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愛國詩人屈原族別辨析
屈原是戰國末年楚國的大臣和文學家,他屢遭政敵讒毀,數年被流黜,因憂傷國事,發憤作詩,獨創了新文體《楚辭》,留下了"逸響韋辭、卓絕一世"的《離騷》等20多篇幽怨奇麗、千古不朽的名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詩被譯成多種外文,成為我國貢獻給人類文化寶庫的一塊瑰寶。屈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然而,他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哪一族人呢?
學者們就先秦楚人的族別、楚人方言的曆史係屬和屈原詩的內容、形式三方麵展開了爭論。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觀點:
漢族說:從《史記》、《竹書紀年》、《漢書》等史籍中所載的文字可知,楚人的先祖和夏代禹部族是同祖、同時、同部落聯盟,都是原處於西北黃帝族的南下分層,屬華夏族,一直活動於今湖南一帶。夏商戰亂時,楚人南逃荊山,成為夏代的遺民,因商朝長期對他們圍剿,迫使他們逐漸與中原隔絕,久居山野而淪為"荊蠻",即顓頊季連氏的後裔,在語言、文化、風俗上與中原的商周產生了差別。而在堯舜時,荊楚土著的三苗部落被華夏集團鬥敗,竄於三色(今甘肅敦煌),其殘餘勢力繼續受到禹的征剿,實力大損,在荊一帶已喪失了氏族自強的意誌,紛紛歸附於楚,楚因而成為"群蠻"的首領。中原諸侯又有意貶抑,視楚為華夏族以外的蠻夷族。其實,楚人卻是華夏族最古老而嫡係的先民,直到後來立國,還保留著夏代的文化、風俗和詳細曆史。屈原應是華夏漢人。
從考古資料和古文學研究的成果來看,楚方言屬漢藏語係中最古老的一種漢語方言;而苗語或黎語卻屬南亞粵泰語係。屈原詩中可能有一些苗語的借詞,但不占主流,隻能說明他受其一些影響而已。
屈原詩中對漢族的聖君賢相,如堯、舜、禹(禹是三苗的死敵)、湯、伊尹、薑太公等均加以頌揚,而對苗族尊頌的伏羲、女媧、盤古和頂膜禮拜的神犬等,都予以揶揄、斥責。這是屈原是漢族人而非他族人的又一有力佐證。
此說為傳統觀點,影響最大。
苗族說:有人從《尚書》、《史記》中有關史料分析,並結合《楚辭》,對苗族文獻《苗經》、《苗詞》等研究後,認為苗人和楚人有著共同的祖先,如《楚辭》中的東皇太一即伏羲,是共同始祖;顓頊、重黎、三苗是共同遠祖;季連氏是共同近祖。楚人素從蠻俗,君臣往往以蠻人自稱而否認為華夏族,中原諸侯也蔑稱其為"荊蠻"、"南蠻"。這些同時代人的文字記載,應該比後人的推測更加可靠。所以,大致上說,戰國時的楚人即苗人,楚族即苗族。
《楚辭》中有大量的苗語語詞、語音、語法,千百年來,許多學者力圖以漢語的語言習慣去解釋這些"前無古人用、後無來者學"的語言現象,往往注釋得牽強附會、似是而非,令人失望。如果結合苗族習俗,以苗語來解釋,則大體能達到詞順理暢、氣韻協合。這說明屈原詩並非以漢語為主,而是苗漢雜揉,據此可知,屈原並非漢人,而是尚未完全漢化的苗人,是精通並吸收了華夏文化的第一個苗族文學家。
苗黎族說:據《世本》等古籍記載,重黎(或九黎)為顓頊重孫,是楚人的始祖,又說九黎為三苗之祖,因此,楚族和三苗應是同一個先祖。
《楚辭》"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內容中有不少求巫問卜、招魂祭祀的章節詞句,這種文化,就其淵源來看,絕不同於華夏族的曆史文化。苗黎族的習俗好引巫弄神,招魂鬼,由此產生的文學作品是一種獨特的巫官文化。《楚辭》即屬於巫官文化中的精華。屈原所處的時代,周朝是重史而不重巫的,能如此大膽地運用巫官文化來創造新文學體裁的人,也絕不可能出自於華夏族,隻能出身於苗黎族,而又深諳巫官精華的人,才有可能辦到。所以,屈原應當是苗黎族的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