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女裝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組成。裙長曳地,衫子的下擺裹在裙腰裏麵,肩上再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唐代前期,中原一帶的婦女還特別喜歡穿西域裝,著翻領小袖上衣,條紋褲,線鞋,戴一頂卷簷胡帽。唐代貴族婦女的麵部化妝也很繁複,額上塗"額黃",眉間貼"花鈿",鬢畔畫"斜紅",兩頰點"妝靨",再加上"朱粉"、"口脂"、"眉黛"等。與唐詩中的描寫:"眉間翠鈿深"、"當麵施圓靨"等詩句,完全相符。
宋代婦女漸不戴帔帛,而且多著小袖對襟式上衣,蓋在下裙之外。唐代貴婦戴花衩(當時叫"花樹"),宋代改用花冠。傳安陽宋韓琦墓所出金絲編織的花冠,製作工細,和故宮舊藏的《曆代帝後圖》中宋代皇後所戴的鳳冠極為相似。
另外,纏足的陋習出現於五代末,至北宋中晚期在貴族婦女當中已較普遍。這種做法摧殘了婦女身心的健康,在南宋肖照的《中興禎應圖》中描繪的北宋末期的貴族婦女,已經都是一副纖弱的病態,纏足的惡果在這時已能很清楚地看出來了。
元代,蒙古貴族統治了中國。蒙古族男子多把頂發當額下垂下一小綹,如桃式,餘發分編兩辮,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後。貴族婦女必戴姑姑冠,冠用絨錦做成,上綴珠玉,高約一尺。官服用龍蟒緞衣,以龍爪分等級。便服仍采用唐宋式樣。外出戴盔式折邊帽或四楞帽。平民婦女或女婢,梳頂心,穿黑褐色袍。
明代服飾,材料更加豐富。
明代官服製度,皇帝穿著龍袍,大臣依等級穿著繡有蟒、鬥牛、飛魚等紋飾的寬大袍服,袍上胸背綴有象征等級不同而紋飾各異的補子,頭蓄發綰髻,戴烏紗帽,腰有玉帶。明代統治者為了表示自己天下的鞏固,有所謂"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統帽",分別為讀書人和小商販、市民所用。元代的笠子帽、宋代的巾子仍有保留。勞動人民穿短衣,頭裹巾子,有的則戴網巾。婦女發髻多垂於腦後。南方婦女有雲肩、比甲、遮眉勒。大量的明代文物中,保存著豐富的服飾形象材料。
清朝建立以後,官服有詳細的規定。官員的禮帽分夏天戴的涼帽和冬天戴的暖帽。帽上的頂珠隨品級不同,顏色和質料各異。有軍功的人,皇帝還賞以用孔雀毛做的花翎,戴在帽頂上垂向後方。蟒袍,也因品級而有所不同,一、二、三品九蟒,四、五、六品八蟒,七、八、九品五蟒。蟒袍外邊用石青、玄青緞子、寧綢、紗等作外褂,前後開衩,胸背各綴比明代官服略小的方形補子。補子上依品級織繡不同的鳥獸圖案,文官鳥形,武官獸形。五品以上及內廷官員胸前掛朝珠。大禮時有披領。還係有金玉板作裝飾的帶,著靴。文武官員的夫人,服飾多依其丈夫的品級而異。
清代男子剃發梳辮,著長衫。馬褂初為營兵之服,康熙以後日趨普遍。還有不帶袖子的坎肩。有套褲。帽有瓜皮小帽、氈帽、風帽、涼帽等。一般女子服飾,滿族有上下連裳的旗袍,喜罩馬甲,梳有如意頭、一字頭、大拉翅等。還穿有高跟在足心的花盆底鞋。漢族婦女以南北而不同,南方多係裙,北方紮褲腳。衣有對襟、大襟、琵琶襟。裙有鳳尾裙、百折裙等。婦女發式極多,少女有劉海、梳音辮或雙丫髻,中年婦女多梳長髻,老年腦後梳纂。清後期,京師婦女衣服鑲滾邊極多。清代還在服飾上保留了不少明代服飾的特點。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少數民族的服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