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我國的塔是從印度傳入之說(1 / 2)

第三十八章 我國的塔是從印度傳入之說

我國的塔是怎麼來的?

對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麵加以研究。第一,"塔"這個字是怎麼來的?第二,"塔"的形製源於何處?

現在較普遍的說法是:塔是佛教建築,其形製其文字,皆從印度傳來。新《辭源》"塔"字條說:塔是"佛教建築形式。梵語'穴卒堵坡',又稱浮屠、浮圖。晉宋譯經時造為'塔'字,初見於葛洪《字苑》、南朝梁顧野王《玉篇》等書,最初為供奉佛骨之用,後來也用於供奉佛像,收藏佛經或保存僧人遺體。"《魏書·釋老誌》說得很具體:釋迦牟尼去世後,經火化,殘餘的骨燼,"胡言謂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寶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宮宇,謂為'塔'。'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唐朝玄應《一切經音義》雲:"塔字,諸書所無,唯葛洪《字苑》雲:塔,佛堂也。......自佛書入中國,翻譯者隨意創造,而俗字始多。"唐朝慧琳的《一切經音義》等書也都這麼說。清朝阮元《研經室集》續集三《塔性說》曰:"東漢時稱釋教之法之人皆曰'浮屠',而其所居所崇者,則別有一物,或七層、九層,層層梯闌,高十數丈,梵語稱之曰'穴卒堵坡'。晉、宋、姚、秦間翻譯佛經者,執此穴卒堵坡求之於中國,則無物無文字以當之。或以相類相似,可譯之曰'台'乎?然台不能如其高妙。於是別造一字曰'塔'以當之。"他認為,塔乃僧人所居住所崇拜的東西,是寺院的主體,有塔才能藏舍利,僧侶和佛徒才有祭祀、膜拜的地方。無塔便不成其為寺院。

綜上所述,塔是外來建築,乃佛家所用,傳入中國後,始別造一個"塔"字以明其高妙。"塔"字始見於晉朝葛洪的《字苑》,而以前則沒有出現過。

此說向來為人信服,但近來頗有駁詰者。論者雲:粗粗一看,此說很有理,因為《後漢書》和《三國誌》中都隻有浮屠、浮圖的名稱,未見"塔"字。但是,這兩本書裏沒有"塔"字,不能說東漢、三國時沒有"塔"字。據隋朝費長房《曆代三寶記》記載,"(東漢)孝靈帝光和三年(180年),遣中大夫於雒陽佛塔寺皈諸沙門"(卷四);東吳時,孫權曾為天竺沙門康僧會修建"佛塔寺"(卷五);東晉的簡天帝"於阿育王塔上起三層木浮圖"(卷三)。由此可見,東漢、三國時已有"塔"之建築和"塔"這個字。至東晉時,塔的建築已相當進步。這可推翻上述葛洪《字苑》始收"塔"字的說法。

其實,在許慎《說文解字》之前,就已有了"塔"字。《玉篇》說:"字書:塔,物聲"。宋代法雲《翻譯名義解》卷二十亦雲:"原夫塔字,此仿字書,乃是物聲,非西土之號。若依梵本,瘞(埋)佛骨所,名曰塔婆",明謂"塔"字不是從西土印度傳入的。《集韻》、《韻會》都說:塔,"音榻。物墮聲也"。《集韻》又說:塔,"音遝,累土也"。如此看來,塔字原是形聲字,形容物體落地之聲,又可作"累土"即堆積土木的意思解釋。自從佛教和佛教建築藝術傳入中國後,中國人便用原有的塔字,作為印度"穴〖〗卒堵坡"的中文譯名。據唐朝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七十三說,標準的塔的音譯應為"穴卒",舊譯"塔",訛略也。這就是說,穴卒睹波異譯為塔婆等,塔婆又略為"塔"。塔不但是音譯,還是義譯,它本含有"累土"的意思,而"穴〖〗卒睹波"也正好是"累石等高以為相也"(見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六),含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