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荀子·仲尼篇》著者析辨
荀子,名況,號卿,趙國人,是與孟子齊名的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人定勝天"的思想就是他提出的。他晚年居於楚國著書立說,有《荀子》一書傳世。該書現存32篇,傳統觀點認為,其中大部分是荀子自著,少數幾篇(一般指《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等後六篇)是門弟子雜錄,其中第七篇《仲尼》篇究竟出自誰之手筆,卻頗有爭議。
最早為《荀子》作注的唐朝楊京認為。《仲尼》篇係荀子所著,梁啟超也持此說。
郭沫若對上說提出異議,他在《十批判書·荀子的批判》中認為,《仲尼》篇大講"術","讀起來實在有些太卑鄙、太鄉願了。"尤其是其中"持寵、處位、終身不厭之術"一句,與被公認為荀子自著的《臣道》篇中反對"偷合取容、以持祿養交"的觀點針鋒相對,實在不象荀子說的話:《荀子》全書反複強調"禮"字,向來被認為是荀子所作的二十六篇中,隻有《仲尼》篇不見一個"禮"字。據此,郭老判斷《仲尼》篇不是荀子之作,而是與後六篇一樣,也是荀子"弟子雜錄"。然而,郭老之說並未為學者們廣泛接受,許多有關荀子的論著中還是將《仲尼》篇視為荀子所撰,加以引用。
近來,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中,又重新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引證了郭老的主要觀點,表示同意,認為《仲尼》篇的思想內容走了樣,與荀子根本不相類,所以,"《仲尼》篇決非荀子的著作"。再次引起了爭議。
商聚德在《〈荀子·仲尼〉篇作者問題辨析》一文中,同郭、張之說進行了商榷。他分析了《仲尼》篇的結構和思想內容,認為《仲尼》篇和《荀子》其它篇中常見的結構一樣,分為意思不相屬的兩部分。前半部分以春秋首霸齊桓公以霸取天下和文、武、周公以服人心得天下的史例,論證"霸道"遠遠不如"王道",極力推崇王道。這正是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主題之一,在《王製》、《王霸》、《強國》、《正論》諸篇中均有反映。所以《仲尼》篇的前半部分無疑是荀子的思想。後半部分闡述了為臣者的"事君之道",列舉了在受到君主尊貴、信愛、專任、安近、疏遠、損黜等不同境遇時人臣所應抱的態度,提出了臣子在貴賤、貧富、禍福等不同情況下的處世原則,強調臣下對君主應當忠順、堅貞、盡職、正直、清廉等等,這和《臣道》、《不苟》、《君道》、《強國》、《儒效》諸篇的基本精神也是一致的。至於"持寵、處位、終身不厭之術"一句,雖帶有過分為自身謀劃的意味,但是,它無非反映了荀子要為臣者有些明哲保身的思想準備而已,並非要臣子去苟合取容、諂媚取寵,做口是心非的兩麵派,其立足點也是為君主著想。這一思想,和《臣道》等篇也並無衝突。所以,後半部分和荀子的思想也是吻合的。譚嗣同在《仁學》中評論荀子學說時說:"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唯大盜利用鄉願,唯鄉願工媚大盜。"一針見血地點明了荀學的特點是尊君,作用是為封建統治服務。《仲尼》篇全文從形式上看,無一"禮"字,然而從其思想內容上看,與荀子的"禮"是相符合的,是鼓吹尊君、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反映的完全是荀子思想。因此,《荀子·仲尼》篇應視作出自荀子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