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李白的祖先考證
李白,這位我國文壇上彪炳千古的大詩人,一千多年來,許許多多學者對他的家世進行考證和研究,可是始終未能得出令人滿意的結論。
李白的父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祖先又是誰?讓我們循著前人的足跡,作些求證和探尋。
對於李白的家世,李白本人在自己的著述中有過一些介紹:"白本隴西布衣,流落楚漢。"(《與韓荊州書》)"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鹹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與安州裴長史書》)這些自述,語焉不詳,很難從中了解他的家世究竟如何。在《贈張相鎬》這首詩中,李白又寫道:"家本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賬。"這裏也隻提遠祖,而諱言近代,總之,從李白的自述中,很難了解他的家世究竟如何。
讓我們再看看李白同時代的一些人的介紹。他的從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是這樣寫的:"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曰高九世孫。蟬聯王圭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神龍之始,逃歸於蜀......"。
以上文字,無論是李白的自述,還是旁人的介紹。其材料來源大抵出自李白本人,然而,仔細讀來,使人產生不少難解的疑竇。
首先是"涼武昭王李曰高九世孫",那就應該是唐玄宗的族祖。唐玄宗在天寶元年下過詔書,準許李曰高的子孫"隸入宗正寺,編入屬籍",意思是說,可以登記上皇族的戶口,這在當時是十分榮耀的事。然而,據史載,李白的一家卻並沒有去登記。後來,李白進入翰林院,多次見到皇帝,也沒有直接向皇上提起此事。即使到了他的晚年,處境很為困難,求人推薦的心情十分迫切,也沒有向人提起過這一段家世。這就令人懷疑,為什麼李白生前不敢將此事寫成文字,而隻在死後讓別人公之於世?
近人根據李白的"家本隴西人,先為漢邊將"等詩句進行分析,認為李白是"飛將軍"李廣的第25代孫,屬於西漢李陵、北周李賢、隋朝李穆一係的後裔,而李白生前卻隻承認遠祖李廣,而否認與李陵等人的關係。不久前,台灣學者根據自己的分析,認為李白是李世民的曾侄孫。他從李白是李廣、李曰高之後,其先人曾因罪遭貶謫的事實,推斷認為,李白先人犯的罪可能牽涉一場"宗室恩怨"--"玄武門之變",他的曾祖父可能是李世民的哥哥或弟弟中的一個。自然,這些推斷,都隻是一家之言,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證。
在李白的家世問題上,對他父親的情況,人們了解的更為影影綽綽。他父親李客究竟因何"逃歸於蜀"或"潛還廣漢"?如是國破家亡,出奔異域,那麼早就應該返回原籍;假如是因為觸犯刑律,流放遠方,時隔百餘年,也用不著"潛還廣漢"。總而言之,李白的祖先無論是因為國破家亡,還是觸了刑律,都不能構成"逃歸於蜀"或"潛還廣漢"的真正原因。這就使人猜測,或許有什麼更直接的原因,促使李白的父親"逃歸"、"潛還",跑到偏僻的大巴山中來,也正是這一原因,使李白對自己的家世閃爍其辭,以致後人無法真正了解。
近人對這個問題也進行了種種分析,有人從清人王琦編著的《李白年譜》中提到的《杜詩補遺》與範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相對照,以及"通其邑"一語在《周易訟卦》中的原意等方麵分析、推論,認為李白父親李客的"逃歸"、"潛還"很可能與"任俠"、"避仇"有關。正因為這樣,他隻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和名"。而他的親友在提到家世籍貫時,也就隻有"為尊者諱","為親者諱",而不得不使用托詞和曲筆了。
如果這種推斷得以成立,那麼,關於李白家世中一係列疑難問題,也可以有些眉目了。李白在他的詩文中,對妻子、對兒女、對兄弟、對朋友都多次提及,而且專門有詩寄贈他們,多次表現了他的深切情意,而唯獨對他父親卻諱莫如深,李白這位"涼武昭王李曰高九世孫",隻能私下和朋友談談自己的顯赫家世,而不敢公開形諸文字,更不敢到朝廷上去登記......都是與他父親的經曆和處境有關的。他父親李客或許是一位扶危濟困或替人仲冤雪恨的俠客,由於觸犯了當權者,不得不避居窮鄉僻壤,隱姓埋名,以終其一生。而李白的詩文,以及他的所言所行,仿佛也閃爍著他父親的這種氣質。研究者如果從這一點再進一步尋根究底,也許可以找到李白家世的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