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嘉年年2(1 / 3)

第三輯 嘉年年2

西歐風情

西歐的幾個國家,荷、比、盧總是放在一起提。

很小的時候看過一本荷蘭童話《銀冰鞋》,那是個非常美麗的童話,從此就把荷蘭與“銀冰鞋”放在了一起,再大些成了球迷,就又加上了荷蘭隊,還有鬱金香。

再後來,又知道荷蘭有一位華裔女作家林湄,林湄成了我的好朋友。

但是這次去荷蘭,林湄正好去了鹿特丹,沒有見到。鬱金香還沒到盛開的季節。至於銀冰鞋與荷蘭國家隊,就更是虛無縹緲。

隻剩下了風車和木鞋。

到了專門製造木鞋的地方。一個年輕的男子,就像荷蘭童話裏那樣的打扮,在一個手工作坊式的地方,挖著木鞋的孔。木肩到處都是。周圍的貨架上擺著各式各樣的木鞋,還有各種藍白兩色的瓷器。木鞋和瓷器都很粗糙,不知是不是有意這樣粗糙。總之對於荷蘭的工藝品我很有保留。當然也有個別的很精致。譬如我挑出的一雙朱紅彩繪木鞋,隻有手指甲那麼一點點大,顏色卻豔麗得戳眼,當然價錢要比一般的木鞋高出七八倍。

比利時的象征當然是那個撒尿的小男孩於連。小男孩周圍從早到晚圍了那麼多人,難怪小男孩的尿永遠也撒不完。

我對比利時最深的印象卻是巧克力。比利時的巧克力千姿百態,價錢從低到高有無數個檔次,即使最窮的窮人也能買塊低檔巧克力吃吃。我買了一盒包裝精美的巧克力,價錢也頗不菲,帶回@@

來,大家吃了,餘香滿口,都認為是一種享受。後來看了法國獲獎影片《巧克力》,就更加覺得巧克力魅力無窮,一塊鮮濃牛奶味的巧克力,咬上一口,真的會把所有的鬱悶都丟在了九霄雲外!報紙上一會兒說吃巧克力會發胖,一會兒又說吃巧克力對男人特別好,最近又說巧克力不但不是發胖食品,還可以治療抑鬱症呢。爸爸在世的時候常說,要是事事都聽報紙的,就幹脆別活了!比利時的巧克力,的確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令人回味無窮。

荷、比、盧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最美好印象的地方,是盧森堡。那一天大霧迷漫,大霧之中拿破侖的銅像依然是那麼戳眼。與拿破侖自然是要合影的。從很早的時候就喜歡拿破侖,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霸氣與偉業,還因為他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一個有魅力的、漂亮的男人。最典型的拿破侖畫像是大衛所作的那一幅:麵孔清臒,略有些蒼白,挺直的高鼻梁和輪廓鮮明的嘴唇,還有那雙堅定、犀利、智慧的眼睛,略略有點長,眼角微微上挑,正是我喜歡的那種類型。據說拿破侖永遠穿著一雙特殊的鞋子,因為他的身高隻有一米六八,其實這位年輕的統帥大可不必為他的身高憂慮,因為他實際上是個巨人,所有的高個子都對他高山仰止,拜倒在他的麾下。

其實從某種意義來說,這個世界是由矮個子來統治的。我們隻要知道孫中山隻有一米六七,鄧小平隻有一米六二,巴爾紮克隻有一米五七,而中國的脊梁魯迅隻有一米五二,就完全可以說明問題了!

說來好笑,最近連續見到的兩個老板都是身高不足一米六五,有朋友說,唯其如此,才能成功。他們要想掩飾自己身高的缺陷就隻有成功。

拿破侖銅像旁邊是個小賣店,我買了一盒酸糖,嘴裏嚼著酸糖@@

走進了盧森堡大公國的市中心。

這個小小的國家幹淨、安靜、美麗、平和、富裕,是一個非常適合居住的地方。

相比之下,倒是巴黎一開始有些讓我失望。

走進巴黎市中心的時候,沒有什麼令人驚奇的,真的沒有。就像是走進了西單的商業街,那些建築,真的沒有當下北京或者上海的更漂亮。

不過巴黎是一點一點地揭開它迷人的麵紗的。

首先要去的當然是盧浮宮。說起盧浮宮就想起了一個笑話。幾年前餘華等四位中國作家去法國時到了盧浮宮,因為當時隻有半天時間,四人衝進盧浮宮,如同沒頭蒼蠅一般大喊《蒙娜麗莎》在哪裏?米洛斯的《維納斯》在哪裏?”這個笑話讓張梅講出來再讓張一零補充,就更是讓人笑破了肚子。

我接受這個教訓,想,參觀盧浮宮一定要慢慢來,反正也沒安排別的事。可是一進去就身不由己了。那麼恢宏巍峨的宮殿,竟然擠滿了參觀者。人數最為眾多的是來自各個國家的旅遊團,每一幅名畫麵前都是人頭攢動,和我想象中的優哉遊哉地觀賞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沒有辦法。保安說,幾乎每天都是這個樣子。我被人流裹挾著走過那些偉大的名畫,久久回眸不忍離去。我在《蒙娜麗莎》前麵拍了照,我與蒙娜麗莎離得那麼近,近得可以看見她臉上油彩細微的裂紋。不知為什麼,我始終不認為這幅偉大的畫像中的女人很美。這是個非常一般的女人,我甚至覺得,正是因為她姿色平平,達·芬奇才選擇她作為畫的對象。作為文藝複興時代的“畫壇三傑”之首,達?芬奇首先要衝破的是中世紀那種沒有血肉、沒有生命感的繪畫模式,因此他選擇了一個非常平凡的女人。

席裏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等等,都讓我想起我的青少年時代。那時,我從我的老師家裏借了一些畫冊,那些栩栩如生的人像讓我震撼不已。我曾經臨摹了一幅俄羅斯畫家的《女公爵阿爾瑪托娃》。那時我醉心於描繪女性迷人的肉體。現在,站在盧浮宮中,看著德拉克洛瓦筆下的女性,那些飽滿而驕傲的美麗乳房,依然令我震顫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