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莊周與他的著作《莊子》
莊周,字子休,是先秦時期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周對傳統和現實進行了激烈的批判,追求個人自由的精神境界,對一些哲學問題發表了獨特的見解,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有特色的哲人。莊周的思想材料保存在《莊子》一書中,《漢書·藝文誌》著錄《莊子》五十二篇。傳世的《莊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關於《莊子》書中內、外、雜篇的異同、各篇的真偽,前人論述甚多,舉要如下:
蘇軾開始懷疑《盜蹠》、《漁父》、《說劍》、《讓王》四篇為偽作。(《莊子祠堂記》)黃震說:"莊子生於戰國,六經之名始於漢,而《莊子》之書稱'六經',意《莊子》之書亦未必盡出於莊子。"(《黃氏日抄》明代焦說:"《內篇》斷非莊生不能作,《外篇》、《雜篇》則後人竄入者多。"(《焦氏筆乘》)王夫之說:"《外篇》非莊子之書,蓋為莊子之學者,欲引而申之,而見之弗逮,求肖不能也。以《內篇》參觀之,則灼然辨矣。......《內篇》雖與老子相近,而別為一宗,......《外篇》則但為老子作訓詁,而不能操化理於玄微。"《雜篇》言雖不純,而微至之語,較能發明《內篇》未發之旨。(《莊子解》)王夫之指出了內、外、雜篇思想內容的異同,以《內篇》意義連屬,指歸簡約,無所沾滯為理由,證明《內篇》為莊子所著。
總的來看,傳統的說法認為《內篇》為莊子自著,或代表了莊子的思想。
60年代初,圍繞莊周與《莊子》一書的關係問題展開了討論。任繼愈認為《內篇》不代表莊周思想,而是漢初後期莊學的作品。因此,分析莊子的哲學,應以《盜蹠》、《馬蹄》、《月去篋》、《庚桑楚》、《漁父》等篇為主,任繼愈的根據主要是司馬遷見到的《莊子》。司馬遷說莊周"作《漁父》、《盜蹠》、《月去篋》以詆訾孔子之徒"。(《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任繼愈認為司馬遷肯定了這些篇是莊周所著,這些篇都不在《內篇》,那麼,和這些篇在思想上有極大差異的《內篇》就不應記在莊子的名下。戰國時期唯物主義哲學家荀子評論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任繼愈認為荀子肯定了莊周的自然觀,荀子所指出的莊周具有自然觀的篇章是《天道》、《天地》、《天運》等篇,這些篇也不在《內篇》。另外,任繼愈還分析了《莊子》一書的文體、《內篇》的思想特征等,認為《內篇》是漢初的作品。
張德鈞反對任繼愈的觀點,認為《內篇》不是漢人的著作,確實代表了莊子的思想。他對任繼愈的論據逐條進行反駁。例如,上麵提到的《史記》中有關莊子的材料,張德鈞認為,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餘萬言",是認為全部《莊子》都是莊周的作品,所謂作《漁父》等,不過是舉例而已,不能由此推出司馬遷隻肯定這幾篇是莊周的著作。
馮友蘭認為研究莊子哲學應該打破內、外、雜篇的成見,以《逍遙遊》、《齊物論》為主,其他篇中有跟這兩篇精神相合的也可以引用。
近來,張恒壽更細致地研究了這個問題。他認為《逍遙遊》、《齊物論》、《大宗師》、《達生》四篇中的大部分章節是莊子的典型作品。
在討論中,大多數學者把《莊子·天下》篇所述莊子思想、文風作為確定莊子著作的根據。(任繼愈反對這一觀點,但沒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證據)。《天下》篇雖不是莊周自著,但還是道家者流的著作,它評述莊周的思想特點是"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周文風的特點是"謬悠"、"恣縱"、"瑰緯"、"亻叔詭",這些特點,正是《莊子·內篇》所表現的特點。所以,以《內篇》為莊周自著的觀點,還是有一定根據的。當然肯定《內篇》是莊子的著作,並不是說《內篇》沒有羼雜的部分,也不能說《外篇》、《雜篇》沒有莊子著作的片斷,先秦哲學家的著作多經過後人的整理,弟子在整理老師著作時附加幾段,是常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