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那你就得承受相同級別的考驗。在皇冠加冕之前,你隻需要做好自己。要知道,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把足球踢到太空去文|奇清

隻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作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馬克·吐溫

“嗨!能不能加入你們啊?”就是這樣一句話,讓他一步步向著更為寬廣的天地跨越。

兒時的他,除了功課,就愛運動,什麼乒乓球、皮球、踢毽子等,在小夥伴中,他都能把很多人比下去。念小學四年級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踢了一次足球,這才知道原來有運動項目可以讓人為之癡迷、為之癲狂。

然而,他所居住的地方,方圓左右很少有足球場,當看見別人踢足球時,他特別渴望參與,可球隊已不缺員,沒有人理會他,每次他都隻得怏怏離去。

一次,他又見到一群少年人在綠茵場上奔跑、騰挪、跳躍,瘋狂揮灑著青春朝氣……他在一旁看著,熱血沸騰,終於鼓起勇氣:“嗨!能不能加入你們啊?”沒想到迎來的竟是笑臉和點頭。這讓他非常激動,原來實現願望就隻需要一點點勇氣。從此,那原本不多的綠茵場上,總能見到他那矯健靈動的身影。綠茵場也在他心中一天天擴展著,成為他奔向遠方的夢。

由此,他踢球的能力日益增強,也越來越自信,說,我就是“東單C羅”。大一時,他不用太費勁就拿下了全校足球冠軍。

他是電子科技大學的高才生,1999年大學畢業後,進入西門子公司工作。公司非常器重他,沒多久,就被派到特拉維夫參加培訓。

在特拉維夫,一天他似乎聽到一種召喚聲:去耶路撒冷看一看,那兒也許正進行著一場高水平的足球賽。同事卻阻止他:很危險!因為當時以色列槍擊爆炸案頻發,但他一點也不在意,如期起程。

就是這次培訓讓他明白,他的足跡是不能隻囿於中國的。在西門子不到兩年,已是公司高管的他向老板遞交了辭呈。同事們都以為他要跳槽,老板也覺得自己被愚弄了。沒想到他隻是帶著一雙足球鞋,一個2010年世界杯用球,一隻打氣筒就上路了。他要看到世界上頂級水平的足球賽,要讓自己的足球水平離世界頂級水平差距不會太大。

他的這次遠行,讓他收獲多多。如一些國家能踢球的場地實在太多,坐兩三站地鐵就有一片草地和一群踢球的人。但他不是逢球就踢,隻是高水平對決時,他就要求參加,如在巴西裏約,他偶遇America俱樂部職業隊正在進行練習賽,走到場邊便用他一貫的口氣說:“嗨!能不能加入你們啊?”結果,他作為替補上場踢了25分鍾,打入兩球,讓他頓時“有一種業餘球員突然衝進世界杯的感覺”。

一路走一路踢球,讓他感受最深的是那些隊員們的認真勁兒。他曾在紐約踢了兩場球,所有隊員一旦帶球被搶斷,馬上就會進行反搶;不小心摔倒在地,沒有任何猶豫就會起身追球;被對手突破,沒有沮喪,馬上積極補位……

就這樣,在392天裏,他從歐洲出發,再走印度和東南亞,接著是非洲,然後是北美、南美和南極洲,最後去澳洲,和25個國家的足球隊切磋和學習技藝。他說,語言不通不是問題,如西班牙語他隻會數數,在手機上裝一個穀歌翻譯,就靠這個與人交流。

夢想有多遠,腳步就會有多遠。也許人們不懷疑他能到達世界的盡頭。然而,這次他竟讓人驚訝得合不攏嘴來,因為地球已經容納不下他了。

在南美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淩仕太空行”的計劃。嗨,上太空,太美妙了!他還是說出了慣常的那句話:“嗨!能不能加入你們啊?”他被登記了,在接下來的網絡投票中,他成為中國區海選出的三選手之一。

進入美國NASA太空訓練營後,人們還是不住潑冷水:“看看另外兩個人吧!是明星韓庚和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啊,你就是去打醬油的。”然而,選拔結果出爐,成績最好的他卻是第一個獲得了“太空船票”。不錯,他就是1988年出生於成都的趙行德。

太空選拔測試,考驗的是體能、熱情、勇氣、真實和團隊合作。大學畢業後,他的朋友忙著工作、戀愛、結婚、買房,趙行德卻滿世界跑,每年要踢40場足球,體能自然最好。至於熱情和勇氣原本就是他的特長。這些當然重要,不過真正讓他拿下決定性分數的,是在團隊合作中。

考官給了一大箱材料,要求隊員們組裝一個火箭並且發射。為了體現“創意”,同隊的法國人和香港人決定用曼妥思加可樂來實現火箭噴射。趙行德心想:這也太low了吧?這次他並不是“嗨!能不能加入你們啊?”而是從箱子中找出來一個真正的組裝火箭“配方”,連推進劑都有。

當趙行德提出“嗨!你們能不能加入我的啊?”卻遭到了隊友們的拒絕。正如他所預料的一樣,可樂火箭隻發射了半米高,慘遭失敗。考官卻因此記住了趙行德:“這位先生明確告訴了大家一個更簡單明確的方法,可惜你們都沒聽他的。”

2015年,趙行德將要把足球踢到太空去。在NASA太空訓練營,他一次次進行著此項訓練。

“嗨!能不能加入你們啊?”此是熱情,是勇氣,自然也是技藝的不斷提高。結果是:“嗨!你們能不能加入我的啊?”也就能自信滿滿地獲得“太空船票”,讓自己的夢升到高高的太空去。

載於《當代青年》

熱愛一項事業,就像是碰上一段愛情,為之振奮,為之癡迷。沒有什麼比熱愛一項事業更容易成功的了。

難民營走出“阿拉伯偶像”文|佟才錄

勇敢堅毅真正之才智乃剛毅之誌向。 —— 拿破侖

2013年6月22日,成千上萬名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大街小巷載歌載舞,慶祝從難民營裏走出的窮小夥阿薩夫,成功登頂“阿拉伯偶像”的冠軍寶座。

“阿拉伯偶像”是由中東廣播公司電視頻道製作、在阿拉伯世界最炙手可熱的一檔歌唱比賽節目,它擁有來自21個國家超過一億名的熱心觀眾。而在今年第二屆“阿拉伯偶像”電視大賽中,來自約旦河西岸的23歲窮小夥阿薩夫,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奪得了冠軍,聲譽與當年的“甲殼蟲”相比毫不遜色。

其實,阿薩夫的成功之路,並不平坦!

1991年,阿薩夫出生在利比亞,父母都是巴勒斯坦窮人。阿薩夫8歲時,父母帶著他回到了家鄉加沙,一家人棲居在難民營裏,住簡陋的帳篷,喝鹹水(由於靠海,地下水含鹽量高,幾乎無法飲用,而運來的飲用水收費高昂),生活條件十分惡劣。雖然生活貧苦,但阿薩夫樂觀向上。他天生一副好嗓子,每天去河邊洗衣時都會一展歌喉,唱出他心中的夢想與向往。漸漸地,阿薩夫成了難民營裏的一隻快樂的百靈鳥,每天晚飯後,難民營上空都飄蕩著阿薩夫婉轉動聽的歌聲。16歲時,阿薩夫長成了一個英俊的少年,歌聲也更加優美動聽。為了養家糊口,他去婚禮上趕場,給新人唱歌祝福,掙錢貼補家用。阿薩夫的名氣越來越大,人們都稱他是少年歌唱家。

當“阿拉伯偶像”海選在埃及開羅啟動時,已經23歲且心懷夢想的阿薩夫想去試一試。阿薩夫曾經參加過巴勒斯坦的一個電視歌唱比賽,但是沒能進入決賽。阿薩夫央求控製加沙地帶的哈馬斯放行,讓他去埃及參加比賽。哈馬斯不喜歡“阿拉伯偶像”節目,討厭上麵那些穿著長袍、塗著豔麗口紅的女郎,便一口回絕他,拒絕放行。阿薩夫不氣餒,他留下來給哈馬斯唱歌,為他們燒火做飯……最終,阿薩夫的歌聲和廚藝感動了哈馬斯,答應放阿薩夫去埃及參賽。

然而,當阿薩夫風塵仆仆到達開羅時,他的心瞬間冷凍到冰點——報名時間已經結束。來報名的人實在太多,製片方不再接受新的報名者。阿薩夫被擋在賓館的大門之外,而裏麵正在進行海選試聽會。“我不能失去這次機會!”情急之下,阿薩夫飛身翻過賓館的院牆,卻被保安抓了個正著。阿薩夫向保安苦苦哀求道:“我需要這次機會。我有美妙的聲音,我有才能。請讓我進去!”最後,阿薩夫贏得了保安的同情,保安放他進了賓館。

進到賓館後,阿薩夫意識到還有一個問題:他並沒有一個報名編號。沒有報名編號,工作人員是不會讓你進到海選廳進行試唱的。怎麼辦?阿薩夫不想功虧一簣,兩手空空而歸。於是他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在賓館大堂,他放開嗓門大聲歌唱。

阿薩夫的歌聲贏得了大堂裏所有人的注意,一名巴勒斯坦選手向他走過來,對他說:“你的聲音比我好得多。把我的號拿去吧。我肯定,隻要你參加,你就能贏。”就這樣,阿薩夫拿著別人的報名編號,登上舞台,一路過關斬將,通過了預選、初賽,進入了決賽。他擁有無與倫比的聲線,一雙迷人的眼睛和一個讓灰姑娘都要掉淚的故事,立刻征服了所有的評委和觀眾。阿薩夫成功了,九曲十八彎之後,最終問鼎“阿拉伯偶像”冠軍寶座,成了阿拉伯世界人們熱議的對象。

出身底層最終奪冠,阿薩夫成了巴勒斯坦全民的偶像,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阿薩夫的頭像被貼在了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所有牆上和廣告牌上。聯合國救濟和工程署任命他為親善大使,巴勒斯坦總統特別與他通了電話,巴勒斯坦政府甚至為他頒發了外交護照。阿薩夫每到一處,都會被成群的製片人、保安、助手和外交官們眾星捧月般地擁戴著……

“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隻有肯努力向上,一切便皆有可能!”憑借自己的執著和努力,從難民營裏走出來的“阿拉伯偶像”阿薩夫,對記者如是說道。

載於《當代青年》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陽光靜靜看著它的臉,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重重的殼裹著輕輕地仰望。願意做一隻蝸牛,始終為夢想奮鬥!

我不是“輸”的代名詞 文|冠豸

隻有一條路不能選擇——那就是放棄的路;隻有一條路不能拒絕——那就是成長的路。 ——佚名

李素=“李輸”

李素已經上五年級了,可是班上的同學開口叫他“李輸”,閉口叫他“輸生”,聽在旁人耳中,還以為是尊稱“李叔”、“書生”,可是李素知道,他的同學哪會尊重他呀?

當然了,這也不能怪李素的同學,如果一定要怪,也隻能怪李素自己,同樣在學校,在一個班級上課,別人考試都有八九十分,特別是幾個女生還經常考滿分,誰讓李素總考個三四十分的成績來墊底呢?考分低並不僅僅是李素一個人的事,他的分數往往拉低了班級的平均分,之前,就因為他,班上沒有拿到過學習上的流動紅旗。班上的同學哪個不惱怒他呢?

幾任接手的老師暗自歎氣,雖然一次次找李素交流,一次次提出要幫他補課,但李素嘴巴上說好,卻沒有實際行動,家長也不盡心盡力配合,老師沒轍了。班上有同學提出要結對子,幾個人一起幫助李素,但李素嘲笑他們是“吃飽了掌的”,把同學們高漲的熱情打擊得無影無蹤,氣得再也不想搭理他,紛紛指責李素不知好歹。

李素就像那浸水的牛皮,任班上的同學怎麼說他,甚至集體孤立他,他依舊我行我素。久了,大家也就習慣了李素的所作所為,甚至當他不存在。幾個愛鬧的男生調侃李素是“李輸”,說他拖班級後腿,有他在,班級的集體比賽盡是“輸”,李素滿不在乎地嚷:“輸就輸嘛,不就一場無聊的比賽,有什麼呢?”

既然李素這種態度,大家也就紛紛叫他“李輸”、“輸生”了。這一叫,已經有一年了。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林潔如轉學來時,在班上掀起了一股浪潮,眾女生紛紛效仿她的穿衣打扮,就連發型也弄得和她差不多。而男生奔走相告,集體合唱:“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林潔如長得特別可愛,大眼睛,長睫毛,就像個“芭比娃娃”,而且她是從上海轉學過來的,更是讓大家好奇。每天下課,總有一群同學圍著她問東問西。

林潔如性格好,她總是笑臉盈盈地有問必答,遇見她不知道的事情,她也會實誠地說:“我也不知道喲!沒去過。”林潔如的誠實更是贏得了大家的好感,她雖然從大城市轉學來,但一點架子都沒有。

在一群熱鬧的同學中,林潔如過得很快樂,而且性格開朗的她很快就融入班集體。李素從來沒有主動和林潔如說過話,但他也和其他男生一樣,對漂亮可愛的林潔如充滿了好奇,不知怎麼的,一向對任何事情都抱著“無所謂”態度的李素,突然就有些在乎起來。特別是有同學叫他“李輸”時,他會惱怒。

林潔如來了一段時間後,也發現了在眾人中格格不入的李素。她有點想不明白,這個年紀相仿的男生,他是怎麼了?看他表現出玩世不恭的樣子,而眼底卻藏著濃濃的憂傷,雖然他極力在掩飾,但在有意無意中還是悄然流露出來。

路遇“林妹妹”

一天放學後,林潔如去了琴行練琴,待她出來時,天色已暗,夜幕降臨,一盞盞路燈猶如一朵朵綻放在暗夜中的白蓮花。在路燈的清輝下,她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於是好奇地加快腳步趕了上去。

“李素!等等我,我是林潔如。”

在路燈下玩耍的男孩兒正是李素,他剛才已經回了家,但還沒進門就聽到父母正在激烈地吵架,當他推門想進去時,又聽到“劈裏啪啦”摔東西的聲音,於是膽顫心驚地退了出來,跑到街上玩。他不想回家,那是一個讓他深感不安的地方。

聽到有人叫喚,李素回過頭,原來是新轉學來的“林妹妹”,於是難為情地低頭不語。

“李素,我是林潔如,我是你的新同學,認得我嗎?”林潔如真誠地說。

“嗯!”李素點點頭。

“你怎麼這麼晚了還在街上呀?”林潔如好奇地問。

她不說還好,一提到這事,李素就渾身不自在,但他不想被“林妹妹”看出來,於是又裝作滿不在乎的樣子說:“我喜歡在街上玩,有趣呀!”

第一次和林潔如說話,李素既緊張又開心,他一直偷偷打量走在身邊的林潔如,暗想:真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好可愛的女生!

有林潔如陪著說話,李素黯然的情緒又活躍起來。

在岔路口分開時,林潔如關切地說:“早點回家喲,父母會等急的。”

看著林潔如離開的背影,李素的眼眶莫名濡濕,他的父母就算他不回家也不會急的,他們已經爭吵了兩年,兩年,七百多個日日夜夜,猶如一場冗長的噩夢。

“李素,大家為什麼叫你‘李輸’呢?”林潔如的問話一直回響在耳畔,李素自言自語:“是呀,我為什麼是‘李輸’呢?我怎麼就什麼都不在乎呢?我在乎什麼?”一想到在家裏吵到雞飛狗跳的父母,李素的心又沉甸甸了。

你不是“輸”的代名詞

有了一次偶遇,林潔如對李素突然就關心起來。這個心地善良的女孩知道,這個小小的看似什麼都不在乎的男生,其實他很在乎,他一定是遇到了什麼事情才這樣自暴自棄。

班上的同學看林潔如主動找李素說話,於是把她拉到角落,悄悄把李素過往的行為添油加醋地述說了一遍。

“你們了解過原因嗎?他為什麼會這樣?”林潔如問。

一句話問得大家麵麵相覷,啞口無言。誰也不曾了解過原因就集體把格格不入的李素排除在外了。

“我們一起幫助他吧,真心實意的幫助,我想沒有人會喜歡‘輸’的,對不對?”

林潔如的號召得到大家一致響應。

林潔如放學後又偶然“巧遇”了李素幾次,他們一路談笑風生。李素緊閉的心扉在林潔如的善意下悄然無聲地打開。有一次,他主動向林潔如道出了心裏話。

“他們一直在吵,還摔東西,在家裏我很害怕,但又不知如何是好……”

看著憂傷的李素,林潔如感同身受,她說:“知道我為什麼從上海轉學回來嗎?其實我麵臨過你現在麵臨的事情……無論如何,都不要互相傷害。我們不能因為父母的原因自毀前途,對不對?你不是‘輸’的代名詞。”

聽著林潔如的話,李素呆住了,他沒有想到,人人羨慕的“林妹妹”居然也有這樣的傷心事,但更讓他佩服的是,林潔如把一切都埋在心底,勇敢而快樂地生活。

用秘密交換秘密,李素和林潔如成了好朋友。李素也開始思考關於“輸”的事,回想過往的種種,他的臉紅了起來。

李素變了

李素變了。

這是全班同學有目共睹的事情,大家知道這是“林妹妹”的功勞,但誰也不知道林潔如到底做了什麼,她居然讓一個自甘墮落的“李輸”變得像是換了一個人。

李素腦子不笨,他以前隻是沒有目標,在父母天天吵架的家裏充滿恐懼,對學習的事根本不在意,當林潔如告訴他,她曾經曆的事情後,他想了很多。他知道父母始終是愛他的,他也知道自己的人生路終究是由自己去走,沒有人可以代替,未來怎麼樣,就看自己努力不努力……目標明晰,學習起來就有動力。李素希望自己能夠和林潔如一樣,做個快樂的積極向上的孩子。

努力過後總有收獲,在李素期末考試取得巨大進步,老師表揚他時,李素紅著臉,卻是自信地說:“我不是‘輸’的代名詞,這是林潔如告訴我的,我自己覺得,這句話很對。”

是呀,哪個成長中的孩子會承認自己是“輸”的代名詞呢?

載於《瘋狂閱讀》

孩子的心靈是一扇小窗,打開這扇小窗觀觀裏麵的世界,內心總會波瀾起伏。每個成個中孩子都不想成為“輸”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