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食蝗鼠的叫聲也並非一般鼠類發出的吱吱聲,而是如狼號般的聲音。食蝗鼠常在地上立直身子對著月亮仰頭而叫,頗有幾分強者風範。
五月天在歌曲《倔強》中唱道:“我不怕千萬人阻擋,隻怕自己投降。”是的,真正能夠阻擋自己的隻有自己。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隻有勇於戰鬥,才有可能堅持到底贏得戰鬥。就這樣,靠著這種無畏的戰鬥精神,小小的食蝗鼠在漆黑之夜大秀擒拿神技,並主演了一個又一個驚險類的動作短片,遂躋身於索諾蘭沙漠明星勇士之列。
原載於《知識窗》
生存是艱難的,這些動物給我們的啟示,不僅僅是生存,還有麵對危險的智慧。
匍匐前進的魚
文|雲之峰
強烈的信仰會影響堅強的人,然後使他們更堅強。
——華特·貝基霍
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和藍碧島之間有一條長約十五千米、寬約兩千米的海峽,名曰藍碧海峽。藍碧海峽為火山岩地形,海底多為火山泥成分的山地,在此生活著十分豐富的生物物種,其中一些物種為此海域所獨有,比如一種生來就不會遊泳的魚——藍碧絨魷。
藍碧絨魷俗稱老虎魚,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奇葩魚”。
藍碧絨魷的奇葩之處首先在於,它雖然長有魚的外部形狀和結構,但體表卻沒有覆蓋著尋常魚類那種鮮亮的鱗片,而是長有許多密集的骨粒狀小突起,樣子看起來很是怪異。
藍碧絨魷更為奇葩之處在於,它和鯊魚一樣,體內都沒有通過改變體積大小來改變“魚體”自身平均密度進而調節上浮或下沉深度的魚鰾。不過,鯊魚長有發達的肌肉,能夠以靈活的身體運動並配合尾鰭像船櫓那般向前推進,而且鯊魚的肝髒內儲藏有低密度油狀液體——鯊烯,此種油狀液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魚鰾的浮沉作用,隻是這些都是藍碧絨魷所不具備的。
於是,我們看到了世界上最奇葩的魚的最奇葩之處——藍碧絨魷隻能在海底砂層上借助魚鰭的力量一路搖晃不定地匍匐前行,成了真正意義上不會遊水,更與“海闊憑魚躍”之暢遊境界無緣的魚,嚴重偏離了我們對“得水之魚”的常規認識。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藍碧絨魷並不具備自由遊動的能力,但它長有一張大嘴。當有浮遊生物從它眼前經過時,它會不失時機地張開嘴巴,瞬間在嘴內就形成了一個低壓區,那些小生物自然會順著水流被“邀請”到它的腹中。
沒有魚鱗沒關係,沒有魚鰾又何妨,不會遊泳同樣也不算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藍碧絨魷用自己的“奇葩”表現和生存哲學啟示我們:隻要不拋棄生活的信念,隻要不放棄前進的努力,哪怕隻是一路艱難地匍匐而行,也一定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原載於《知識窗》
這些魚兒都尚且知道堅持的道理,何況我們人類呢?生命是堅韌的,堅韌之處便是可以長久堅持。我們是不是應該像魚一般堅韌和執著?
樹上掉下個眼鏡熊
文|張甜潤
真理的大海,讓未發現的一切事物躺臥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尋。
——牛頓
試問,除了熊貓之外地球生物圈內還有其他酷愛竹子的熊嗎?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隻有在南美洲才能尋到其蹤跡的神秘動物——眼鏡熊。
眼鏡熊又名安第斯熊,生活在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等國家,它也是在南美洲生存的唯一的一種熊。眼鏡熊的大部分體毛為黑色,隻有臉部以及前胸處有白色體毛分布,因為其眼睛周邊有一圈酷似眼鏡一樣的花紋而得名。
作為和大熊貓一樣的第一批進化而來的熊,眼鏡熊也是現存與大熊貓親緣關係最為緊密的熊科動物。二者有著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都長著強勁有力的上下顎,都偏向於以植物為食。
在熊家族中母眼鏡熊對幼熊的生活照料堪稱是格外上心的。母熊每次一般隻產一到兩隻幼崽,而在幼熊生長的前三年裏,母熊會一直相伴左右。小眼鏡熊剛出生時隻有三百多克的重量,大約四十二天後才會睜開眼睛,三個月後才會走出洞穴跟隨母親外出活動。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裏,母熊的照料可謂無微不至,即使是幼熊下麵的草墊也要每日一換,以便盡可能地保持居室的整潔幹淨。
眼鏡熊的爪子具有極強的抓附樹皮的能力,這讓它把活動範圍擴大到樹上。除了竹子之外,附生於樹上的鳳梨科植物也是眼鏡熊喜歡的點心。與平時無微不至的照顧不同,外出時的母熊並不會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孩子身上,攀爬技能高超的它會把更多的目光鎖定在樹上的美味上。然而,對於“初出茅廬”的幼熊而言,盡管“裝備”了如鉤的熊爪,但爬樹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領不精通,動作不專業,常常是一個不小心,一聲脆響伴隨一陣哀號,幼熊就這樣跌在了地上,甚至還可能禍不單行地震落一塊石頭砸到自己身上。
麵對爬樹受挫的幼熊,母熊迅速來到孩子身邊進行一番撫慰,但一般情況下也僅僅是撫慰一下而已。之後母熊繼續覓食美味,而幼熊則重新振作起來繼續爬樹,繼續摔下,直到經過多次掉下之後,才能成為一名可以爬到十米高的樹上並能輕鬆靈活地從一棵樹爬到另一棵樹的攀爬高手。
樹上掉下個眼鏡熊,明知道上樹有風險仍然對幼熊攀緣不加關注的母熊似乎有些照管不周,其實不然,因為對子女的照料和子女本領的鍛煉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樹上掉下個眼鏡熊,“掉下”也是個體成長、成熟並走向成功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過程,因為總有一些經驗需要在失敗中摸索和積累,總有一些技能需要在挫折中培養和提升。
原載於《知識窗》
生命的過程是不斷尋找、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許多生存的技能就是這樣形成的。千奇百怪的技能、千奇百怪的生命,構築了自然界的繁盛。
眼鏡王蛇的王者之路
文|張振民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俗語
眼鏡王蛇,蛇如其名,身長可達五米多甚至更長,號稱世界上體形最大的毒蛇,是蛇家族中的地位不可撼動的至尊王者。
雖然眼鏡王蛇偶爾也捕獲蜥蜴、小鳥等動物,但它最喜愛的食物還是其他蛇類,比如捕食鼠類的錦蛇、毒性極強的銀環蛇。為此,許多在眼鏡王蛇勢力範圍內生存的動物常常會選擇在夜間眼鏡王蛇處於休息狀態時才敢出來覓食活動,就連大象遇上眼鏡王蛇都常常會繞道而行。
眼鏡王蛇凶狠霸道,但雌蛇對蛇卵的看護工作還是十分用心的。眼鏡王蛇是地球上唯一一種會築巢的蛇。交配前後的雌蛇會用枯樹葉修造起一個高約一米的小丘,既防水又保溫,然後將二十至四十枚卵產於其中。
蛇卵的孵化期為三個月。在這三個月內,雌蛇會不吃不喝一直守候在巢穴附近負責“保安”事務,直到小蛇們一個個出世才選擇離開。
小蛇們自破殼而出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一條蛇的戰鬥”。它們必須學會在各種惡劣環境下獨立生存和應對各種挑戰的本領。不能被天上的猛禽(如鷹、雕)抓住,不能被地上的猛獸(如獴)擒獲,不能被其他種類甚至同類的蛇吞入腹中,與此同時還必須找到足夠的食物,否則就會被活活地餓死,從而退出競爭的行列。
一路“爬”來,二十條小蛇當中一般隻有一兩條有幸成功地活到成年。即便是活到成年,也不能保證其安全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兩蛇相逢強者勝,敗者若不能及時逃離決鬥現場很可能會有生命危險,特別是雙方實力差距較大的情況下。
原來,有著王者光環、令其他動物聞風喪膽的眼鏡王蛇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活得毫無忌憚,過得優雅輕鬆。其威風八麵的背後是在其出生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危機重重、朝不保夕的生活。
事實上,不隻眼鏡王蛇,許多被人類視為強悍形象的動物在其成長之路上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北美紅尾鷹很少有能撐過兩個年頭的,大部分都在飛行時墜崖摔死;生活在澳大利亞卡卡度公園的灣鱷更是一百條中幾乎隻有一條能夠活到成年……在嚴酷的自然法則之下,沒有任何動物生來就可以坐享其成,做“衣食無憂的二代”。即使是強大如眼鏡王蛇、紅尾鷹和灣鱷,在其登頂之前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也要麵對諸多的考驗,甚至生死考驗。
榮耀在前方,挑戰在路上。既然選擇了出發就不懼接下來的艱難險阻,這就是眼鏡王蛇的王者之路,這就是眼鏡王蛇的王者宣言。
原載於《知識窗》
我們要一直在路上,接受挑戰和洗禮,贏得榮耀和光環。王者,才有資格被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