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我國五聲音階的起始年代
由宮、商、角、徽、羽五個音組成的五聲音階,在中國音樂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國最早記載五聲音階的名稱和相互關係的可靠文獻是《國語·周語》伶州鳩答景王問,時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它隻說了三個名稱:宮、羽、角,但其中的關係說得相當清楚,"大不逾宮,細不過渤羽。夫宮,音之主也,第次及羽"。雖然沒有提到商、徽兩個名稱,但它說了主音、五音的序列,使人感到在這以前五聲音階已經確立。但究竟何時確立?現在有四種看法。
管仲之前說。這種傳統講法,認為中國五聲音階大約產生在管仲時代之前(約前725年到前645年),理由是《管子·地員篇》中記載了"五聲"以數相求之法。其中曰:"凡聽徽,如負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馬鳴在野;凡聽宮,如牛鳴宀卵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雞登木以鳴"。還記載:欲求出"五聲",第一步應先以三乘一,共乘四次,得出九九之數,便可得到黃鍾之律,是為宮音(即1×3×3×3×3=9×9=81)。以此類推,一百零八為徵音,七十二為商音,九十六為羽音,六十四為角音。這說明管仲時代五聲音階已十分流行,早在這之前,五聲音階就形成了。然而不少學者提出《管子》一書成書年代較後,尤其是《地員篇》這部分是後人托寫,不能信以為真。
商代說。根據出土文物塤、編鍾、編磬的測音結果,得出其間純四度,大、小三度,大二度等音程突出,顯示出在商代,人們經過了長期音樂實踐,已經根據對於音的審美感覺選擇和利用樂音中特別有著諧和關係的幾個,因此,原始音階的體係,已在初步形成中。
早商說。《新石器和青銅器時代的已知音響資料和我國音階發展史問題(上)》一文,對一批新出土的早商的塤進行測音,認為我國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差不多是同時發展的。七聲音階的上限,作者認為"有可能竟在早商",可推之,五聲音階在公元前十五六世紀的早商時代業已形成。不過作者也比較慎重,認為"還有待於地下物證和繼續搜尋文獻材料的工作"來最終解決這一曆史遺留問題。
母係氏族說。作曲家呂驥在發表了《從原始氏族社會到殷代的幾種陶塤探索我國五聲音階的形成時代》一文,通過對西安半坡村、山西萬榮縣荊村以及河南等處出土的二音孔陶塤進行測音分析,發現其中有的能發三個音,構成兩個音程,一個完全五度和一個小七度;有的則為一個小三度和一個完全四度。把這兩種陶塤所發合在一起,正好構成了五聲音階,和我們今天應用的五聲音的音階完全相同。因此作者認為"在母係氏族社會後期,我們的祖先已經有了某種形態的音階,這種音階包含了一個小三度。可推論五聲音階在母係氏族後期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