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論語·堯曰章》來源之爭議
把《論語》通讀一篇,很容易感到《堯曰章》在全書中有些突兀,不類似於其他篇章,其他各章基本上都是問對之辭,而這一章卻概述了唐、虞、夏、商、周五代二帝三王的治道,儼然是一篇曆史總結性的文章,其體裁和文風不能不令人疑心。
《論語》本是記錄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的書,但其中也夾雜了一些跟孔子及其學生不相幹的事情。怎麼看待《堯曰章》呢?唐朝柳宗元認為,這章是"孔子常常諷道之辭","是聖人之大誌"。我們把它叫做"《堯曰章》含有孔子深意說"。此說是柳宗元的新創,以前還沒有人說過。他和唐初的孔穎達、顏師古一樣,認為篇中從"曰予小子履"起直到章末都是敘述商湯的事,所以不提周文、武。他所說的"聖人之大誌",實際上就是說孔子歎息聖道和王功的分離,自己不能像堯、舜、禹、湯這樣得位行道。在正統的儒家看來,治統和道統的分而為二,才從這裏開始,這自然是極重要的微言秘旨。到了宋朝,程灝就說:"自'堯曰谘爾舜'至;'公則說',二帝三王之道,後世無以加焉。孔子所常言,故弟子序而記之。夫子之得幫家者亦猶是也。"(《論語精義》引)
其後又有張禾式、楊時等持此說。這個說法經他們承認以後,後來幾乎無人不承認。鄭汝諧在《論語意原》裏說:"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傳諸夫子,故曆敘數聖人之言,以見其一出於正大也。"
此說依靠了理學家的力量,從宋以後大為興盛。但就是在宋朝,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蘇東坡認為,《堯曰章》是斷簡殘篇:"此章雜取《大禹謨》、《湯誥》、《太誓》、《武成》之文,而顛倒失次,不可複考。由此推之,《論語》蓋孔子之遺書,簡編絕亂,有不可知者。"
《堯曰章》為斷簡殘編的說法,確是有獨到見解。後來如王若虛、陳天祥等都很讚同此說。王若虛在《滹南集·論語辨惑》中說:"解《論語》者有三過焉:過於深也,過於高也,過於厚也。......終篇《堯曰章》唐堯、虞、舜、禹、湯之事,寥寥殘缺,殆有闕文,不當強解;而或謂'聖字所傳,所以著明二十篇之大旨':若是之類皆過於深者也。"
陳天祥也說:"通看一章(指《堯曰章》經文),自'堯曰'至'公則說',語皆零雜而無倫序,又無主名,不知果誰所言。古今解者不為少矣,終不見有皎然明白可通之說,亦不見有公心肯言不可通解者。惟東坡謂'此章雜取《禹謨》、《湯誥》、《泰誓》、《武成》之文,顛倒失次,不可複考'。王滹南謂'此說為近人情'予與滹南意同"(《四書辨正》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