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天仙配》中的孝子董永其人其事(2 / 2)

湖北《孝感縣誌》也記載著董永的故事,說董永是東漢末年人。東漢靈帝中平年間,山東青州黃巾起義,渤海地方騷動,董永和父親從千乘遷至安陸(即今湖北省孝感市),靠為人傭耕生活。父死,貸富人裴氏錢安葬之,相約以身為奴償還。孝感市內今建有董永公園和孝子祠。《中國人名大辭典》等也都是說董永為後漢人,並說董永從千乘先到汝南(河南省汝南縣),然後又到了安陵。據《汝南縣誌》記載,汝南縣也有董永墓和董永祠。清代《古今孝子所見錄》也說董永是東漢青州人。

五代時蜀人杜光庭撰《錄異記》,還記載了董永與仙女生了兒子。《中國人名大辭典》說董永之子名董仲,自幼靈異,數次書符鎮妖。河南《汝寧府誌》記載汝南縣有仙女墓,為董仲思念母親,追葬母親衣冠之所。仙女生子故事,完全是虛構的神話傳說,不可能實有其事。

山東嘉祥縣東漢武氏墓石刻,也有董永的石刻畫。畫麵是:樹下一鹿車,上有小罐,大約供田間飲水。一個老人坐於車上,左手執鳩杖,右手前伸,大概是招呼兒子休息。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為董永,右手執農具,回首望父親。身旁刻"董永,千乘人也"。字上空中有一人,身穿花邊衣,肩有翼,其袖作飛舞狀,可能是仙女。

武氏墓石刻也稱武氏祠、武氏石室,是東漢武氏家庭墓地。武氏是東漢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史無記載。據石闕銘文記載,武氏祠建於東漢桓、靈時期,始建於桓帝建和元年(147年),數10年落成,竣工至遲不晚於公元200年。黃巾起義開始於靈帝中平元年(184年),晚於董永故事的產生。武氏墓石刻便否定了董永因避黃巾戰亂而南遷汝南、安陸的說法。

據江蘇《東台縣誌》記載,董永為東台西溪人。還說西溪鎮之董永墓及其父墓並存。山東《魚台縣誌》也記載,縣西南30裏有董永墓。清雍正年間山東《樂安縣誌》(今廣饒縣)則說,城西南15裏太和莊外有董永墓,墓旁有董永祠,"子孫至今永祀不乏"。

這麼多的地方,都有董永的傳說古跡,說明董永的故事自古以來就在全國各地流傳,家喻戶曉,人們忘記了他的籍貫,而把他作為自己家鄉的人。

認為曆史上真有其人的觀點是,孝子董永賣身葬父實有其事,遇仙女及仙女生子則是人們的良好願望,從而虛構了這些情節。我們不能以藝術典型的董永否定曆史上的董永。同時指出,最早的董永故事是在山東及黃河流域傳布。魏晉時代,北方人避亂南遷,這個故事隨著流傳到了長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