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些看法,從30年代以來,一些文學史家和曆史學家們就與之展開了論辯。郭沫若、遊國恩、陸侃如等前輩學者在其早年的著作中均提出了反駁意見,堅持屈原實有其人,並非傳說。近年來,司馬遷的《史記》作為一門"史記學"受到了深入廣泛的研究,一些學者針對《史記·屈原列傳》為偽作的觀點,進行了全麵反詰,從各個方麵論證了《屈原列傳》為司馬遷的手筆。如有人從屈原的生活、思想、創作三方麵探討了《楚辭》的主要美學特征,並從這些特征對屈原就是劉安之說提出了質疑;有人從考證屈原的生年日期和世係及政治經曆入手,證實了屈原確有其人;有人考察了中國史學傳統和分析比較了《史記·屈原列傳》與劉向《新序》的文章風格後斷言,《屈原列傳》不是後人的抄襲補竄之作。也有人從曆史文獻學的角度考辨了《屈原列傳》是出自司馬遷之手,並指出司馬遷見過劉安的《離騷傳》,且運用了其中的內容(見吳汝煜《史記論稿》)。
事實上,持《史記·屈原列傳》為偽作論者的某些觀點是站不住腳的。盡管《史記》問世後,部分文字曾經後人續作補竄,據張大可《史記研究》一書考證,今本《史記》全書共被人續作補竄了45217字,其中《屈原列傳》增竄了8字。但瑕不掩瑜,《史記》仍不愧為我國的信史名著。倘若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地用以偏概全的態度來否定《史記》的真實性,進而斷定《屈原列傳》為偽作,實際上是一種不科學的虛無主義作法。至於《史記·屈原列傳》的部分文字抄自《戰國策》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司馬遷著《史記》時曾引用過不少當時所能利用的各種資料,當然也會包括《戰國策》,盡管《戰國策》是經劉向整理成書的,但在他之前,"錯亂相糅莒"的《戰國策》文字材料就已經存在了。在《史記·楚世家》中曾明確記載了"屈原使從齊來,諫王曰:'何不誅張儀?'楚王悔,使人追儀,弗及"一事,但有人卻硬說《楚世家》未提屈原,以此反證《屈原列傳》為偽作,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所謂《屈原列傳》"名、字互見"也並非與《史記》書例不統一,象《項羽本紀》、《陳涉世家》和《伍子胥列傳》的傳主增多名字互見。項籍、項羽之稱同時出現在本傳中,陳勝又稱陳涉,既稱伍子胥,又可稱伍員、伍胥、子胥。所以屈原、屈平之稱同傳並存,並不是《史記》中的特例,以此作為否定《屈原列傳》的真實性,其理由是不充分的。還有,司馬遷所著《史記》在他死後不久就示之於世了,即如《漢書·司馬遷傳》所說:"適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距《史記》成書不久的《鹽鐵論》,桓寬已在書中引用了《史記》文字,並還提到過屈原其人。所以,劉向實無必要也難於在眾人之前偽造一篇《屈原列傳》,並且《史記》中的《太史公自序》、《張儀傳》、《報任安書》均寫到屈原這個人,若說是沒有"屈原",那麼這些篇章難道都是偽作?
《史記·屈原列傳》是否偽作,不僅是一個曆史文獻學的問題,而且還與有無屈原其人緊密相關。因此,這個問題是必須搞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