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人間詞序》作者議
讀過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人都知道,在《人間詞話·附錄》中收入兩個序,這兩個序最早冠之於王國維所作的《人間詞》甲、乙稿之首,作者署名為"樊誌厚"。那麼,署名為"樊誌厚"的序怎麼會收入王國維所作的《人間詞話》之中呢?這真是一個令人難於索解的謎。
署名為樊誌厚的《人間詞序》,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王國維的假托之作,王門弟子趙萬裏先生在《王靜安先生年譜》中對《人間詞序》作者作了說明。他說:"此二序均為先生自撰,而假名於樊氏者。"(見《國學論叢》第1卷第3號,1928年印)基於這一結論,徐調孚先生在1939年開明書店即將重印《人間詞話》之時,把這兩個序一並收入附錄之中而刊行於世。序後王幼安先生作了如下說明:"此二序雖為觀堂手筆,而命意實出自樊氏。觀堂廢稿中曾引樊氏之語,而樊氏所賞諸詞,觀堂集林亦不盡入選,可證也。"(《人間詞話·附錄》徐調孚注、王幼安校訂,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趙萬裏先生否認有名為樊誌厚者,一口咬定樊誌厚是王國維的化名。王幼安先生承認有樊氏者,卻未道出樊誌厚確屬何人。而許多人往往沿用趙萬裏先生的說法,以致於把《人間詞序》中提出的理論統統劃在王國維的名下,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1982年,《〈人間詞序〉作者考》一文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質疑,認為:樊誌厚不是王國維的化名,而是山陰樊少泉、炳清。《人間詞序》不是王國維的假托之筆,而是出自山陰樊少泉之手。這樣,與趙萬裏先生的看法恰恰是對立的。山陰樊少泉、炳清,1898年與王國維同時就學於羅振玉創辦的東文學社。1900年由於庚子之變,東文學社解散,樊氏與王國維各歸故裏自學英文。同年秋,羅振玉就任湖北農務局總理兼農校監督。不久,羅氏電召王國維與樊少泉任湖北農校譯授。此後,王國維常於閑暇之中作詞以自娛,或與樊氏一起品評古人的詞作。樊誌厚《人間詞序》中所說的"每夜漏始下,一燈熒然,玩古人之作,未嚐不與君共。君成一闋,易一字,未嚐不以訊餘。"當指此時的生活。1927年5月3日,王國維自沉頤和園昆明湖,死後樊少泉作《王忠懿公事略》(見羅振玉《王忠懿公哀挽錄》,以悼之。文中追述了王國維的一生經曆,其中對1902年間的事情作了如下說明:"二十八年壬寅參事(羅振玉)至粵,適通州師範學校聘君為教授,遂未皆往。在通往授課之暇,兼為詩詞。"這一段經曆,連趙萬裏先生也未能說得清楚,可見樊氏當時與王國維的交往是十分密切的。文章的末尾,樊氏對王國維進行了很高的評價:"公質樸少華,不事交遊,故初不露頭角。參事力為振拔,名乃大著,遠播歐美,且資之以成其學。故論者敬君之品學,尤重參事之能知人而有以裁成之也。炳清往歲,與公同學相交垂三十年,知公深,謹為傳略,以告當世。"1898年到1927年,在時間上與樊氏所說是吻合的。樊氏與王國維早年是同窗好友,而且都喜讀詞,甚至在品評古人詞作中也有許多共同的看法。而當1906年,王國維即將刊行自己所作的《人間詞》時候,自然會想到樊氏,因為在品評詞作方麵,知音者,惟樊氏足以當之,所以當此之時求之於樊氏作序,也恰在情理之中。
但是,《人間詞序》究竟出自誰手?目前依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法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