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詩經·七月》篇作者探蹤
《詩經》中的《七月》,是一首農事詩。全詩長達400多字。它敘述了一年四季各個月中的農活、產品、物候、風俗,描寫了農夫的處境、遭遇,揭示了主人與農夫之間的關係,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社會歲月。因此,它不論在文學和史學上,都有極高的價值。這樣一篇重要的作品,它反映的是哪一個時代?產生於什麼地區?它的作者是何等樣人?曆來爭論不休。《七月》詩在《詩經》中編入"豳(bin)風"部分。豳是周人的先祖公劉建國的地方,《詩經·公劉篇》曾說劉"於豳斯館",其他在今陝西省的彬縣一帶。因為《七月》屬於"豳風",故一般人就認為,此詩所反映的是周代先公先王居豳時期的情況。東漢衛宏根據傳說寫定的《詩序》,談論此詩的寫作背景說:這是"周公遭變"之後所寫的"陳王業"詩,目的在記敘周人的先祖創立"王業之艱難"。清人陳奐在《詩毛氏傳疏》中進一步闡發道:周公遭遇管叔、蔡叔的叛亂,"東征三年,後歸朝廷,致太平",又為成王營建東都洛邑。這時。"仿佛公劉治豳",周公因陳其事以勉勵成王。近人範文瀾也認為,這是一首西周初年人"追述周先公居豳時的農事詩"。同意此說的還有不少學者。
但另一些學者認為,《詩經》中包括"豳風"在內的15國風,一般說來都是東遷以後春秋時代的詩,《七月》也不能例外。"風"實際上是音樂的調子,是富於地方色彩的。"豳風"就是豳地方的調子。平王東遷以後,豳地雖為戎狄或秦國所占據,但東遷的人懷念故土,仍可用豳地的調子唱詩。再看《七月》詩所寫的天象是"七月流火"。流火是大火星向西行。根據一些天文學家的推測,"七月流火"的現象當出現在春秋朝代,如果上推數百年至西周初年,就應該是"六月流火"。還有一點,此詩中呼叫"萬壽無疆",而西周詩中隻有"以介眉壽",銅器銘文作"萬年眉壽"。《七月》詩中出現這樣通俗上口的用語,也是時代較晚的明證。
再說,此詩是什麼地區的人寫的呢?主張《七月》是西周詩的學者,當然認為此詩產生於西周都城附近及周人早年居住的地方,即今陝西省的中部偏西地區。但是對照詩中的內容,有許多情況不合。一是詩中寫了很多蠶桑之事,如"愛求柔桑","蠶月條桑","猗彼女桑"(摘取嫩桑)。這樣繁榮的蠶桑經營,在豳地是不可能有的。豳地古屬雍州。成書於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篇》,說到雍州之地根本沒有蠶桑,直到現在那裏仍無蠶桑的記載。而在屬於兗州的魯國,那裏蠶桑業是很盛大的。《禹貢篇》講到兗州就說:"桑土既蠶","厥貢漆、絲"。二是《七月》詩中寫的農作物有黍、稷、稻、麥等,其中特別提到"十月獲稻"。雍州是高原地帶,在古代不可能有稻;而在兗州"其穀宜四種"(《周禮·職方氏》),鄭玄注:"四種,黍、稷、稻、麥。"可見詩中的農作物也隻能是兗州的產品。三是《七月》詩中寫到住房的情況說:"晝爾於茅(白天取茅草),宵爾索(晚上搓繩索),亟其乘屋(急切地登屋修繕)。"顯然他們住提茅草房。而豳地處於黃土高原,那裏的人民習慣於挖窯洞的穴居生活。《詩經·綿篇》就說周人的先祖"陶複陶穴"。住茅草房也應在水草豐富的東部地區。由上分析,《七月》詩中記述的生活,和豳地多不合而和魯地甚相似。它很可能是作為周公後代的魯國人,在春秋時期沿用豳地的調子所唱的詩。
至於此詩的作者是何等樣人,則更加眾說紛紜。曆來傳說它是周公所作,這是很可疑的。已有不少學者指出,周公忙於政務,為鞏固周政權而操勞,恐怕未必有此閑情來這麼細致地描寫農村生活。有一種意見認為,詩中記述了一年到頭繁重的農業勞動,作者要在各個季節裏不斷地"為公子裳"、"為公子裘",而自己卻"無衣無褐"。女人的心中更是"傷悲",害怕要與"公子同歸",受到公子的糟踏。因而這首詩是農奴或即奴隸們的集體創作。另一種意見認為,詩中有"采荼薪樗(chu初),食我農夫"一句,意思是采些苦菜砍些臭椿樹,做成飯給我的農夫吃;詩末寫道:"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觥(飲酒器)。"這是貴族們冬宴的場麵。因而此詩是奴隸主或農奴主貴族的作品。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七月》詩的作者屬於統治階級中最廣大的、最低的階層--士。他們上有公子的統率,下麵又有服役的農夫,他們自己和他們家屬也沒有脫離生產。他們的生活雖沒有上層統治者那樣奢華富裕,但能自由地"食鬱(梨)及(李)","亨(烹)共葵及菽",還可以飲酒祝壽。詩中描寫的就是這樣的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