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孟子與儒家經典著作《孟子》
《孟子》七篇是儒家經典之一,在今天仍作為一部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而為人們所熟知。但如同許多先秦古籍一樣,《孟子》一書確切的作者是誰,至今仍是個有爭論的問題。由於《孟子》同《論語》一樣是用問答式的文體寫成的,因此該書是成於孟軻本人之手還是成於其弟子門人之手?如出於弟子門人之手,又是那些人完成的,都成了爭論的對象,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看法,曆史上早就出現了。
第一種看法認為《孟子》是孟軻自己著的。最早指出此說的是漢代的趙岐。趙岐的《孟子章句》是《孟子》最早的注本,其卷首《孟子題辭》中說:"此說,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清人焦循的《孟子正義》引用元人何異孫《十一經問對》對趙岐的話加以闡明:"《論語》是諸弟子記諸善言而編成集,故曰《論語》,而不號《孔子》。《孟子》是孟軻所自作之書,如《荀子》,故謂之《孟子》。"趙岐還設想了孟軻著書的動機,認為孟子自知處在當時的世道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隻好"垂憲言以詔後人","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第遞子公孫醜、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後人又有從其他角度來論證此說的。宋代朱熹強調《孟子》較之《論語》所表現出的文章風格上的一致性。他說:"《論語》多門弟子所集,故言語時有長長短短不類處。《孟子》疑自著之書,故首尾文字一體,無此子瑕庇。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又說:"觀七篇筆勢如熔鑄而成,非綴緝可就。"清人閻若璩注意到了另一方麵,他在《孟子生卒年月考》一文中說:"《論語》成於門人之手,故記聖人容貌甚悉;七篇成於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
第二種看法認為《孟子》是孟軻死後他的門弟萬章、公孫醜共同記述的。這一說最早是唐代韓愈和張籍提出的,以後又有唐人朱慎思、宋人蘇轍等附和。不過他們沒有進一步加以論證。最早對此說加以闡明的是宋人晃公武。他在《郡齋讀書誌》中說:"書載孟子所諸侯皆稱諡,如齊宣王、梁惠王、騰文公、魯平公是也。未死然後有諡。軻著書時,所見諸侯不應皆死。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見梁惠王。王目之曰老叟,必已老矣,決不見平公之卒也。"清人崔述在《孟子事實錄》中認為《孟子》中常舉可疑的史事,"果孟子自著,不應疏略如是。"又注意到書中對孟子門人多以子孫之,而獨萬章和公孫醜兩人例外。他說:"七篇中於孟子門人多以子稱之,如樂正子、公都子、屋廬子、徐子、陳子皆然,不稱子者無幾。果孟子自著,恐未必自稱其門人皆曰子。細玩此書,蓋孟子門人萬章、公孫醜等所追,故二子問答之言在七篇中為最多,而二子在書中亦皆不以子稱也。"
第三種看法認為《孟子》是萬章、公孫醜共同記錄,又經樂正子、公都子,屋廬子和孟仲子等人編次。清人周廣棠在《孟子出處時地考》中提出此說。其論證的關鍵處在於對樂正子等人稱子而萬、醜等例外這一現象的不同解釋。他說:"諸子皆孟門高弟,七篇中無斥其名,與滕更呼名之例不同,當是其徒所追改。"
第四種看法認為《孟子》的寫作有萬章等人的輔助,但主要作者還是孟軻,而且在孟軻生前已基本完成。司馬遷的觀點大抵如此,《史記·孟荀列傳》中說:"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魏源在《孟子年表考》中也說:"又公都子、屋廬子、樂正子、徐子皆不名書,而萬章、公孫醜獨名,《史記》謂退而與萬章之徒作七篇者,其為二人親承口授而筆之書甚明。"
以上幾說都有一定道理,有些論證相當有力。現在有的學者提出較為折中的看法,認為《孟子》乃孟軻與其弟子萬章、公孫醜之徒難疑答問之論辭,由萬、醜記述,經孟軻本人潤飾冊定,孟軻沒後又由其門弟子敘定。此說成立,則可使他說據以提出疑難的疑點都說得通。
當然,上述諸說都是根據不充分的史料以及對於《孟子》一書本身的內容、體例的分析,提出自己認為最可能的情況,尚不能當作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