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藍橋會》中的尾生(1 / 1)

第十三章 《藍橋會》中的尾生

有一出著名的戲叫《藍橋會》,講的是古代有個叫韋郎保的書生和一個叫賈玉貞的姑娘比鄰而居。賈後來成了藍家媳。數年後,賈在河邊打水遇韋,兩人舊情重溫,相約晚間到藍橋相會。當晚,韋先來到橋下,賈卻被婆母所羈不得出。不久,河水突漲,韋守信不去,抱柱而死。待賈至,看到韋已死,痛極投河亦死。《藍橋會》之故事,明顯從《莊子·盜蹠篇》衍化而來。曆代文人寫了不少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唐人裴钅刑有傳奇《裴航》,宋人有話本《藍橋記》,元代的李直夫有雜劇《尾生期女淹藍橋》,及至明清,更有許多傳奇。如龍膺之《藍橋會》、雲水道人之《藍橋玉杵記》、楊之炯之《玉杵記》等。延至現代,黃梅戲、評劇、京韻大鼓等也均將該劇作為傳統劇目上演,淮劇《藍橋會》在1953年拍成電影。尾生故事綿延2000餘年而未絕。

然而,尾生其人其事史籍所記不詳。最早記敘尾生故事的恐怕要數莊子。其《盜蹠篇》記盜蹠麵斥孔子,列舉世之所謂賢士,如伯夷、叔齊、鮑焦、介子推、王子比、伍子胥之輩,謂其"無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而輕死,不念本養命......卒為天下笑"。而尾生是其中之一,曰:"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這是尾生故事的最初輪廓。以後的《戰國策·燕策》、《史記·蘇秦列傳》及《淮南子》等引敘的尾生故事,均自《盜蹠篇》演繹而來。不過,《盜蹠篇》自蘇軾以來多疑是後人偽作,不太可信。假如是莊子所作,莊子好借寓言以闡釋其思想,故而他所說的人或人物事跡,不一定是真有其人或確有其事。如秦失、叔山無趾等都是莊子所假托的烏有先生,他隻不過借之來達到對現實問題的批判或譏諷,或借以表明他自己的看法。因而,抱柱之尾生可能也是莊子假托的烏有先生。

孔子的《論語》提及一個微生。這個微生名高,又名畝,他與孔子相互排詆,被孔子斥為"不直"。《公冶長篇》載,有人向微生討點醋,他不說自己沒有,卻到鄰人那裏轉討一點給人。孔子因而曰:"孰謂微生高直?"《憲問篇》又載,微生畝譏嘲孔子為什麼這樣忙忙碌碌,是否為了逞自己的口才?孔子回答道,非為逞口才,而是討厭那種頑固不通的人。《論語》提及的微生高(或畝),不少人以為與《莊子》提及的尾生是同一人。一、同是春秋時人,又同是魯人(見高誘注《淮南子》);二、從音韻學角度言,在未別四聲時,"尾"與"微"可通;三、《莊子》之文亦有作"微生"的。

然而,從《論語》看,微生直呼孔子為"丘",且言辭甚倨,就如是孔子的長輩(至少是孔子的同輩)。康有為就認為:"蓋微生亦當時創教巨子......"(見康注《論語》)。朱熹亦認為這個微生是"有齒德而隱者"(見朱注《論語》)。然而,為情而死大抵是青年一時的狂熱衝動,微生既為孔子前輩,"創教"之學者,年老色衰,竟然與婦人相約,且甘為之死,這微生與抱柱之尾生是同一個人嗎?實令人生疑。

《太平禦覽》卷三六三引《管子》語:"子產日角,晏平仲月角,尾生犀角"。看來那時的相法中已有尾生一格。前兩人史有其人,不知此尾生是抱柱之尾生,還是乞醋之微生。不過今本《管子》無這段文字,不知《禦覽》何由得之?

因史料所記尾生其人其事不詳,且又多扌幹格,因而令後人有疑抱柱之尾生可能並無其人,將乞醋之微生與抱柱之尾生合為一人,似也不盡合乎情理,倒是《論語》提及之微生可能是實有其人。

那麼,為什麼不少人將《論語》之微生高(畝、晦)與抱柱之尾生視作同一人?為什麼尾生抱柱守信之故事綿延至今?一些學者認為,時人視而不見尾生行誼為"信"之最高表現,其又是有"齒德"之"創教巨子",故而合為一人,將其與曾參之孝,鮑焦之廉,伍子胥之忠等並為卓特之典範。尾生故事後來大多依中國的傳統習慣,加入了成仙的情節,結局也有變作圓滿的。在當時婚姻不能自主,封建統治殘酷的社會裏,人們自我陶醉,幻想脫離塵世,成仙得道;也渴望獲得戀愛自由,過幸福的生活。這兩種心情的結合,就成了尾生、梁祝之類傳說產生、流傳的根源。此中,尤其寄寓了欲突破婚姻不自由羅網的中國古代婦女的心願,如此代代相傳。

曆史上究竟有無抱柱之尾生?其與乞醋之微生高是否同一人?這至今還是待揭的懸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