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陶淵明族氏考
陶淵明是生活在東晉劉宋時代的偉大的詩人,是我國重要的詩歌流派--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的詩歌平淡自然,卻於平淡中見真醇。他的蔑視權貴,不願與其同流合汙的氣節給後世作家樹立了榜樣。他的作品至今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陶淵明出自何族?這在以前本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人們會自然地認為陶淵明是漢人。因為史籍中既沒有陶淵明出身於其它民族的記載,也沒有人著文說陶淵明是少數民族作家。把陶淵明出身何族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的是近代學者陳寅恪,他認為陶淵明不是出身漢族,而是奚族,陳寅恪的觀點提出來後,陶淵明的身世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要考證陶淵明出身何族,首先得弄清他的世係。關於陶淵明的世係,曆來史傳都說晉代大司馬陶侃是他的曾祖,雖然對此說也有人懷疑過,但《宋書·隱逸·陶潛傳》說"曾祖侃晉大司馬。"蕭統《陶淵明傳》說:"曾祖侃晉大馬。"《晉書·隱逸·陶潛傳》說他是"大司馬侃之曾孫也。"《南史·隱逸·陶潛傳》也說他是"晉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由於史傳眾口一詞,而反對理由不足,陶侃是陶淵明的曾祖,遂為定論。
陳寅恪認為陶侃,陶淵明出身奚族,這一觀點見《〈魏書·司馬睿又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一書。該書稱"江左名人如陶侃及陶淵明亦出於奚族"。其考證方法是從論證陶侃為奚族人入手的。陳寅恪論證陶侃出身奚族,理由有三:其一,陶侃本不是"潯陽柴桑人",而是鄱陽人,在西晉平吳後才遷家於潯陽,而番阝陽原是奚族居住的地區。他說:"《晉書》陸拾陸《陶侃傳》略雲:'陶侃本鄱陽人也,吳平徙家廬江之潯陽'。"為什麼鄱陽境內的奚族人在西晉平吳後要遷到潯陽去呢?他解釋說:"鄱陽境內奚族以勇悍善戰之故,晉平吳後,遂徙之於廬江郡內當日交通較為便利之潯陽,易於控製。"其二,他引《世說新語》溫嶠罵陶侃"奚狗"為例,以證陶侃為奚人:"《世說新語·容止》篇,石頭故事,朝廷傾覆條記庾亮畏見陶侃,而溫嶠勸亮往之,言曰:'奚狗我所悉,卿但見之,必無憂也。'"其三,陳寅恪詳細列舉分析了史傳所載陶侃後人在晉宋時的情況,得出結論說:"其諸子凶暴九虎武,頗似善戰之奚人,似更為可疑。"
陳寅恪論證陶侃出身奚族的第三條,持論微弱,"其諸子凶暴九虎武,頗似善戰之奚人,似更為可疑。"這隻是懷疑的理由,不能作為陶侃出身奚族的證據。但陳寅恪卻忽略了《晉書》的一條記載,這條記載對於考證陶侃出身何族是有幫助的。《晉書·陶侃傳》說陶侃"望非世族,俗異諸華"。其意思是陶侃出身不是名門大族,他的生活習慣也跟華夏地區不一樣,它實際上暗寓著陶侃出身低微而且不是漢族。也許由於這兩個原因,陶侃在晉代雖做到了大司馬的高官,卻很受同僚的歧視。陶淵明一生很不得誌,大概與此也不無關係。
陳寅恪"陶侃陶淵明出身奚族"說,作為一種新的觀點,響應者不是很多,而反對者卻大有人在。例如古直《陶侃及陶淵明是漢族還是奚族呢》一文,就針對陳寅恪的說法,為陶侃、陶淵明出身並非奚族作辨析。其大意為溫嶠罵陶侃為奚狗,猶如古代人罵南方人為蠻子,蠻子固非少數民族,則奚狗也不是奚人。陶侃的後人中也有不凶暴的,因此不能斷定陶侃就是奚人。陶侃不是奚人,則陶淵明是漢族作家自屬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