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易經》的性質作者與成書年代
據說在60多年前的廣州,講《易》之風,盛極一時。當時上海也曾有一個"周易學社",其所編講義,將凡當時發明的新式武器,諸如潛水艇、轟炸機之類,無一不歸納於《周易》中,又有人將"民主立憲"、"聲、光、化、電"也納入於《周易》之中,以《周易》為包羅萬象預卜未來之書。此種研究方法固然值得商榷,然而也真可使我們想一想,這本2000年來居儒家經典之首位的《易經》究竟屬於什麼性質的書呢?該書成書於何時,作者為誰,究竟該如何研究它呢?
《周易》是講八卦的書,八封相傳由伏羲氏創造出來,後又相傳周文王重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司馬遷在《史記·日者列傳》中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周易》除了卦、爻辭,還包括過去稱為"十翼"的彖、象、係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這10種"傳",《易傳》主要解釋卦義闡發易理。以上除了伏羲畫卦說可說已成定論,其餘均未能肯定其作者。對於重卦的人,有說是文土,有說明伏羲,有說是神農,有說是夏禹。卦爻辭有說全是文王所作,有說是周公,有說是孔子所作。對於易傳,雖則曆來認為是孔子所作,但宋人就提出過疑義。眾說紛紜,未能確定。此是迷一。
至於《周易》成書時間,有人將《周易》斷為周初成王時期之著作,有人斷為西周末年之著作,也有人將《周易》斷為戰國時期之著作,也未能確定。此是謎二。
從《周易》采取占筮參考書的形式並依據舊筮辭編造而這一特點來看,曆來都把它看成是占筮書。但從《周易》以八卦為解釋內容,從其中表現的相互唯物主義觀點和相互辯證觀點來看,又可把它看成是哲學書。若再從《周易》所涉及的內容,其中有關古代戰爭、祭祀、婚姻、農事這些情況來看,又可把它看成曆史書。究屬何性質,甚難斷定。此是謎三。
自從《周易》成為儒家經典之後,就不斷有人研究並為之作注解疑。曆代說《易》著作不少,卷帙繁多。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易》類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錄八部,十二卷。《易》類存目三百十七部,二千三百七十一卷。"據近人統計,古今中外說《易》之著作,約有2000餘種,可見《周易》一書在中國文化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曆代說《易》者各有家法,派別甚多。漢代儒者治《易》有今古文之分,家法嚴密。今文《易》偏重象數,西漢時被立為《易》博士的有施、孟、梁、京四家。古文《易》始於初東萊之費直,數傳而至鄭玄兼古今文《易》。魏王弼《易注》源出於費直,然以老莊注《易》,帶有玄學色彩。宋代說《易》者,主要有圖書與義理二大派,宋道士陳摶作先天後天之圖,影響甚大。陳摶《易》說三傳之於邵雍,邵雍精於易數,著《皇極經世書》,大理學家朱熹作《易本傳》,即采邵說;而程頤作《易傳》卻不取邵說,一本於理,可見不同,總之,宋儒說《易》,是將《周易》與理學或象數相結合的,這與漢儒有很大不同,然清儒以"《易》宋學非《易》之正傳",斥之頗力。清儒說《易》影響較大的有王夫之所著《易學象數論》、焦循所著易學三書以及胡渭所撰《易圖明辨》等。然而,總的看來,2000年來,無論是以象數說《易》,還是以義理說《易》;無論是漢《易》還是宋《易》,都能超脫《易傳》而立新說,都沒有揭開《周易》的本來麵目,都未能打破這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