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鍋的“小豆腐”清香撲鼻,乳白色的漿液裏是淡綠的蔬菜,細膩、薄軟。沒有肉食中那大紅大綠的油膩,隻是很本分的一種純純的豆與菜的清香,直入肺腑,有說不出的一種舒暢。不由得使人想拿筷夾起,拿碗盛起。
“小豆腐”的用菜不拘一格,遇到啥季節,就用啥菜。可以是一種、兩種、三種,甚至更多。隻要你有,你願意,咋樣都行。什麼蘿卜、白菜、豆角、南瓜、扁豆、茄子、薺菜,隻要你喜歡就行。為了孩子好,你可以放銀耳、木耳、胡蘿卜、海帶。為了讓老人更懷舊,那就用曬幹的豆角、茄子、紅薯秧。“小豆腐”就是這樣,繁多中有著自己獨到的特色。
“小豆腐”談不上色香味濃,它的香味太清淡,這就引不起孩子的食欲。你若問十個孩子,九個會說不喜歡。記得小時候,我一看到飯桌上是“小豆腐”,就會氣得不吃了,尤其不願聞那豆漿的味道,而父母一般都會在做“小豆腐”的同時會為孩子單獨做點兒其他的飯菜。
我還記得一件趣事:那時我上小學二三年級吧,我們都吃過午飯往學校去。這時,我們看到同班的大福正低頭扭動著身子,他媽媽站在旁邊左勸右勸,讓他回家吃飯,他就是不回。後來才知道,是回家吃“小豆腐”,這引起我們全班的同情,這種飯咋能吃?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不喜歡不知啥時變成了喜歡,而且是很喜歡。這種現象不但我有,所有開始長大、成年的人有,而且是與年齡的增長成正比。如果日子多了不吃,就特想它的那種淡淡清香,這時也總會給父母打個電話,讓他們星期天做頓“小豆腐”。而我們也總會在回家過了饞癮以後還要捎走一大包,這種瀝幹漿液的“小豆腐”,用油一炒,奇香。用它卷煎餅,再放上棵大蔥,能讓人把肚皮撐爆。
說白了,“小豆腐”就是一種最普通的莊戶飯。農民別的沒有,蔬菜是非常充足的,多了吃不了,蔫了,扔了怪可惜的。用這麼多菜做上一大鍋,東家一碗,西家一瓢,既好吃,又實惠,而且鄰裏關係也會更融洽。
“小豆腐”有沒有藥用價值我不知道,但從初七吃的那頓鄭重其事的“小豆腐”看,估計也是因過年吃的油膩食物過多,而要用上這樣的一個美麗的說法。你想那纖維很多的蔬菜是不是對我們的腸胃很有利的呢?而我總覺得這些不含油脂的蔬菜和豆漿經過我們的腸胃,會把裏麵不潔的東西一起帶下去,是給腸胃洗一次澡。而每次吃這種易消化的蔬菜時,身體總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暢。吃多少你都不會有反胃、惡心、犯膩的感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和老人都喜歡它的原因吧!
喜歡吃“小豆腐”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沒有任何的玄妙天機,隻是一種自然。它是對於世間百味嚐遍之後的一種領悟、參透。從最初的深厚滋味到此時的一種清淡平常,是一種返璞歸真。這就像我們在仕途的追求,從最初的苦心經營到最後的一切看淡是出自一理,是在找回我們自己本性的一種清閑與散淡。
原載於《山東教育》
吃大魚大肉久了,突然想起那些鄉野間的粗茶淡飯來,可是這樣的改變不過隻是一時興起。我們離真正意義上回歸生活,還有很遠的距離。
葉對根的絕戀
文|蔣延珍
會在何處見到你,莫非前塵已注定?
——許嵩
銀杏葉,在風中飄零,最終墜落於紅塵。風吹幹了它流著淚的臉,安慰著它來年再續塵緣。葉曾在高處遐想過,自己最美的時刻是該在淺綠色的春天還是深綠的夏天,或者是在深秋裏奉獻那一片金燦燦,還是化成一縷嫋嫋青煙,為大地遞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初冬的陽光下,一片暖陽溫暖了瑟縮著的手腳。風吹動了喇叭,鼓起了號角,讓枯葉不得不別離對根的情意。葉在風中飄零,演繹了它一生的使命,把陽光的養分轉化給了根,在風雨塵土中決絕而去,落入塵土被掩埋,與護根泥土融在一起。
今晨,我讀到一則明星的新聞。正是大紅大紫的事業巔峰期,他卻淡出紅塵皈依佛門。很多人猜不透個中原因,有人說為相戀八年的某女子的一段癡情,也有人說他選擇了另外一種新的人生,還有人說娛樂圈看夠了,歸隱靜心。明星的壓力和個人的生活外人隻能八卦一番,究竟是為什麼隻有本人最清楚。
也許他想像銀杏葉或楓葉一般,在最燦爛最紅最亮的那一刻,讓人們心中留下他的美、他的好,不讓人們看見他與風霜搏鬥後的殘缺,生活的磨礪給予他不堪的疲憊,也許選擇激流中漂走就是大智若愚。他們的經曆我們隻能猜測,或許是,或許是什麼也不是。多少濃情蜜意的人兒,醉在君王懷,纏綿徘徊的柔情讓我想到了曆史上的場景:為情,有人衝冠一怒為紅顏;有人,不愛江山愛美人。
梳妝台前美人問情郎:“誰,執我之手,消我半世孤獨;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誰,撫我之麵,慰我半世哀傷;誰,攜我之心,陪我白發蒼蒼?”
盛世急轉衰落,落荒而逃的帝王,落得毫無顏麵的下場,美人也成了禍水。金戈鐵馬,山河變色。現實的一切隨煙雲消散,你不曾回頭看一眼。也許,黑暗中曾有人為那份紅塵癡戀灑淚到天明。
葉對根的依戀,也改變不了風的催促和無情。片片凋零,鋪滿大地,這是葉最後的輝煌。葉落歸根,這是亙古不變的宿命。瀟灑笑紅塵,絕戀煙塵中。
原載於《經典閱讀》
這是宿命嗎?我想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所謂的宿命,不惑是最後的歸處。
每次隻追前一名
文|春秋
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位置,而是前進的方向。
——馮宇學
一個女孩,小的時候由於身體弱,每次體育課跑步都落在最後。這讓好勝心極強的她感到非常沮喪,甚至害怕上體育課。這時,女孩的媽媽安慰她:“沒關係的,你年齡最小,可以跑在最後。不過,孩子你記住,下一次你的目標就是隻追前一名。”
小女孩點了點頭,記住了媽媽的話。再跑步時,她就奮力追趕她前麵的同學。結果從倒數第一名,到倒數第二、第三、第四……一個學期還沒結束,她的跑步成績已到中遊水平,而且也慢慢地喜歡上了體育課。
接下來,媽媽把“隻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她的學習中:“如果每次考試都超過一個同學的話,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這樣,在媽媽這種理念的引導教育下,這個女孩2001年居然從北京大學畢業,並被哈佛大學錄取,獲全額獎學金,成為當年哈佛教育學院錄取的唯一一位中國應屆本科畢業生。她就是朱成。其後,朱成在哈佛攻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她當選為有11個研究生院、1.3萬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學研究生總會主席。這是哈佛370年曆史上第一位中國籍學生出任該職位,引起了巨大轟動。
希華·萊德是英國知名作家兼戰地記者。“二戰”結束後,他謀到了一個寫廣告劇本的差使。出於信任,廣告商並沒有跟他簽訂什麼合同,也沒有明確規定他一共需要寫多少個劇本。平心靜氣的萊德一直不停地寫,竟然一口氣完成了2000個廣告劇本,這個成績令世人震驚,甚至連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當初廣告商要與他簽訂合同的話,別說是2000個劇本,就是1000個,他也會退避三舍。
世界著名撐竿跳高運動員布勃卡有個綽號叫“一厘米王”,因為在一些重大的國際比賽中,他幾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紀錄,將成績提高一厘米。當成功地躍過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紀錄時,他不無感慨地說:“如果我當初就把訓練目標定在6.15米,沒準兒會被這個目標嚇倒。”
把目標降低到“提高一厘米”,把期望縮小到“完成一個劇本”,分時限、分階段去實現人生的抱負,讓孩子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集中精力做好今天的事,繼而穩紮穩打,滿懷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來。
“隻追前一名”,就是所謂的“夠一夠,摘桃子”。沒有目標便失去了方向,沒有期望便失去了動力。但是,目標太高、期望太大的結果,不是力不從心,便是半途而廢。明確而又可行的目標、真實而又適度的期望,才能引領人腳踏實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隻追前一名”,是一種人生的跨越,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膽識。
原載於《少年天地》
許多人在做事的時候,喜歡列一個龐大的計劃,寫下不切實際的目標,但是超越了自己的能力範圍,最後不得不憤憤放棄。這或許給我們一種啟示,隻追趕離你最近的目標,一步步地超越,這樣你才會走得更遠。
台階與人生
文|韓文芳
人生並不像火車要通過每個站似的經過每一個生活階段。人生總是一直向前行走,從不留下什麼。
——劉易斯
1
那天,我帶著三歲的兒子去縣政府見一位文友。當我們到了一樓大廳後,我本能地朝電梯間走去,兒子卻手舞足蹈地向樓梯跑去。我知道,小家夥酷愛上台階,那就滿足他的心願吧,雖然要見的文友在九樓。
兒子緊緊地抓住樓梯一邊的欄杆,一步一步地向上挪移著。看著他吃力的樣子,我用手扶著他,想助他一臂之力,結果他不領這份情,稚嫩的肩膀晃動著表示拒絕。小家夥,原來想玩自立啊。
於是我就“袖手旁觀”,走在他後麵,眼睛卻時刻盯著他,生怕發生什麼閃失,畢竟他隻是三歲的孩子啊。
其實人生也是這樣。以為別人會需要我們的幫助,殊不知那隻是我們的一廂情願,費力還不討好,也就說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別人獨立自主的機會,就像把天空交給鳥兒一樣,給它飛翔的自由和快樂。
2
兒子也算是一個小胖子,當他吃力地到達四樓時,他那白皙的臉蛋早已變成了一個紅通通的蘋果。但他沒有一絲一毫停下來的意思,一如既往地往上挪著,信心不減,熱情不減。我把這叫作“向上的樂趣”。
其實人生也是這樣。隻要有一個向上的目標可以追求,生活就會灑滿快樂的陽光,人生因此也變得溫暖而美好。
3
兒子的額頭已經滲出了細微的汗珠。看樣子,兒子累得不輕。我有些心痛,想抱著他走一程,可是小家夥兩手緊緊地抓住欄杆,表示拒絕和抗議。
我想起了英國思想家羅素。在20世紀30年代,有一次他在中國坐轎子,他看到兩個轎夫累得滿頭大汗,但他們談天說地,有說有笑,於是他就問他們:“你們天天抬轎子,不感到痛苦嗎?”他們卻說:“你看,我們不是很快樂嗎?”後來他在《樸素的中國人》一書中寫道:“不要自以為是地判斷別人的快樂與幸福。”
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這樣?
4
當我們到達六樓時,文友打電話催我,問我怎麼還沒有到。我說,請再等一會兒。
他又問我你在哪裏。我說,我在等我兒子。他不解,繼續問我,我兒子在哪裏。我說,在台階上啊,他走得慢,我們沒有坐電梯……
其實人生也是這樣,需要等待。就像此刻,文友等我,我等兒子。而這彼此的等待多像這一層一層的台階,連接著我們的默契、快樂與和諧。
這使我想起了一組漫畫:第一幅畫上是一個缺了一隻角的圓,由於缺角而變得不靈活,隻能滾一下停一下,因此走得很慢,但是它一邊唱歌一邊欣賞路邊的美景;第二幅畫上還是這個圓,不同的是它找到了缺失的那隻角,裝上了角後,它再沿原路返回,可這次它越滾越快,路邊的景色欣賞不到了,歌也唱不成了。
我們就像這個圓一樣,不停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著,而等待就是那缺失的角。雖然它看起來很礙事,占用了我們寶貴的時間,但是如果沒有了它,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索然無味。
5
我們終於到達了九樓。這時兒子可能真的累了,他很聽話地跟著我來到了文友的辦公室。後來,我帶著他坐電梯下樓時,他也沒有抗議。可是我仍然在思索著。
人生跟台階多麼相似啊,都連接著高處,而且每走一步都是進步,距離你的目標也越來越近。有誰不憧憬這樣的人生?可是,人生又不同於台階。羅曼·羅蘭說過:“人生不售回程的票,一旦出發,就絕不能返回。”而台階可以自由地上上下下。因此,隻有慎重地走好每一步,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用心地珍惜每一寸光陰,我們的人生才會遠離遺憾與後悔。要知道,人生的台階,隻向前延伸,絕不給你退路,哪怕僅僅是半步。
原載於《思維與智慧》
人生就是單行道,不能複製,不能回頭。我們能做的就是一直往前,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