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孔子和麒麟
麒麟,簡稱麟,也有雌雄之分,雄的叫麒,雌的叫麟。《戰國策·趙策》把麒麟寫作騏,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是作為一種吉祥的象征。麒麟和鳳凰、龍、龜是我國古代的四種瑞獸。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841年)春,魯公帶領家臣們到大野地方去打獵,大夫叔孫氏的車手钅且商獲得了一隻怪獸,大家都以為不吉祥。孔子看了說:"這是麒麟!"並歎息道:"吾道窮矣!"
獲麟的地點大野,相傳為今山東嘉祥縣獲麟堆。《嘉祥縣誌》記載:獲麟堆在縣西25裏。這個地方也可以說是在巨野縣東。也可以說是在魯國都城曲阜的西邊,因而《春秋》記作西狩。
《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記載:孔子見到麒麟以後,"反袂拭麵,涕沾袍。"顯得很痛苦的樣子。據說孔子作《春秋》,因獲麟而絕筆,因而《春秋》也稱《麟經》。《公羊傳》徐彥疏還說:孔子見麟後,作了一首詩歌:"唐、虞之世麟鳳遊,今非其世來何由?麟兮麟兮我心憂!"後來儒家一些人解釋說,麒麟是聖天的祥瑞。孔子時沒有聖王而麒麟居然出現,這麒麟是為孔子而出現的。孔子雖然不是在位的聖王,但卻是具備聖王聖德的素王。不過,麟出而死,這正說明孔子無法推行其政治主張。因而,他感慨地說:"吾道窮矣!""麟兮麟兮我心憂!"
孔子晚年所見到的麒麟,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呢?自古以來就說法不一。
《周書·王會篇》孔晁注:麟,似鹿,牛尾,一角,馬蹄。《爾雅·釋獸》還說:麇身。《京房易傳》還說:有五采,腹下黃,高一丈二。《史記索隱》說麒麟狼蹄。郭璞說,麒似麟而無角。《說文》說:"麟,大牝鹿也。"
孔子講仁的言論很多,仁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和道德品質。儒家認為麒麟是能體現仁的思想的瑞獸。《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說:"西狩獲麟。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又說:"麟者,仁獸也。"何休解釋說:一角而戴肉,有角而不用以害人,所以為仁也。《詩經·周南·麟之趾·陸機疏》說:馬足,黃色,圓蹄,音如黃鍾大呂,行走有規矩,不履生蟲,不踐生草,不群居,不侶行,不入陷井,不罹羅網,有聖王的時候才出現。這種解釋著重說明麒麟的體性,為什麼稱麒麟為仁獸。實際是借麒麟宣揚儒家的思想。
《史記·孝武本紀》說: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到雍縣(今陝西鳳翔)祭祀五帝,並乘便打獵,獲得一隻怪獸,似鹿,全身長有白毛,頭上有一隻角。大家不認識是什麼,有人說是麒麟,有人說不是。並作了一篇《白麟之歌》來記載這件事。群臣們奏請定這為一年為元狩元年。《漢書·郊祀誌》也記載了這件事。顏師古注:"鹿屬也,形似獐"。這又說似獐的一角獸是麒麟。
東漢唯物主義學者王充《論衡·講瑞篇》說:"麒麟,獸之聖者也。"還說魯國所獲麟戴角,以後所見之麟就未必是戴角的。夏、商、周三王之時,麟毛色角趾、身體矮大小不一定相類似。魯國時的麟似獐,漢宣帝時的麟如鹿;魯國和漢武帝時的麟一角,漢宣帝時的麟兩角。這就是說,麒麟有時是五采的,有時是黃色的,有時是白色的;有時是一角,有時是兩角;有時似獐,有時似麇。說明麒麟的體態、形狀、顏色等都是不定的。
現在出版的各種書籍對麒麟的解釋也不一樣。《辭源》說:"今非洲內地,有獸狀似鹿,頭與前蹄皆至長,頭高於地一丈五尺以上,好食木之嫩芽......日本人亦譯之為麒麟。"《公羊傳》說:麒麟"非中國之獸也"。把非洲長頸鹿當成麒麟也是有根據的。《中華大字典》所繪的麒麟圖,則像一隻昂首站立的長頸鹿,全身有花紋,雙耳,四蹄。
《辭海》說:"麒麟狀如鹿,獨角,全身生鱗甲,尾象牛。"舊時民間有麒麟送子年畫,把麒麟畫成龍頭、獅身、牛蹄、羊尾,全身有金鱗甲,背上馱一男孩,是取其生子富貴的意思。後來也把麒麟喻為傑出的人才。袁珂編著《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所繪的麒麟圖,大體上與民間年畫相同,但卻無鱗甲。
已故的朱芳圃教授認為《山海經》上所說的開明獸,也即是麒麟。《山海經·海內西經》說:昆侖山上有守門的開明獸,身大類虎而有九首,皆人麵,東向站立。開明原為啟明,漢代以後避漢景帝諱,將啟明改為開明。啟明二字,啟是名,明是附加的形容詞。啟明與麒麟讀音相近,因而古人把啟明寫為麒麟。(見《中國古代神話與史實》)《山海經》上有開明獸的圖象。
近幾年,以麒麟為商標的商品和以麒麟為內容的畫、雕塑等也漸漸多了起來,其形狀大體與舊時民間麒麟年畫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