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史記·屈原列傳》真偽辨(1 / 2)

第二十三章 《史記·屈原列傳》真偽辨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他那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激勵著中國幾千年來無數的仁人誌士。他的創作,開創了一代文風,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的典範。對於屈原的生平事跡,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以下簡稱《屈原列傳》)中,作者以濃烈的抒情性記敘了他"博聞強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的才幹及"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和"行吟澤畔"的遭遇與憂愁之情。2000多年來,《屈原列傳》作為《史記》的著名篇章,曆來倍受人們推崇,真正體現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與文學特色。然而,本世紀初以來,有一些學者對《史記·屈原列傳》的真偽提出了質疑,指出《史記·屈原列傳》不是司馬遷所作,而是後人竄入的偽作,有人甚至還認為中國曆史上根本沒有屈原其人,屈原隻是個傳說人物。事實果真如此嗎?

從所周知,《史記》成書後,由於多種原因,部分文字曾被後人補竄過。對此,古今很多學者均進行了考辨,如宋代葉大慶的《考古質疑》、清代趙翼的《二十二史劄記》、崔適的《史記探原》、梁玉繩的《史記誌疑》等均有論述。但《史記·屈原列傳》是否也被人補竄過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要從民國初年來的屈原與《楚辭》研究說起,當時曾有人認為《楚辭》不是屈原的作品,其作者或是秦始皇博士、或是淮南王劉安、或是尚不知道的"多數人"。總之,一些人把屈原當作了一個傳說人物,如廖季平、衛聚賢等人。著名學者胡適也持這種觀點。他在《讀楚辭》中說:"屈原是誰?這個問題是沒有人發問過的。我現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麼人?並且要問這個人究竟有沒有。為什麼我要疑心呢?因為第一,《史記》本來不很可靠。......第二,傳說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會生在秦漢以前。"何以見得呢?他認為:"屈原明明是一個理想的忠臣,但這種忠臣在漢以前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戰國時代不會有這種奇怪的君臣觀念"。還有"傳說的屈原是根據一種'儒教化'的《楚辭》解釋的。......這種'儒教化'古書解釋是漢人的拿手戲,......屈原是一種複合物,是一種'箭垛式'的人物。"胡適指出,屈原是南方民間流傳的楚懷王的故事或神話中的一部分,"後來這一部分的故事流傳久了,竟仿佛真有其事,故劉向《說苑》也載此事。而補《史記》的人也七拚八湊的把這個故事塞進《史記》去。"他認為《屈原列傳》是漢宣帝時的人補入《史記》的(《胡適文存》第二集)。在屈原傳說論中,較流行的是屈原等於劉安說。屈原傳說論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日本廣島大學玲木修次教授在1968年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導論中說:"我認為,《楚辭》是從宋玉之後才開始有個人之作的。屈原名下流傳的那些作品,則是圍繞著屈原傳說,經過了一個時期,由不確定的多數人集約而成的文藝。"可見,辨明《史記·屈原列傳》是否為偽作問題,對正確認識屈原其人其事與《楚辭》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堅持《史記·屈原列傳》是偽作的代表人物是何天行。他在30年代出版的《楚辭新考》一書中,發展了胡適等人的說法。他從六個方麵論證了《史記·屈原列傳》非司馬遷所撰,如既然屈原是楚國的有名人物,《史記·楚世家》為何不提到屈原;《屈原列傳》中的很多文字是抄自《戰國策》的,而《戰國策》並沒有提到過屈原;屈原傳說是在漢太初年以後,與劉向《新序》、《說苑》和劉歆《七略》等同時出現的,西漢之前並無屈原之說等。那麼《屈原列傳》是誰補竄的呢?《楚辭新考》寫道:"即使不是劉向偽作,說不定就是劉歆的作品。"解放以後,也有人從文獻學的角度辨析了《史記·屈原列傳》的真偽,指出今本《屈原列傳》中自"《離騷》者,猶離憂也"以下到"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一段,是後人割裂淮南王劉安的《離騷傳》的前半部分竄入的,從"雖放流"以下到"豈足福哉"一段也是後人割裂了《離騷傳》的後半部分竄入的,並認為隻要去掉這兩部分,就恢複了司馬遷《屈原列傳》的本來麵目。其理由是劉安所著的《離騷傳》,司馬遷不可能看到,所以,他也無從采入《屈原列傳》中,再則,今本《屈原列傳》在書例上,即名和字互見與《史記》的無雜舉之例不統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