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彎路添風景,藝多不壓身(1 / 3)

第四章 彎路添風景,藝多不壓身

人生有好多時候,隻有經過最深的穀底,才能到達最高的山峰。正所謂絕處可以逢生。

“男裝犬模”

文|佟雨航

創意給人生命和生趣。

——李奧貝納

葉娜·基姆畢業於紐約時裝設計學院,畢業後順理成章做了一名服裝設計師,從事男裝設計。然而,盡管葉娜畢業於著名的時裝設計院校,但由於她初出茅廬,而且也沒什麼名氣,所以她所設計的男裝一直沒有受到業界的熱烈回應,也沒有哪一家製衣公司肯購買她的男裝設計。

麵對家裏掛滿的自己設計出來的男裝樣品,葉娜的心情簡直糟透了。她的男友戴夫看她心情不好,就過來陪她解悶。葉娜就把她設計的一件件男裝樣品拿出來給戴夫看,並流著淚向戴夫娓娓訴說設計每件男裝時的靈感和辛酸。最後,葉娜把她設計的男裝一件件套在戴夫的身上,讓他輪番穿給自己看。

正當戴夫穿著男裝在葉娜麵前搔首弄姿時,葉娜家那隻4歲的柴犬菩提走了過來,蹲坐在地上目不轉睛地看著戴夫。戴夫蹲下身摸著菩提的頭說:“你是不是也很喜歡姐姐設計的服裝啊?”菩提衝著戴夫汪汪叫了兩聲。戴夫便轉頭安慰傷感的葉娜說:“看看,連菩提都喜歡你設計的服裝呢!其實你的設計並不是不好,隻是那些人有眼無珠,不懂得欣賞而已!”

葉娜黯然一笑:“既然菩提喜歡,那就給它穿吧。”於是,葉娜和戴夫齊心合力地將一套男裝給菩提穿上身。菩提本就很英俊,穿上西服、紮上領帶,再戴上一副大墨鏡,簡直帥呆了。看著一身男裝酷酷的菩提,葉娜開心地笑了。憑著平麵設計師的職業敏感,戴夫也覺得菩提身穿男裝的形象非常有範。於是,戴夫給菩提穿上葉娜設計的各種時尚服裝並擺出造型,然後拿著相機對著菩提“哢、哢、哢”一通猛拍,並將拍下的照片上傳到Facebook(臉書)上。

讓葉娜和戴夫沒有想到的是,身著各式男裝的菩提照片受到了網民熱烈的回應。僅一周的時間,點擊量就過了百萬。時尚可愛的菩提也成為網絡時尚“達人”,擁有了14萬的“粉絲”。看到菩提時裝照如此受到網民的歡迎,頗具經濟頭腦的葉娜和戴夫開始給菩提精心打扮、拍照,然後上傳網絡,並在自己的網頁上,專門展示菩提試穿時尚服裝的“靚照”。

果不其然,一些品牌製衣公司在網上看了菩提的試裝照,要和葉娜簽約購買她的男裝設計作品。更有一些大的服裝品牌公司提出合作請求,請求菩提為他們的時裝品牌做代言。最終,菩提成了Coach(蔻馳)、Todd Snyder(托德·斯奈德)以及Salvatore Ferragamo(薩瓦德·菲拉格慕)等多個著名服裝品牌的“男裝犬模”和“品牌代言”,月薪1.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九萬元)。

如今,葉娜和戴夫雙雙辭了職。葉娜在家安心做她的服裝設計,設計好了男裝就第一時間讓菩提試穿並拍照發布到自己專門的網頁上,然後就有製衣公司把她的設計買走。柴犬菩提也因此在紐約時尚圈的名氣越來越大。戴夫辭職後就成了它的專職經紀人,遊走於各大服裝品牌公司之間,為菩提打理各項業務並照顧菩提的生活。而菩提似乎也很享受穿時裝拍照的感覺,業界人士都誇它天生就是做模特的材料。葉娜和戴夫還打算開一家“犬模”培訓公司,讓他們的事業和財富都更上一層樓。

原載於《青年時代》

創新是企業不斷上升的動力,也是成功之道。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和創意,並加以發展,往往就可以變成財富。

“不方便”裏覓商機

文|小佟探花

把顧客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辦,設身處地多為顧客的需求和利益著想,沒有不成功的事業。

——林玉梨

幾年前,湖南寧鄉女孩劉星宇在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辦了一家魚缸廠。沒想到,魚缸生意紅火了幾年後便日漸衰落。她因此心裏很上火。一天,她去潘家園送魚缸,發現花鳥魚市場上正熱銷一種豪華的大水族箱,這讓她一下子明白了魚缸生意不好的原因。現在人們都有錢了,居室裝修越來越豪華,簡陋的魚缸已經跟不上形勢,上不了台麵了。於是,她打算及時轉型生產豪華的水族箱。

她深知要想“後來居上”,自己的產品就一定要有特色,“步人後塵”永遠沒有發展前途。她特地到市場上進行仔細考察,發現市場上銷售的豪華水族箱,都特別大和笨重,要四五個人才能抬得動,搬運起來十分不方便。她想,如何能讓“不方便”變成“方便”呢?劉星宇苦思冥想,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何不做一個輕薄的、能掛在牆上的壁掛式魚缸,既美觀,又節省空間?

普通水族箱的玻璃都是12~19毫米厚,因此很笨重。劉星宇經過反複實驗和實踐,最後決定選用8毫米的浮法玻璃來做魚缸。這樣做,既能保證安全,又減輕了水族箱三分之一的重量。但是,找到了合適的玻璃隻是第一步,要想使自己的產品比傳統的水族箱有優勢,就得有所創新。劉星宇發現,傳統水族箱的加熱棒、小電機都是直接放在缸內,看起來不夠美觀。劉星宇便想:“能不能把加熱裝置全都隱藏起來呢?”可壁掛式魚缸體積本來就比傳統的要小,想隱藏又談何容易。最後,劉星宇和研發人員想出了采用內部設置的方法,他們將加熱裝置和其他的循環設施都裝在了一個隔離的小框框裏,從外表上看,看到的就是一個完美的畫麵。

壁掛式魚缸研發成功後,劉星宇迅速投入生產,並快速投放到通州和北京其他區的各個花鳥市場進行銷售,很受客戶的歡迎,訂單不斷。正當劉星宇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時,問題隨之也來了。一個叫龍輝的銷售商打來電話要求退貨,說有很多顧客投訴壁掛式魚缸掛在牆上,爬上爬下換水實在太不方便,而且一不小心就弄髒了牆麵。劉星宇一下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不能幫顧客解決好魚缸換水難的問題,那麼自己的魚缸在市場上便會落得個“使用不方便”的壞名聲,那以後還會有誰來買這種魚缸呢?時間長了,自己的魚缸廠隻有死路一條。可怎麼才能解決魚缸換水難的問題呢?

劉星宇為此找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院士劉秉華教授。在他的引薦下,她認識了專搞農業化學研究的康玉林博士。她把情況向康博士做了詳盡的說明。兩個月後,康玉林博士專門為她研究出一種生態液配方,在魚缸水裏加上一些生態液後,魚的排泄物排出後馬上就會迅速沉澱到水底,變成魚缸內水草的養料,而水草的旺盛生長又產生了氧氣,給魚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這樣就使魚缸內形成了生態平衡的良好水環境,而且原來漂浮在水中的顆粒物都沉入沙中,所以缸裏的水看起來很清澈,這樣換水的時間就可延長到一年,保持好的可以達到三年,這對喜歡養魚的家庭來說的確方便了很多。就這樣,“一年免換水”成了劉星宇壁掛式魚缸又一個新的賣點,銷量呈直線上升態勢。之後,劉星宇再接再厲,大打“方便”牌,又將魚缸和家具結合在一起,研發出了集觀賞功能和實用功能於一體的“茶幾魚缸”……

通過幾年的奮鬥打拚,劉星宇深有感觸地說:“與人方便,才能有錢可賺!”想想確實如此。她不就是在別人的“不方便”裏覓得了商機,繼而把“方便”賣給了需要“方便”的顧客,在“方便”顧客的同時,也為自己開辟了一條取之不盡的生財之道嗎?

原載於《致富時代》

如果每一個商家都能站在顧客方便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就一定能聚攏人氣,生意會越來越好。

贏在“負極點”

文|李紅都

必須體驗過痛苦,才體會到生的快樂。

——大仲馬

去省裏開會,同行的代表當中有位和我一樣的失聰女子。當其他代表主動跟我們交流的時候,我的弱點便暴露了——他們語速太快,口型我看不懂,根本接不上話。而她,則應對從容,交談顯得輕鬆愉快。

我問她怎麼能看懂那麼多不同的口型,她笑著搖搖頭:“我不用看口型,我聽得很清楚。”說著,她用手撥開右耳後的長發,一段黑色導線連著一塊硬幣大小的導體正固定在她耳郭後麵。原來,她植入了電子耳蝸。

她說她1歲多就因注射抗生素導致雙耳失聰,之後,她配了助聽器學說話。但是聽力開始日漸下降,到了12歲,佩戴最大功率的助聽器都無法提高聽力,束手無策的父親隻好帶她去北京尋醫問藥。

在一家醫院的耳鼻喉科,有另外幾位聾兒也跟著各自的父母來此求醫。大夫如實告訴了他們植入電子耳蝸的利弊:如果手術成功,患兒聽力將大幅提高,接近正常;但安裝電子耳蝸不僅費用昂貴,並且風險較大,萬一失敗,可能聽力狀況比手術前還糟。

很多家長不敢冒這個險,猶豫再三,最終放棄了手術。唯有她的父親頂著巨大的壓力,簽了手術協議書。手術很成功。靠著植入耳內的電子耳蝸,她像正常人一樣順利地考上了大學,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甚至還考取了駕照。

她說自己很幸運,當時她的聽力在那些孩子中是最差的,父親選擇給她做手術時說,反正都是最壞的狀況了,還能壞到哪兒去?

我有一位朋友,幾年前在一家企業做文員。單位效益很差,雖然工資太低了,但那是有編製的正式工作。他也曾考慮過辭職,卻又舍不得。他自嘲道,妻子一直沒有正式工作,孩子還在上中學,他要是再沒工作,這個家還怎麼過呢?

仿佛越怕什麼,越易發生什麼似的。單位改製,他們那個終年難以贏利、總拖公司後腿的部門被精簡下來。拿到一筆工齡買斷金後,他成了沒有單位的自由人。

那一刻,他覺得天都塌了,再沒有比這更糟的事了。他把自己關在屋裏喝了兩天悶酒後,最後決定豁出去——用那筆買斷金購進了一些器材,憑著他多年前在車間做電工的經驗,做起了代銷五金器材和埋線、走線的生意。

沒想到,不到半年,他就收回了成本,生意好的時候,一天的收入能超過他當年在單位一個月的工資。盡管他比以前累多了,沒了節假日、星期天,物質和精神生活卻比以前好得多。現在,他和妻子正商量準備把房子換成大一些的,再貸款買一輛私家車。

人生,或許就是這麼富有戲劇性。當我們陷入最糟糕的“負極點”時,肯定會生出傷感、煩惱、無助等灰色情緒。然而,可能正是這個“負極點”,逼著你不得不振作,從一個嶄新的開端出發,收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原載於《啟迪與智慧》

人生有好多時候,隻有經過最深的穀底,才能達到最高的山峰。正所謂絕處可以逢生。

彎路添風景,藝多不壓身

文|紅韻

一切幸福都並非沒有煩惱,而一切逆境也絕非沒有希望。

——培根

那時,她還在技術類高職院校攻讀磨加工專業。

臨近畢業,傳來消息:一家生產大型軸承的公司將來學校招聘尖子生。據說,有幸到那裏工作的人,收入都很豐厚。一時間,大家都更加努力地複習備考,希望有機會應聘到這個資產雄厚的公司。

她很幸運,畢業考試成績名列前茅,作為僅被選中的三名女生之一,走進了這家向往已久的大公司。可是,喜悅還沒過,她便感到了來自工作中的巨大壓力。

這家公司生產的都是軋機軸承類的特大型軸承,之前那個車間是清一色的男性職工,這次雖然招進了三名女同誌,卻並沒有特設適合女同誌工作的崗位。她們三位還不到20歲的小姑娘,被分到磨工生產線上,看著麵前足有幾米高的蘇聯產的大型立式磨床,隱隱的一種憂慮悄然湧上心頭。

每次換活兒,都是最令她緊張的時刻。不說其他備件,僅一隻卡爪就有幾十斤,用天車晃悠悠地吊起安裝,絕對是力量的考驗。別的男同誌使使勁,推拉之間,很快就裝好了。而她拚盡了全身的力氣,還沒安裝到位,急得她淚水在眼眶裏打轉,常常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工裝上沾滿汗水和機床上的油汙,才勉強安裝到位。

頂著壓力幹了一年多,一同分去的另外兩位女生,調走的調走,轉崗的轉崗,車間隻剩下她一個女孩子在那兒硬撐著。想想之前很多同學還沒她考得好,工作卻遠比她輕鬆愉快,她委屈得直想掉淚。

三年後,她終於有了機會,另一家生產小型滾動軸承的工廠需要工序抽檢員,她被調了過去。這家廠也很大、很正規。繁多的工序讓她又興奮又好奇。

她似乎天生就是幹檢測工作的料兒。無論師傅教她什麼,教一次她就能學會,幹起來得心應手,喜得師傅人前人後地誇她聰明。

有人悄悄“點撥”她:“有機會,就直接調個環境好些的工序,固定一個崗位,不用雜七雜八學一大堆,少而精,省時省力,不走彎路。”

看到好幾位資深的質檢員都是一個崗位一幹就是十幾年,她也暗暗地希望能固定在後道工序上幹終檢。

可是,領導卻要求她一道一道工序地學,必須從前到後把全流程的檢測技能都學會。

她被分到噪音最大的衝壓工序當抽檢,剛學會這道工序抽檢要求,她又被調到軟磨工序,後來又去幹基麵工序的抽檢……她的腦子幾乎沒有閑的時候,總是一樣新工藝學會了,又被調到另一個工序學習新技能。看到其他資格老的抽檢人員舒舒服服地固定在一道工序上,不必被要求著學這學那,她暗自歎息自己的路如何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