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西天取經第一僧爭議
自張騫"鑿空",中西交通溝暢之後,我國與歐亞大陸各國的往來日趨頻繁。東起長安西迄地中海東岸的絲綢古道,不僅成為東西方經濟的國際通道,而且也是佛徒眾僧西行求法的文化要道。然而,在西行取經求法的眾僧之中,首創先河的是誰呢?
人們普遍認為唐代和尚玄奘是西天取經第一人。玄奘(602-664年),俗名陳礻韋,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縣人)。出身於官吏家庭。玄奘自幼對佛學發生了濃烈的興趣,13歲時出家習經,他性情溫厚,待人誠懇,刻苦鑽研,與眾僧切磋商榷,深得當時佛學權威法常和僧辨兩位大法師的賞識,他們稱讚玄奘為"釋門千裏之駒"。在公元628年,玄奘26歲時終於脫穎而出,成為佛教界的後起之秀。玄奘在佛學上造詣愈深,疑問就越多。他深感國內佛教經典體係太亂,造成佛教的宗派分歧。過去翻譯的佛經,不是過於直譯,就是過於意譯,往往有失原意。為了尋釋迦之跡,求道於源,他覺得隻有親蒞遊學印度,才能取得真經。於是,玄奘立誌"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以釋眾疑"。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玄奘告別長安,踏上了西遊取經的艱難險途,曆經兩年的千辛萬苦艱難跋涉,終於到達了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他在異國他邦專心致誌地鑽研佛學,虛心向高僧們請教,熟讀印度所有大乘、小乘經典、吠陀頌讚和天文、地理、醫藥等許多書籍,玄奘在印度佛教界贏得了很高的榮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載譽而歸,平安地回到長安。唐太宗知道他的不凡經曆,便下敕"近京之日,空城出觀",並專門為玄奘召開了隆重的歡迎大會,還把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大批經典、佛學、賬輿一一陳列出來,讓廣大百姓參觀。玄奘從青年時代開始西遊取經,此時已是40多歲,遊曆了大小110個國家,這在世界旅遊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玄奘回國之後,立即組織各地高僧百餘人,開始了翻譯佛學經典和著書立說的艱苦工作。他夜以繼日地工作,"三更暫眠,五更又起"。在他的主持下,經過19個春秋,翻譯了卷帙浩繁的佛經達1300多萬言,共75部,1335卷。玄奘還應唐太宗的要求,完成了聞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記》一書。這部書是玄奘口述,由弟子筆錄,於646年完稿。書中記述了他親自遊曆的110個國家的風俗、文化、地理、氣候、水文、生物、礦產、曆史、宗教等方麵的詳細情況,敘述生動真實,文辭絢麗雅達,不失為我國古籍中的一本名著。它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以及中亞各國古代曆史地理的重要文獻。後來還被譯成英、法等多國文字,廣泛流傳。此外,玄奘還把中國古代的哲學著作《老子》和在印度已經失傳的佛經《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介紹給印度人民。玄奘不僅是一個傑出的旅行家,也是我國曆史上溝通中印文化的翻譯家。由於玄奘不畏險阻,周遊印度,取經歸國的事跡太感人了,唐代以後的文人騷客紛紛以此為據,編寫成各種話本、雜劇、小說,如《三藏法師取經詩話》、《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唐三藏西天取經》,特別是吳承恩的名作《西遊記》,更使玄奘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