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我國的塔是從印度傳入之說(2 / 2)

"塔"字非從印度傳入,於上可見。有專家認為,"塔"字形製,亦非全從印度傳入。由於相類相似,中國原有的類似塔的建築可能受到印度的"塔"的極大影響,但中國原有的塔形建築卻不容忽視。

在寶成鐵路的建築工程中,成都站附近各工段發現了漢墓畫像磚80餘麵,其中幾塊有墓闕的圖樣。闕就是宮廷的門觀。在大門前有類似塔的兩個建築物,每個有兩層屋頂,登之則可望遠,故謂之"觀"。漢代成都城北升仙橋有送客觀。可見漢代無論門前還是橋前都有門觀,這就是塔形的、向高空的建築。近代洛陽出土的函穀關圖,亦為兩觀所構成。漢代"樓閣"有兩層的,也有三層甚至更多層的,大多是在第一層以上建圈有欄杆的平座,然後再向上逐層起建。這種"樓閣"建築,頗似塔形,已在河南、河北、廣東、湖南、四川等許多地區的漢墓中,發現過不少模型。中國曆史博物館藏有1952年成都青鬆坡出土的"望樓畫像傳",還藏有1954年成都揚子山出土的"望樓畫像傳",說明東漢時地主宅院的水塘中也有三層樓閣的"閣樓"。館中所藏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的模型,同漢代的"樓閣"相比,有十分相似之處。中國這種類似塔形的建築,原是亭子式的。這種原始的古塔,同西漢的"觀"和東漢的"閣樓"有十分密切的關係。陳翰等《古代中國與尼泊爾的文化交流》認為,中國這種建築,雖然在我國本國已不大見到,但在尼泊爾卻還能見到這種建築的遺存。

可見中國最初也有塔型建築,隻是不完全象塔。名字也不一定叫塔。自印度的塔傳入中國,風靡一世,於是觀闕樓閣鹹受其影響,向佛教的塔的風格發展,而其原有風格和曆史,反為人們所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