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閻羅王形象的曆史淵源
長江中遊,瀕臨三峽有一小城,背山麵江,據說是閻羅王地府所在地。在那裏,從唐宋伊始,陸續建起了"玉皇殿"、"閻王殿"、"陰陽界"等大大小小48座廟宇等係列工程,這就是人們談而色變的"鬼城"了。
"鬼城"從此儼然成為"陰曹地府",它像陽間那樣也設立了重重迭迭的官僚機構:有司理各曹的判官,也有牛頭馬麵差役人等。民間通常就把它的總頭子呼之閻羅王。
按照道教《玉曆寶鈔》等說,閻羅王並非是陰曹地府第一把手。說也奇怪,在唐朝末年興起的地府十王之說,稱整個陰間有十個主宰分居十殿,即通稱的十殿閻王。其中第五殿主宰就是閻羅王。這位閻羅王,據說他"本居第一殿,因憐屈死,屢放還陽伸雪,降調此殿"。
也許基於這種說法,人們通常把五殿閻羅王說得尤為正直、剛毅。農耕社會塑造的閻羅王形象,當然是達到"天地無私,鬼神明察"的高標準境界。由此意向中的閻羅天子選擇,首先也得是鐵麵無私的。蓋中國傳統文化最注重因果現世報。陽世善惡未了,隻有到陰間徹底、完全和圓滿解決。取得好有好報,惡有惡報的最後結論。因此,閻羅王在小民百姓心靈裏的威信是非常高的,人們對他寄以無限的理想和希望。
所以,傳說中的閻羅王必定是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站在忠臣義士孝子節婦這一邊的。世間多少冤獄奇案,到他那裏就都得到洗清,而且取得不同的報應。
清朝平話《說嶽全傳》就寫了一出書生胡迪遊地府,親睹秦檜及其黨羽和嶽飛父子對案,閻羅王對嶽飛奉為上賓,而將秦檜作為階下囚犯。這是農耕社會封閉的人們對忠奸觀的簡單、單向思維定勢,一個臉譜化的色彩反差。
從當時人的認知,閻羅王必須站在忠臣的衡器上,否則,他不能主宰陰司。胡迪所說"遇生若得閻羅做",也可證閻羅王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角色定位。胡迪在和閻羅王答辯中,就曾提出:(一)閻羅王不是定位於某某的,他人是可以頂替的,所謂"新者既臨,舊者必生人生,去做王公大人矣";(二)凡能充當閻羅王的,亦須是人世間的王公大人,而且還須是正直剛毅之士,"閻羅王皆是世間正人君子所為","人之正直死為冥王。"
胡迪很是有點氣魄,在和閻羅王答辯中,還對這個森羅殿主宰的原有身份作了猜測,他提到了韓擒虎、寇準和江丞相。說是此三人在生前都分別講述自己死後做閻羅王的話。
可見自隋唐到清代,就多流行諸家閻羅王之說。
一是隋將韓擒虎。韓擒虎是隋初大將,據稱他在13歲時打過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統一中國的滅南陳戰爭中,首先渡江進入建業(南京),由此立下了大功。李世民(唐太宗)主持的《隋書》記述他病重臨死前夕,"其鄰母見擒(擒虎,唐人諱虎字,故省略"虎"字)門下儀衛甚盛,有同王者,母異而問之。其中人曰:'我來迎王'。忽然不見。又有人疾篤,忽驚走至擒家曰:'我欲謁王。'左右問曰:'何王也'?答曰:'閻羅王',擒子弟欲撻之,擒止之曰:'生為上柱國,死做閻羅王,斯亦足矣。'因寢疾,數日竟卒。"《二十四史》多諱鬼神,很少記有陰陽界故事,而韓擒虎死做閻羅王的傳說,竟被記進本傳,可見在初唐時,這條傳說是頗見風行的。所以在晚唐敦煌變文《韓擒虎話本》,更是維妙維肖描述了韓擒虎在滅陳後,五道將軍持天符請他出任陰司之主,韓應允,請假三天。隋文帝楊堅並舉行了告別宴會。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緋衣人乘烏雲前來迎接,自稱"原是天曹地府,來取大王"上任。於是,他辭別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陰間當閻羅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