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為什麼呢?
要解釋這兩個“為什麼”,其實很簡單,我犯了經驗主義錯誤,一味地用過去的方法規劃未來,試圖複製昨天的成功經驗,粘貼在當下及未來,以期大獲成功。結果呢,心裏想,事不成,因為它根本就不管用。作家餘華在修改《兄弟(下部)》的時候,總以為自己會像上部那樣,很快進入角色,結果卻遲遲進入不了狀態,最後,不由地感歎:“我明白了,不能用過去的經驗來想象今後的生活。”
古詩雲:“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花落與絮飛,不憑風借雨,更不倚仗過去的經驗,靠的是自身的力量,自帶的驅動,循法自然。風來葉自舞,雨自雲間落,花開自結果,瓜熟蒂則落,水到渠成的那一瞬間,自然是唯一的法則。
一個人未來的好壞,在於今天是否努力,但如果生搬硬套過去的經驗與方法,無異於荒誕的刻舟求劍。沉湎過去,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自然會失去內在推力,任你怎麼使勁,難免淪落到一事無成的尷尬之境。
無風絮自飛,飄散彌天時,飛出了自己的節奏、自身的韻律,以及自由的路線,那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姿態,正如一個個不念過往,打拚未來的你。
穿過塑料瓶的風
如果我告訴你,把礦泉水瓶的底部剪掉,蓋子去掉,讓絲絲熱風從漏空的底部吹進去,穿過塑料瓶,再從瓶口出來,就颼颼變涼了。縷縷微風,清涼舒爽。
你信嗎?
說不定你會驚掉下巴,瞪大一雙滿是狐疑的眼睛,無聲呐喊:我!不!信!
這就對了。不光常人這麼想,連專業人士也有同樣的質疑,國內多位專家都做過類似試驗,用專業數據告訴人們,穿過塑料瓶的風,會變涼,但不容樂觀。
試舉一例。實驗者是行家,名叫羅海軍,從教於溫州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將礦泉水瓶去掉瓶蓋,沿瓶身將礦泉水瓶剪成兩半,保留漏鬥狀。取一塊泡沫板,根據瓶蓋的大小,裁出21個小孔,將剪好的瓶子從同一個方向旋入泡沫板,並逐一固定,然後,放在窗口。21股熱風穿過塑料瓶,抵達一位環衛女工的出租屋內。一個小時後,溫度計顯示降溫0.6℃,比隔壁屋子低0.4℃。
顯然,效果很不明顯。
酷熱難耐的暑天,為什麼冒出這麼多專家做實驗,用科學數據駁斥穿過塑料瓶的風不會明顯變涼呢?
原來,是針對一則援引外媒的報道。孟加拉有一位名叫Ashis Paul的設計師,發明了一款厚紙板組成的“生態空調”,能將室內溫度降低5度。他所在的公司,幫助2.5萬戶家庭已經安裝了這一裝置,讓人們在炎夏中,覓得一方清涼。
常人也好,專家也罷,聞聽這一新鮮事,最不可思議的是降溫5℃,如果有此妙處,有這不用插電的“生態空調”,那還要空調機幹嘛?
結果,實驗一對照,發現效果差強人意,很不給力。難怪主持這一實驗的溫大羅老師建議大家把“生態空調”當作科學實驗來體驗就好了,依靠它來消暑就不太現實了。
不管人們怎麼質疑,驚詫,有一點,不容置疑——風從大口到小口,穿過塑料瓶子,真的會變涼。這有據可尋。物理學稱之為“焦耳—湯姆遜係數”(也稱節流膨脹效應)。1852年,焦耳和湯姆遜設計了一個節流膨脹實驗,使氣體在一個絕熱的圓筒中由給定的高壓經過多孔塞(如棉花、軟木塞等)緩慢地向低壓膨脹,多孔塞兩邊的壓差維持恒定,膨脹達穩態後,測量膨脹後氣體的溫度通常會變冷(氫和氦除外)。空調、冰箱等製冷設施都是依據了節流膨脹原理製成的。
不信大家都可以試試,張大嘴往手上吹氣,吹出來的氣是熱的,但當撅起嘴吹,吹出的風就有點涼。
既然有科學支撐,確有其事,為何國內諸多專家認定無法達到新聞所說的降5度的效果呢?依我看,是風力大小之故吧。東南亞國家,普遍靠海,夏天風大, “生態空調”的效果肯定比咱們這裏好很多了。
風可以穿過世上所有的東西,帝王不能進,鳥獸不能達,甚至萬物之靈的人類也無法靠近的地方,風都能與之親密接觸然。穿塑料瓶的風,不僅僅是一縷涼風,更是寫在通透塑料瓶裏的人間大愛。
據稱,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無數貧苦大眾買不起電扇、空調,麵對高溫毫無辦法,如果隨處可撿的塑料瓶能幫忙降低一些室溫,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清涼神顯身。涼風來,大愛至。
花似人心好處牽
直到現在,我也無法解釋,那個晚上女兒怎麼會說出那句深奧的話來,像是一位深沉的哲學家。
那時,女兒剛上小學,秋後的夜晚,燥熱難耐,我和孩子她媽因故大吵起來。女兒幾番勸阻,無效,一個人躲進衛生間,嚎啕大哭,聲聲如冰刀,讓我有揪心的疼,刺骨的寒。我適時住口,不再戀吵,轉而去安慰女兒。
看她眼淚一把,鼻涕一把,哭得稀裏嘩啦,心裏真不是滋味,趕緊幫她洗臉,哄勸道:“寶貝不哭,爸爸媽媽不吵了,沒事了。”女兒說:“上午你們跟奶奶吵,晚上你們又吵,天天就知道吵架……”
一翻哭訴後,女兒突然發問:“這個世界會好嗎?”
事實給女兒的提供了一個完美答案——這個世界會好。
第二天,我們家風平浪靜,各司其職,其樂融融,頭一天的吵鬧被掃進曆史的垃圾箱,壓根就沒有影響到今時今刻的心情。
尤記得,發出這一驚世之問的是梁漱溟先生的父親梁濟。1918年11月7日,梁老先生對這個世界失去了信心,決心離去。出門之前,他衝時任北京大學哲學講師的兒子發問:“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堅定地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裏去的。”梁濟點點頭,自言自語地說:“能好就好啊!”這是他留給兒子的最後的話。
這一沉重的問題像大山一樣壓在梁漱溟心裏,為此,他開始認真思考與研究,窮盡一生這力,最終成一代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人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
世界本無變化,春去秋來又一季,雲飄雨落一輪回,變幻的是人心。
正如法國作家莫泊桑說的:“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但人們總羨慕別人的生活為何那麼好,自己的生活怎麼總是那麼糟糕?
有個朋友,他開了一家裝飾公司,生意紅火,妻子賢惠,女兒聽話,唯一缺憾,是沒生個兒子。他是從農村出來的,生兒防老,多子多福的觀念,根深蒂固。第三個女兒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他三天兩頭勸說,甚至威逼自己的妻子,要她懷孕再生一個。
其實,逆反心理不光孩子有,每個成人或多或少都隱存於心。偏偏他妻子軟硬不吃,最後,在反抗無效之後,駕車高速衝撞無人的街道……也許是上天保護好人,她尋短見未果,車毀了,人沒事。見她如此決絕,朋友主動放棄,平靜地與妻子協議離婚,各自解放。
一年後,他再婚,迎來自己第4個孩子,喜得貴子,樂翻了天。朋友的前妻自打獨立門戶後,再沒找男人,一個人清清靜靜,帶著三個寶貝女兒,活得逍遙自在。
世上沒有解不開的結,人間沒有壞透的心。正如明代大文豪湯顯祖所說:“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麼低就高來粉畫垣,元來春心無處不飛懸。〔絆介〕哎,睡荼蘼抓住裙衩線,恰便是花似人心好處牽。”花之精靈“睡荼蘼”,纏絆有情女,生生地牽扯出這段曠世奇情。
花與心,莫不是向著好處牽。
今年是湯顯祖往生400周年,我在一篇博客上發了兩個字——花·心,附上手寫“花似人心好處牽”的照片,以紀念這位撫州老鄉、世界級劇作家。
好是未來的關鍵。不管是在我們吵鬧中無法淡定的我女兒,還是被父親逼問得壓抑的梁漱溟,抑或是那個一心想生兒子朋友的,莫不是在逼仄的生活空間,實現人生裂變,生命提升,其實,一直以好引領,奔向美好未來。
我喜歡詩人食指《相信未來》——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句句如花似人心,奔那一個個“好”去!
我用終於造個句
沒有人能夠拒絕美食的誘惑,這麼看來,人人都是美食家。
遺憾的是,嚐遍東西南北,我從未有過一吃難忘,打心底喜歡的食物,直到與這色香味俱佳的肉串,山水相逢結良緣。
有生以來,頭一回吃到這麼美味的食物,如果我是一個小學生,一定會在自己的本子上造句——我終於吃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肉串啦。
肉串是學生家長D從家裏帶來的,打開保鮮盒,在班上甫一亮相,引來孩子們爭相競食,一時間課室滿是誘人的肉香。一片片豬肉用細細的牙簽串好,也不知她怎麼做的,吃得人口舌生香,根本停不下來!
說起這肉串的由來,真是劍走偏鋒,懸之又懸。
與D素昧平生,機緣巧合,讓我在這個清冷的季節,吃到了人間至味。
年初,一位作家朋友在首府首縣的蓮塘開設小學作文輔導班,邀我去給孩子上課,想來,既可以接觸孩子們,又能將自己的寫作經驗傳遞出去,還可以增加些許收入,多重利好,真是皆大歡喜。我二話沒說,滿口答應下來,趕緊查資料,做課件,去上課,改作文,很快步入正軌。
在蓮塘,我的作文課隻上了兩期,上半年一期,暑假一期,D的孩子隻參加了首期,放暑假,她要出國旅遊,所以沒送孩子來。
上課的時候,我沒跟D聯係過,她也沒打過電話給我,平時,她把孩子送到樓下就走了,散學後,孩子匆匆與我告別,就下樓去找媽媽。兩人很少打照麵,印象自然不深,倒是D的女兒給我很好印象,她多次打電話問我問題,在作文輔導班上,這是絕無僅有的一個。輔導班總結大會上,我給她的評價是:“好學,好問。積極要求上進。寫作速度快,作文字數多……”
暑假開班,拿到名單,沒看到D孩子的名字,心裏滿是惆悵,感覺這麼優秀的孩子不來,很是可惜。
轉機出現在8月底,我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問詢下半年我的作文課是不是還在排在周六下午。我說,作文課停掉了,來回跑30多公裏,好累,太麻煩。她說,這樣啊,我女兒蠻喜歡上你的課。
來電者正是D。
開學後,我的事雜多,D也忙於工作,我們沒有聯係。大約九月中旬,她鼓動我在市區開個作文班,她送孩子過來讓我教。不久,她拉上一幫好友,送孩子來。
經不住哄勸,我立即行動起來,租教室,印傳單,拉生源……終於在10月15日,如期授課,總共6個學生,都是D和她好友的孩子。
開班那天,第一次正式跟D打照麵,她一身大紅裙子,滿臉友善的微笑,讓我甚是感動。
現在想來,如果我當時沒答應我的作家朋友去上課,如果我堅持還在蓮塘上課,如果D不主動打電話聯係問詢下半年開班的情況,如果我沒有心動,不去開自己的作文輔導班……那麼,我就必定和這麼美味的肉串失之交臂。生活沒有如果,隻有結果和後果。
看來,我收獲了最美的結果。
進退天地間,得失方寸心。人生中的得到與失去,難道都是冥冥之中,由天注定?我看未必!得,是緣來;失,是緣盡。
人世緣,是人生得失的總開關。
不由地,想起豐子愷那篇著名的散文《緣》。
弘一法師某年秋日雲遊到上海,特意到豐先生府上拜訪。豐子愷把弘一法師安排在樓上住,那裏有排書櫃,滿是繪畫音樂和日文書,隻有這一本很另類,弘一法師隨手一抽,讀得興味悠長。
弘一法師問他認不認對作者謝頌羔居士。謝先生是一位基督徒,是豐先生的好友,當然是認識。真是奇妙的“緣”。
弘一法師提寫一橫幅,上書“慈良清直”四個大字,讓豐先生給謝先生送去。於是,豐先生玉成了這段曠世奇緣——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和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相對而坐,談笑風生。
良會之緣源於豐子愷小小孩把書拖出來當火車鐵軌玩,大女兒在整理的時候,胡擺亂放,竟然將謝頌羔所著的《理想中人》,擱在最顯眼處,讓弘一法師隨手就抽著了。
豐子愷自然地感歎道:“仔細想來,如果無論何事都是大大小小、千千萬萬的‘緣’所湊合而成,缺了一點都不行。世間的因緣何等奇妙,不可思議!”
緣來緣去緣如水。不論是弘一法師和謝頌羔的良會,還是我和人間至味的肉串相遇,都是奇妙而不可思議的良緣,操縱而成的。
啊呀呀,我又想用終於造個句——我終於體會到了因緣的奇妙了。
在能力範圍外盡情撲騰
“間隔年”的流行熱度還未退盡,窮遊又冒出來了。所謂窮遊,不是搭便車去柏林,更不是打憐憫牌,靠人施舍吃住和門票,它是在能力範圍這外,盡情撲騰。沒有在能力範圍之外撲騰的野心和本領,最好還死了那份心,安心找份工作,朝九晚五,也是生活的一種。
窮遊,布萊克·莎維德(Brooke?Saward)這個來自澳大利亞的23歲姑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了世人一個完美的解釋。她是抱持“與其執著於想清楚人生下一步怎麼走,不如直接走出去,留在路上慢慢想”的態度,開心上路的。
2014年1月,莎維德一畢業,就預定了一張飛往倫敦的單程機票,開弓沒有回頭箭,她的環球之旅,以遊玩為樂的夢想生活,就這樣開始了。她一葉獨木舟劃行在非洲讚比西河上,飽覽沿河風光;登臨世界最高的澳門塔,高空彈跳;奔馳在愛爾蘭鄉村公路上,把沿線美景,盡收眼底;回到家鄉塔斯馬尼亞,在著名的Overland?Track(陸上通道)上,快樂行走;在歐洲做背包客;到複活節島訪古;在南非親近野生動物;爬智利的火山……
短短兩年多時間,莎維德一個人把自己的腳印留在了世界六大洲50多個國家,走的路,曆的險,賞的景,許多人窮盡一生也隻能望其項背。
窮遊到了這份上,當屬世界之最了吧。細細一想,她年紀輕輕,滿世界遊玩,錢從哪來呢?如果說遊玩是在她能範圍之內的活,那麼,掙錢就完全超出她的能力範圍了。一場場旅行,莎維德靠的正是在能力範圍之外盡情撲騰,才支撐起她開心地“窮遊世界”。
莎維德嚐試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外撲騰始於在路上第四個月,那時,假期打工掙的錢,基本花光,捉襟見肘,旅行難於為繼,逼得她隻好另想別的辦法。她把寶押在了社交網站上,希望通過曬自己的旅行,吸引網友的目光,從而招來財富之神。
她的博客名叫“World?of?Wanderlust”,一路行,一路記,竟然吸粉32萬多,平均每月近百萬人造訪。名人效應發生了作用,博客的廣告和附屬鏈接成了她的收入來源。人氣越來越旺,收入越來越多,能去的地方更多,甚至有很多代理商來找她進行旅行體驗。良性循環,讓莎維德漸入佳境。此後,她將自己的旅行記,整理成書,出版發行,再次受到了各國驢友們熱捧,不僅收獲了更多的書迷,還有一大筆錢財。
旅行歸旅行,莎維德從不逛夜店,省下時間寫博客,心無旁騖。能力範圍之外,力本有所不逮,經不起浪費,受不了折騰,隻能認真且執著地撲騰,才會有所進步,順利抵達自己所願之終點。
朋友J的故事和莎維德類似。他是縣上的一位領導幹部,和我一樣,酷愛寫作,但他有個弱點,在人前發言頗為拘謹,別人是“人來瘋”,他是“人來封(口)”。然而,正是這樣默默無言的人,居然憑借自己的才華,受邀請給一家名氣頗大的作文輔導機構講學。他的課,我去聽過一次,深受震撼。他站在講台上,落落大方,談吐不俗,深入淺出,讓受深孩子們的喜歡,刹那間,我懷疑自己看錯了人,這是平時那個怯場的J嗎?
問他為何要講學,他說,把自己的才能奉獻給社會,又能得到相應的報酬,何樂而不為呢?深聊下去,他的一番話,令人深思:“給孩子們講作文,對作家而言,其實是一條新路子,既然發現了,那就管他能力行不行,不逼一逼自己,怎麼行呢?隻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工作自由和財務自由!”我明白,所謂的工作自由就是有能力選擇不工作,享受自由,財務自由呢,是不愁錢,隨便花錢不心疼。
電影《功夫熊貓3》師父對神龍大俠阿寶說:“做能力範圍內的事,你永遠不會進步!”
與其在能力範圍內重複單調的日子,不如像神龍大俠那樣,到能力範圍之外,勇敢地去撲騰,其結果一定會像莎維德那樣收獲環球旅行,像朋友J那樣奔走在通往工作自由和財務自由的康莊大道上!
要進步,想成功,不妨去嚐試做一些能力範圍之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