我們,像一群春天裏的鳥兒,在路口反反複複找不到方向,卻依然忘乎所以地說說笑笑,仿佛有路就有方向。

終於確定要找的站牌在馬路對麵一百多米處。

伴著綠燈的倒計時,我們快步向前,笑容在落葉間飛舞。腳步還沒有完全脫離斑馬線,手裏包包卻瞬間沉了許多,笑容也在那一刻凝固。朋友們拉著我的胳膊,問怎麼了,我終於叫出了他的名字。

3

我在這個路口碰到了他,像一場注定中的意外,卻真實地終結了一個故事。我不曾想到,路口原來會成為故事的結局,上演一場情感事故。

當他握著手機從我身邊走過,當我回頭看他,當他朝那個拐入另一個路口的身影追去時,我就知道自己錯了。我看到紅燈一直在閃爍,我看到她們在站牌外你推我搡,我看到他朝我走來。

一步一步,像電影裏的慢鏡頭,那麼不真實。

他的著裝邋遢。

他的步伐像忘掉譜子的手指。

他的麵目似冬天的枯葉。

他一邊聊手機QQ一邊抽煙。

他一直對著我笑,笑得停不下來。此時的我已經精神恍惚,感覺是在做夢,夢裏在上演恐怖片。

我想說的好多話,在那一刻,都隨風飄落。

好像早有預料,我沒有一絲傷感,隻是平靜地離開,像他當初離開我一樣。

在我轉身的那一刻,一陣風吹過,瞬間樹葉如天女散花,從頭頂飛舞到腳步間。在風與葉之間,隱隱約約聽到一個聲音,從身後傳來——我設想過無數次我們見麵的場景,卻怎麼也沒想到會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