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楊桃桃性格溫婉,小時候,她對我言聽計從,於是我決定私下找到她,想問問原因,我不喜歡這樣不明不白就被她們排斥出局,說好了三個人要做一輩子的姐妹,怎麼能半路丟下我呢?
剛走到楊桃桃家的樓下,她爸的高音喇叭就響起了,“你整天都在幹啥呢?讀什麼鬼書?考個七八十分回來,丟不丟人?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小萍,你們整天在一起,她成績那麼好,你怎麼就不學學她……”
抬起的腳又放下。雖然楊桃桃家住三樓,但她爸的聲音響徹整棟樓。仰頭望了望三樓窗戶透出的燈光,我想象得到楊桃桃此時一定是躲在牆角淚流滿麵。她原本是個比較愛哭的女生,每次父母一開口罵她,肯定哭得淚水滂沱。隻是在以前,每一次被父母罵哭後,她都會來找我和李玫傾訴,讓我們安慰她。
我悄悄回了家,等待楊桃桃打電話訴苦。可是,我等了一夜,連條短信都沒有收到。
第二天早上,我去邀她上學時,她一個字也沒提被她父親罵的話。我幾次想張口問她,卻很猶豫,畢竟是大女孩兒了,我覺得問她這事,一定會讓她難為情。我想如往常那樣邀她一起走,卻敏感地注意到楊桃桃在與我保持距離。
想著她的傷心事,我沒把她的疏遠放在心上,認為過幾天情形會改變的。
可是幾天過去後,我發覺楊桃桃在避開我。
3
學校裏的競賽很多,這是我最喜歡的活動。參加比賽一來可以檢驗自己的能力,二來準備的過程也是拓寬知識麵的過程。不可思議的是,每次參賽,我都能獲得不錯的成績。
我有很多的愛好,也喜歡做各種嚐試,可能一開始並沒有抱太多的想法,結果反而出乎意料。
李玫報名參加學校的唱歌比賽時,我最初隻是陪她去報名,在她的慫恿下,也一起報名了。隻是我沒想到,學過幾年唱歌的李玫,居然隻得鼓勵獎,反而我在李玫的輔導下隨便唱了首她幫我選的歌,卻意外地得了第二名。
頒獎時,我很激動地抱住李玫,她卻是沒什麼反應。我熱情地對她說:“玫子,這都是你的功勞。我真開心!”她冷冷地瞥了我一眼,漠然拂去我的手,仿佛我們隻是陌生人。我疑惑地望著她,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以前,我們說過,無論誰得獎,都是我們姐妹們共同的榮耀。以前,無論我們之中誰獲獎,我們都會高興地一起分享。她們不曾嫉妒過我,我也不曾嫉妒過她們。我們都是很努力的孩子,我們有相同的夢想。
“怎麼了?玫子,我是不是做錯什麼了?”我問她。
“沒什麼。”李玫淡淡地說,然後背過身不再理睬我。
我愕然地望著李玫的背影,不明白她怎麼會這樣。
4
別人對我的排斥,我知道。我一直就是個敏感的女孩,那種在一起時的真誠還是敷衍,我能夠感知。我真誠地對身邊的人,卻莫名其妙地被排斥,我想不通,心裏特別壓抑。
班上的同學始終與我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說是“敬而遠之”吧,這是我後來弄明白的一件事。
雖然我在班上沒有朋友,倒是在校文學社結識了一個學姐。她是學校裏出名的“學霸”,每次考試都獨占鼇頭,而且參加比賽總能得到好名次。可是,她和我一樣孤單,身邊沒什麼朋友。
我們認識後常常在一起,我感覺她是個很好相處的人,既聰明又善良,隻是不明白別人為什麼都不喜歡她。
可能由於我們都屬於不受同學歡迎的那類人吧,反而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我把自己的心事說給學姐聽。她聽後,笑了笑說:“別太難過,這不是我們的錯。我們都隻是躺著也中槍的‘別人家的孩子’。”
乍聽到這句話時,我不明白意思,但我很快就釋然了。
我終於弄清楚楊桃桃和李玫疏遠我、排斥我的原因。我的努力、我的上進、我的優秀成了她們成長中難以逾越的坎兒。她們的父母把我當成了她們成長的標杆,我越優秀,她們被罵被打的次數就越多……
小時候,我們成績差不多時,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別人家的孩子,那是父母教育我們時對照的目標。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千好萬好的,是我們所憎恨又無可奈何的。
後來,當我努力成為優秀的孩子後,我也就成了傳說中那個讓人羨慕忌妒恨的“別人家的孩子”。
原載於《讀者·校園版》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這種孩子就像神一樣的生活在我們的童年裏。他們就是因為學習好,就被好多家長當成了自己孩子的榜樣。其實,“別人家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無奈。
有夢想的人都會閃閃發光
文|安心
理想如晨星,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茲
1
張子涵是個很平凡的女生,她不愛說話,也不愛與人交流,每天總是獨來獨往。
班上的同學當她是隱形人,她也樂於接受,畢竟不與人交往,不用麵對別人關注的目光,於她來說是件特別自在的事。
她喜歡坐在安靜的角落,一個人看著黑板發愣,或是想著自己的心事,似乎隻有在角落裏,背靠著牆,心裏才會安穩。
隻是每次看見別人熱鬧地聊天,追逐打鬧時,她心裏會起波瀾。其實她心裏也有過羨慕,希望自己能夠像其他同學那樣,快樂地玩耍,開心地笑,或是沒來由地哼哼歌,可是自卑如影隨形,她邁不出那一步。
2
剛畢業的華老師是張子涵的班主任,她很喜歡這群天真活潑、愛笑愛鬧的孩子。可是一段時間後,她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張子涵都像一個局外人,她不湊熱鬧,也不說話,更不會參與。
這個女孩怎麼總是格格不入呢?一點朝氣都沒有。華老師不悅地想。
華老師喜歡有個性、有思想、過得快樂的孩子,像這樣悶葫蘆一樣的女孩真讓人覺得沒勁。可是一次,華老師看了張子涵交上去的考試作文後,卻難過得眼角濡濕,深深自責。
那是一篇題為《我希望》的作文,張子涵在文中寫道:“我希望自己的聽力能夠好一點兒,再好一點兒,這樣我就可以不用戴助聽器了,我就可以清晰地聽見老師上課的聲音,聽見爸爸媽媽溫柔的叮嚀,聽見同學們歡快的笑聲,可以不會因為沒聽清別人的話被誤會……”樸實的文字,卻仿佛一根針,讓華老師坐立不安。在第一時間,華老師聯係了張子涵的媽媽。
原來張子涵小時候生過一場重病,由於藥物的副作用,病愈後,她的聽力非常弱。
剛上小學時,張子涵戴著助聽器,小朋友看見了都嘲笑她是聾子。還有一個老師,誤會她上課用耳麥聽音樂,當眾批評了她。委屈得淚水漣漣的張子涵低聲解釋,老師卻大聲斥責她亂插嘴。在老師沒收她的耳麥時,才注意到那是她的助聽器。
打那以後,張子涵再也不戴助聽器了。她也從來不願意對別人提起這件事。這是她的傷口,是她把自己心扉緊閉起來的原因,她不想別人為此嘲笑或是同情她。
明白事情的真相後,華老師格外關注張子涵。她發現張子涵的眼中總有一抹淡淡的揮之不去的憂傷,她安安靜靜地坐在角落,像株沒有生氣的小花,讓人心生憐愛。
3
班上的一個女生去參加唱歌比賽得了第一名,回來時,班上的同學都為她歡呼雀躍。還有一個長大後想當畫家的男孩也在一次大型的繪畫比賽中獲得了金獎,同學們奔走相告,整個教室都洋溢著歡快的笑聲、掌聲。
華老師為孩子們的才情而驚喜,也很好奇他們的夢想,於是組織了一場《我的夢想》主題班會。夢想總讓人無限神往、充滿激情,孩子們自信滿滿地宣告自己偉大的夢想:當科學家、畫家、醫生、大老板、大明星、飛行員……五彩繽紛的夢想仿佛一顆顆閃爍的星星懸掛在孩子們的心中,讓他們看起來全身都散發出異樣的光芒。
輪到張子涵上台宣告自己的夢想時,華老師的心莫名地緊了緊。果然不出所料,張子涵站在講台上,她緊張得渾身顫抖,手緊緊握住話筒,低著頭,半天沒吭聲。
“說呀!你有沒有夢想呀?”
“就是,沒夢想就下來。”
有同學在下麵嘀咕。華老師聽見後,走到張子涵的身邊,摟著她的肩膀,鼓勵說:“說吧,子涵,把你的夢想大聲說出來。”張子涵抬頭看了眼老師,又悄然垂下,低聲說:“他們都很優秀,是閃光體,可是我太平凡了。”
“平凡的人也可以有夢想呀,有夢想的人就不平凡了,都會閃閃發光,你也一樣。而且老師知道,你一直就有一個很神聖的夢想,你一直都在努力,不是嗎?”華老師說。
教室裏忽地安靜下來,大家屏住呼吸,想知道“隱形人”張子涵的神聖夢想。
“老師,你怎麼知道?”張子涵好奇而又高興地問。
華老師眨了眨眼,露出一個調皮的笑容說:“老師能夠讀懂你呀!來吧,把你的夢想告訴大家,他們都很期待喲!”華老師說完,又輕輕摟著張子涵,想溫暖她,給她鼓勁。
在華老師的鼓勵下,張子涵挺直了腰杆,鼓足勇氣說:“我喜歡寫東西,我的夢想是希望成為安寧姐姐那樣很有才華的作家,寫很多很多精彩的文章。”張子涵的話才說完,華老師第一個帶頭為她鼓掌。
熱鬧的掌聲中,張子涵害羞地又垂下頭。
“子涵,把頭抬起來,看著大家,你們是一群有夢想的孩子,你們都是閃光體,老師為你們加油!”華老師拍了拍子涵的肩,又繼續說,“有夢想,還要有行動,你們說對不對?”
“對!”大家異口同聲。
“子涵同學觀察能力強,文筆優美,而且感情細膩,還看了很多很多的書。你們說,她的夢想通過努力會實現嗎?”華老師接著問。
“會!”
又一陣掌聲響起時,華老師緊緊抱住了張子涵——這個一直深陷自卑、從來不敢對人言說夢想的女孩。她在張子涵的眼中看見了閃爍的淚花。華老師知道,這是幸福的淚花,是一個自卑女孩走向勇敢最純真的感動。
4
張子涵終於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她仰起頭抹去眼角的淚,望著華老師,露出了笑容。
為了聽清別人說話的聲音,張子涵重新戴起了摘下很久的助聽器,她要學會麵對別人異樣的眼神。她相信,習慣後別人也就見怪不怪了。她試著主動和同學說話,試著融入別人的圈子,與人交往。
同學們知道張子涵的情況後,沒有嘲笑,也沒有同情,而是用真誠的友誼溫暖著她曾經受過傷害的心。每天一下課,總有一群人圍著她說話,或是一起唱歌。
張子涵和他們開心地聊天,快樂地玩耍,放聲大笑,不再顧影自憐。她第一次感受到有朋友的感覺真的很好,臉上洋溢起甜美的笑容。
“子涵,你笑的樣子很美!像個發光體。”同桌的男孩對她說。張子涵害羞地垂下頭,心裏卻是漾起了幸福的漣漪。“你們也是呀!”過了一會兒,她重新抬起頭笑著說。
張子涵相信老師的話——相信每個有夢想的人一定都會閃閃發光。她很慶幸自己在最美的年華裏遇見了這樣一群有夢想有愛心的人。
原載於《黃金時代·學生族》
拾起自己的信心,打開心扉,融入集體,青春年華裏我們都是小小的發光體。
家鄉的小豆腐
文|林永英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陶淵明
我在百度上查看了一下“小豆腐”。它作為魯菜,是一道很有地方特色的素菜。其實要真正和我們家鄉這蘇魯交界的“小豆腐”相比,它的做法和用菜都過於簡單。我們家鄉的小豆腐不但用菜的品種多,而且在吃的方麵還有獨特的講究呢!雖然不像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餅那樣膾炙人口,但起碼在我們這個地方是很正兒八經的。
每年的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這是一年中最正兒八經的做小豆腐吃的日子。尤其是初七,這一天用的菜必須是七種,就像中國的許多吉利數字一樣,這裏的七就是個吉利數字,代表著天下所有能吃的蔬菜。而在這一天吃了用天下蔬菜燴製的“小豆腐”,一年裏可以百病不生,長命百歲。而初七這天的“小豆腐”又叫“吃仙人腦子”,從這個名字你就能知道這道菜有多好了吧?初七這天屬於老人日,也就是說老人們這天是必須要吃的,還要多吃點兒。同樣十七、二十七這兩日也是做小豆腐吃,它們分別屬於成人日和小孩日。
“小豆腐”的做法很簡單:首先是把幹淨的黃豆放在清水裏泡軟(最好能再放入一小把花生米,這樣會更香),然後用小石磨磨成豆漿。當然也會有人用超市裏賣的黃豆粉,但效果不佳,不如石磨磨得香。接著就是把洗好的菜切碎,大小可以自定。切好的菜放到鍋裏添少許水(免得糊鍋)燒開,菜此時已半熟,再把磨好的豆漿倒入,攪拌一下,再燒開放上鹽巴就可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