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談談鳳凰的原型(1 / 1)

第十六章 談談鳳凰的原型

龍飛鳳舞,是典型的代表中華文化的象征。盡管龍和鳳在客觀世界裏根本不存在,它們是先民們幻想的產物,但龍和鳳卻又確實有著現實的依據。它們是現實中某些形態的升華。那麼,鳳凰的原型是什麼呢?

有的說是鴕鳥,有的說是極樂鳥,有的說是某種早已滅絕的巨鳥。但是,鴕鳥之類,我國沒有,也就很難令人相信它是鳳凰的原型。某種早已滅絕的巨鳥,也語焉不詳,不足為據。另有一種意見為比較多的人接受,認為鳳凰的原型是孔雀,其主要依據是鳳凰和孔雀在形態上比較相似。

但是,最近有人提出鳳凰的原型不是孔雀。理由有二。一、綜觀有關孔雀的資料,沒有一條是來自先秦的,最早記載孔雀的是秦漢典籍,這表明,在先秦時代,黃河流域與長江中下遊,沒有孔雀。否則,活動於那一帶的先秦文人,絕不會不記下珍奇的孔雀一鱗半爪的。隻有當秦漢勢力擴展到盛產孔雀的雲南等地,孔雀才開始輸入長江中下遊、黃河流域,為這些地區的人們所見所聞。於是,在民間文藝裏,在文人著作裏,才有孔雀的出現。這樣,黃河流域的上古人民所創作的鳳凰,當然就不會以他們從未見過、聽過的孔雀為原形。二、從形狀看,兩者也有差別,孔雀最顯著的特點,是長大、華美的尾羽;可鳳凰的尾羽,從原始陶器到今天的工藝品上所表現的形態,絕大多數是修長、雅麗的,並不同於孔雀。盡管孔雀與鳳凰在某些方麵相類似,古人以極少說鳳凰象孔雀。

鳳凰的原型究竟又是什麼呢?於是有人提出,鳳凰的原型主要是雉類(即俗稱的山雞、野雞、錦雞),"鳳凰以雉類為主體,融合了鷹等許多種鳥的典型形象,是以雉類為代表的藝術結晶。"論者提出,鳳凰與雉類在形貌上十分相近,鳳凰的羽毛五彩斑斕:"鳳多象也,五色備舉。"(《說文》)雉類也如此:"豐采毛之美麗兮有五色之名。"(《文選·射雉賦》)雉類首如雞,頸如蛇,鳳凰也同樣:"鳳,雞頭,......蛇頸。"(《廣雅》)尤其是鳳凰與雉類的尾羽,均修長而雅麗。戰國時楚國的一幅帛畫描繪有一隻鳳凰,其整個體態宛如雉類。卜辭中的一些象形"鳳"字,也與雉類相近。唯其如此,所以《山海經》:"說有鳥焉,其狀如羽軍,而五采文,名曰鸞鳥。"(《西山經》)按鸞鳥,一說是鳳凰的別名:"有五采鳥之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山海經·大荒石經》)一說是鳳凰的左右:"鸞鳥者,......鳳凰之佐。"(《後漢書·孝章帝紀》章懷太子注引《瑞應圖》)說法雖不一,但反正在是鳳凰之屬。

持這種意見的還認為,上古神話的藝術形象,不僅其開頭如其原型,而且原型的性質往往決定著其藝術形象的性質。鳳凰與雉類的關係正體現了這種情形。雉類善良,無損於人,對人還有許多好處。雉肉是一種佳肴,被視為君王的貴重食品之一,或當作待客的山珍。雉羽是華麗的裝飾品,整隻雉更是贈人的厚重禮物。人們尊雉為吉祥之鳥。雉類的這種稟性,為上古人民所看重、所采擷,融化到鳳凰的形象裏,鳳凰遂以祥鳥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麵前:"鳳凰......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南山經》)鳳凰還有一個很多學者所忽略的特點,那便是異常強大有力。古人描述鳳凰的形態是"其翼若幹"(《荀子·解蔽》引逸詩),"戴盾"(《山海經·海內西經》),"戴蛇、踐蛇,膺有赤蛇"(同上),顯得極其英武。因而,在上古人民的幻想中,鳳凰又是一位強勁有力的保護神,是威猛而大有利於人的火的化身:"鳳凰,火精,生丹穴。"(《引演圖》)人們常祈求鳳凰運用神力,打擊害人的凶神惡煞。鳳凰的這一特性,和雉類密切相關。雄雉勇於搏鬥,頑強果敢,所以武官俠士多喜歡用雉尾飾冠。而且古人還以為雉也是火精:"火離為雉"(《太平禦覽·禽獸部》)。雉類還以良好的兩性關係引起人們的讚賞。雄雉向雌雉求"愛"的情景相當熱烈,如《詩·小雅·小弁》所描述的"雉之朝句隹,尚求其雌"。雉類常常偶居,形影不離。因此,古人的愛情詩,常有以雉比興的。與此相關,古代婦人贏就愛好用雉類作裝飾,有用雉羽飾車輿的;有的衣服上畫雉的;有冠上雕鏤著雉形的;其中寓含著對幸福婚姻的憧憬。這種情況,折射到鳳凰那裏,它便又富有忠於美好愛情的性格了。於是"鳳侶鸞儔"一詞意味著最好的姻緣,"鳳求凰"一語代表著熱烈的求愛。婦女們極其喜愛鳳冠、風簪、鳳釵、風衣、風鞋、風鏡之類,都是滿含著對美好愛情的熱望。

論者在提出鳳凰的原型主要是雉類的同時,還指出鳳凰從其它鳥的身上也汲取了一些營養,如鷹類、鴻類;而鸛、鴛、燕等,也可能都向鳳凰貢獻過若幹素材。

鳳凰的原型主要來自於雉類嗎?看來也還不能成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