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琵琶古曲《十麵埋伏》作者探尋
琵琶古曲《十麵埋伏》以其史詩般的氣勢再現了我國曆史上著名而悲壯的楚漢之爭,征服了古今中外無數聽眾的感情。然而,這首世界名曲的作者是誰,至今還是個謎。
《十麵埋伏》的曲譜最早見於1818年所刊印的華秋蘋《琵琶譜》,譜中既無作者姓名,又無產生時代,隻在"跋"中稱它為"古曲"。而在李芳園編訂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譜》(1895年刊印)中,《十麵埋伏》改名為《淮陰平楚》,並標上了"隋·秦漢子作"。但是,據《舊唐書》記載,秦漢子並非人名,而是唐人對秦漢時期流傳的一種彈撥樂器的俗稱。李氏分明是托古杜撰,不足為信。
唐代的琵琶已具有相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了,出現了一批以戰爭為題材的琵琶曲,如《涼州曲》、《秦王破陣樂》等,在唐詩中則有更具體形象的描繪:"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白居易《琵琶行》)"千悲萬恨四五弦,弦中甲馬聲駢闐。"(無名氏《琵琶》)"倒腕斜挑掣流電,春雷直戛騰秋鶻。"(劉景複《夢為吳泰伯作勝兒歌》)"千革叉鳴鏑發胡弓,萬片清球擊虞廟。"(元稹《五弦彈》)有人據此認為,《十麵埋伏》產生於唐朝是有可能的。但是,這隻是一種可能而已,何況曲中首段有摹仿火炮的音響,這在唐朝是沒有生活依據的,因為火炮在宋末元初的戰爭中才出現。
據明沈榜《宛署雜記》(1593年出版)稱:"李近樓號'琵琶絕',......能於弦中作將軍下教場、鼓樂、炮、喊之聲,一時並作。"《十麵埋伏》中也有"列營"(又名"開門放炮")、"吹打"、"點將"、"呐喊"等段落,所以,這"一時並作"之聲,很可能就是《十麵埋伏》的雛形。李近樓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琴、箏、笛無一不通,尤精於琵琶,被時人譽為"京師絕藝"、"琵琶第一"。他的指功驚人,"夜臥,以手爪從被上按譜,被為之穴。其聲能以一人兼數人,以一音兼數音。"(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可見他的技藝具備了創作和演奏《十麵埋伏》的條件,但要確認其為《十麵埋伏》的作者,還需要更多的史料論證。
有人根據明末清初文人王猷定(1598--1662年)《四照堂集》中的《湯琵琶傳》一文,認為《十麵埋伏》的作者是明代琵琶演奏家湯應曾(約1585--約1652年)。湯氏"所彈古曲百十餘曲,......而尤得於《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淒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綺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顯然,這首《楚漢》即《十麵埋伏》的前身。有人將《十麵埋伏》首段的旋律與維吾爾族北疆《古典歌曲》第7套第5曲作了比較,發現兩者的調式、骨幹音、終止式和氣質十分相似,因而認為《十麵埋伏》吸收了西北少數民族的音樂。而湯應曾在成為當時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後,曾被征戍,隨軍到過嘉峪關、張掖、酒泉等西北戰場,以音樂鼓舞士氣,振奮軍威。這使湯應曾不僅親曆戰場,領略戰火紛飛,金戈鐵馬的景象,而且有機會學習西北少數民族的音樂,為他以後創作《十麵埋伏》提供了生活依據和音樂素材。但是,與湯應曾交往甚密結為知交,並為他寫傳的王猷定在《湯琵琶傳》中卻沒有寫明湯應曾創作了《十麵埋伏》,而將《十麵埋伏》列入"古典"一類。這對持《十麵埋伏》的作者是湯氏觀點者不能不說是個難以解釋的問題。
有人認為,許多琵琶古曲都是土生土長、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辛勤培植才趨於成熟的,作者無從考證,如《將軍令》、《月兒高》、《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鵝》就是如此,《十麵埋伏》也不例外。但是,琵琶古曲與民歌又有所不同,不少文人和宮廷樂師也參預了琵琶曲的創作和演奏,如王維的《鬱輪袍》、康昆侖的《羽調錄要》等,《十麵埋伏》可能也是如此。所以,隨著新史料的發現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十麵埋伏》的作者姓名有可能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