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思無邪"的意蘊(1 / 1)

第九章 “思無邪“的意蘊

"思無邪"是孔子對《詩經》所作的一個最概括的評論。長期以來,人們對孔子所說"思無邪"內容的理解一直論爭紛紜,莫衷一是,影響了對孔子文藝批評思想的深入理解。

有很多研究者認為,不管對"思無邪"句中的"思"作語助詞講,還是作"思想"的意思來解,孔子所說的"思無邪"總是指《詩經》思想內容是"純正無邪"的意思。《論語集解》引包鹹注說:"歸於正。"邢曰丙《論語注疏》卷二說:"詩之為體,論功頌德,止僻防邪,大抵皆歸於正,故此一句可以當之也。"楊伯峻《論語譯注》說:"思想純正。"均其例證。持此見解者,大多基於孔子文藝思想主張美和善、真和善的統一這種認識。他們指出,《論語·八佾》有言:"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公冶長》有言:"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這說明孔子強調文藝作品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強調人的言行要真誠老實。所以,孔子一再強調《詩經》對人的道德品質修養的教化作用,認為"《詩》可以興,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不學詩,無以言",這必然建立在肯定《詩經》思想內容是"純正無邪"的這個基礎之上。由於這種觀點符合孔子文藝思想的基本內容,符合孔子十分注重"詩教"的情況,似乎比較可信。認為"思無邪"也表現了孔子要求音樂合於典雅純正的思想的觀點,與此相近而通,其得失從而同之。

但是,一部《詩經》的內容是多方麵的。其中有的作品歌唱男女愛情或反映戰爭勞役,有的歌頌讚美統治階級或批判揭露統治階級,也有的描寫農耕蠶桑或敘述貧富不均,等等。顯然,其中有些作品所寫的具體思想內容符合孔子所主張的政治標準,有的則不然。想來對《詩經》研究有素的孔子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因此自宋代開始,就有人指出,孔子所說的"思無邪","乃是要使讀詩人思無邪耳。讀三百篇詩,善可為法,惡可為戒,故使人思無邪也。"(《朱子語類》)有鑒於朱熹的這個觀點,近來又有人指出:"'思無邪',不是對《詩經》的評價,而是《詩經》產生的社會效果。......'思無邪'中的'思'即欣賞者通過作品產生的聯想和啟示,而不是作品本身的'思'。"這種說法以《詩經》作品所寫具體思想內容是多方麵的,並不能全部歸於孔子所主張的"正"為出發點,亦強調孔子重視《詩經》的感發、懲創作用,言未蹈空,論不虛妄,因此也不無一點道理。

有不少研究者則指出,"無邪"作為古人語例,其可表示一種善的道德思想。不管這種道德思想的具體內容如何,它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古之人"的思想文化精神,為孔子所欣賞。因此,孔子評論《詩經》所說的"思無邪",一方麵是說《詩經》反映了"古之人"的思想文化精神,另一方麵是說"學詩"要從思想上有一種以《詩經》所表現的"古之人"的人倫思想和道德精神,"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自覺要求。這一觀點在文字訓詁上不乏所據,在思想意義闡說上也符合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同樣能反映孔子為什麼重視"詩教"的原因,恐怕亦不無可取之處。

另外,還有像張少康在《先秦諸子的文藝觀》一書中提出"思無邪"反映了孔子在文藝中提倡中和之美的思想,認為"無邪就是中正,就是中和之美"等觀點,詳其所述,亦均可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