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野心不平庸 文|幸運小嵇
沒有野心的人也許某天會享有盛名,然而,有野心的人不想出人頭地則很罕見。——諾思
“這是一家‘野心’驅動的公司,希望成就對未來抱有美好期許的互聯網從業者。”正是因為有“野心”,讓她們開辟出一個服務於求職創業的平台。
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一個寒冷的冬夜,到了打烊的時候,他們看著咖啡館內空無一人,準備收拾一下關門。當初,三人隻是想有個說話聊天的地方,才開了這家3W咖啡館。誰曾想咖啡館開業後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甚至連下個月的房租都交不起。他們都是有“野心”的人,不甘心讓咖啡館自生自滅。就在他們愁眉不展時,走進來一位20歲出頭的小夥子。他神情沮喪,有氣無力地要了一杯卡普奇諾咖啡,然後悶頭喝著。
“他失戀啦?”馬德龍對兩位同伴說,“很有可能,我們要勸勸他。”在和小夥子的交流中,他們得知小夥子大學畢業後,想開一家網絡設計公司,但因為資金問題一直處於擱淺狀態。“要是有一個和投資人麵對麵交流的平台就好了。”小夥子歎著氣說道。
小夥子的話讓他們眼前一亮,何不將咖啡館打造成一個服務於創業者的平台呢?為了不給自己留退路,三人第二天分別向人力資源部提交了辭呈。
要實現咖啡館的轉型,首先要解決錢的問題,他們開始頻繁拜訪風險投資人。半個多月內,他們頂著烈日,皮膚曬得黝黑,嗓子也累得嘶啞了,但很多投資人都隻是擺擺手說再考慮一下。到達最後一家公司時,老總正準備外出。一番好說歹說,老總才同意給他們十分鍾時間。雖然聲音沙啞,但是他們講的過程中依舊激情澎湃。翔實的數字和具體的市場需求分析,讓老總認為這幾個年輕人挺有想法的,再看到他們用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份事業,老總決定把一筆600萬的資金交到他們手中。
接下來,他們從線上和線下兩方麵進行改造。一開始,他們並不急於裝修咖啡館,而是在網上搞了一份問卷調查,了解求職創業者最需要什麼方麵的專業服務,先後有幾十萬人次參與到這份調查之中。彙總數據後,他們仔細分析調查結果,並以此為依據設計咖啡館裝修方案。改造後的3W咖啡館,每一層都有獨特的功能:在一層,創業者可以暢談創新的點子、碰撞思想的火花;在二層,創業者們可以聆聽公開課、參加沙龍,與互聯網大佬、天使投資人親密接觸;在三層,符合條件的創業團隊隻需帶著電腦,就可以在集中辦公區注冊公司。創業者可以在咖啡館暢享咖啡、美食等服務,還能得到聯合辦公、公司注冊、法律谘詢、技術支持等服務。為了實現與求職創業者的實時互動,他們還建立了拉勾網,通過線上平台了解最新動態,不斷改進優化線下咖啡館的功能。為了不同於其他招聘網站,他們在拉勾網的效率方麵下足功夫:認真對待網上遞交的每一份簡曆,力求讓求職者都能及時得到回複,這是其他求職網站很難做到的。咖啡館轉型初期,他們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足四小時,常常連續幾天熬夜。累了,趴在桌上打個盹;餓了,啃幾口幹麵包或吃一包方便麵。兩個多月後,三人都瘦了十多斤。
辛勞終獲回報,他們不斷收到求職者的反饋。有一位求職者說晚上10點鍾在拉勾網投了簡曆,兩個半小時後就收到通知,讓她第二天去麵試。有了這樣愉悅的體驗,許多用戶更願意去做口碑傳播,由此形成滾雪球效應。咖啡館和拉勾網慢慢步入正規:估值達到1.5億元,近3萬家互聯網企業入駐、員工從6人發展到80人……短短15個月,許單單、馬德龍、鮑艾樂交出一份光彩奪目的成績單。
“野心”在某種意義上並不是貶義詞,它象征著更大的發展空間、能力的不斷提升、見識更精彩的人生。有野心的人敢於放飛心中的理想。他們的成功經曆,對很多甘於平庸和安逸的年輕人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載於《青年文摘》
飛機飛向蔚藍的天空需要強大的推動力,人類的進步也是如此。野心,就是促使我們取得
成功的動力。
胡振宇:90後開火箭公司 文|陳世冰
夢想,是堅信自己的信念,完成理想的欲望和永不放棄的堅持,是每個擁有她的人最偉大的財富。——任初七
胡振宇,翎客航天創始人兼CEO,他1993年出生,在科技精英雲集的航天係統中,無疑是一個傳奇式人物。從中學時候起私自研究炸藥,到大學期間逃課研發火箭,再到剛畢業就創辦中國第一家民營火箭公司,在被國企壟斷的火箭市場分得一塊蛋糕……他的經曆堪稱一部青春勵誌大片。
走鋼絲的“壞孩子”
胡振宇和炸藥結緣十分偶然,在他剛記事的時候,一次看到一家商場開業放煙花,衝天而起的禮花絢爛至極。爸爸告訴他,煙花之所以能衝向天空燃放出眩目的禮花,是因為一種叫炸藥的東西產生爆炸的力量。從此每每看到燃放的煙花,胡振宇總是看得如醉如癡,對爸爸說的那個炸藥產生了種種神秘的幻想。
上了初中,他參加了學校的化學興趣小組。每次上完實驗課,胡振宇總是偷偷拿些沒有用完的氯酸鉀、硫磺、鋁粉、鎂粉等實驗品回家。晚上,家人睡覺後,他就拿出來對照書上教的配方進行研究。往往是完成一組數據配方,夜就已經深了。
在一個冬天的深夜,他按最新的配方把200克的炸藥調配完畢,插上引線後,陣陣睡意襲來,就在他晃動鋁罐的一刹那,炸藥突然燃燒起來,胡振宇還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裝炸藥的鋁罐瞬間就熔化了,滾燙的液體噴灑在他的手上。
熟睡中的父母驚醒了,他們把胡振宇送進醫院,將他房間裏所有的實驗品統統扔進了垃圾池,並責令他以後再也不準做這樣危險的事情,每天上學放學都要檢查他的書包,也不給零花錢了,切斷了所有他們認為可能購買配藥的渠道。胡振宇卻上了癮,不在家裏做,周末就去同學家,配好後再拿回家裏,藏在衣櫃、床底下的某個角落。
胡振宇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迪生的故事就像是一粒種子種在了我心裏發了芽生了根。任何教育,隻要是不讓我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我都當成耳邊風。”
到了高中,作業負擔一下子重了起來,因為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化學上,其他高考科目都亮起了紅燈,但這並沒有遏製胡振宇的興趣和探索。他和喜歡化學的同學每星期湊出一點零花錢,組建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公共實驗室用來調配炸藥。在老師的指導下,每周末都會把方案、流程寫好,計算好公式,看似枯燥的實驗,他和小夥伴們卻樂此不疲。一天晚自習後,胡振宇來到了操場,他帶來了約摸一克分量的炸藥,他要進行一次撞擊實驗,通過敲擊使它分解。胡振宇心裏有些緊張,他知道,這炸藥雖是一克,但這是有機炸藥,性能要高很多,對於結果他一無所知。他覺得今晚是他長這麼大以來最安靜的一個夜晚。“轟”的一聲巨響,整個校園,包括校外麵公路上的行人都聽到了。胡振宇什麼也聽不見了,他隻看見,路燈下跑來的人群。此時,最大的聲響來自他的心底,就像一麵支撐夢想的牆倒下了,一種莫名的恐懼隨著爆炸的煙塵騰空升起。
班主任、校長和他的父母趕到公安局的時候,胡振宇已做完了筆錄。市公安局的爆破隊長連夜把從他家裏搜出來的近5公斤的炸藥送到山裏進行銷毀。
第二天,公安局領導和校長還有班主任都極力主張開除胡振宇,但他的化學老師說:“你們如果把他開除,讓他流入社會,他會變得更加危險,同時你們有可能扼殺了一個有成就的科學家的未來。”就這樣,胡振宇又幸運地留在了學校。
黑暗中的舞者
2010年9月,胡振宇以網球特長生的身份考入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有一天,胡振宇無意間闖入了一個叫科創論壇的網絡社群裏。這是個火箭愛好者的論壇,裏麵有不少民間科技達人。但是他們一直有個短板,火箭升空需要一種燃料作為推力,這種燃料就是炸藥,市場上買不到。一直對炸藥有研究的胡振宇立即向論壇版主發出申請說,自己可以為他們解決這個問題。
進入論壇後,他如魚得水,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泡在這個論壇裏。但他很快發現,這裏的每個人都是各自為戰:有的專門搞設計,有的擅長搞製造,有的隻能搞組裝。胡振宇想,如果把這些人組成一個團隊,那麼火箭從設計到加工、製造、組裝,整個流程全部做出來就會事半功倍
2011年9月,廣州在校大學生獨立研究探空火箭的項目團隊成立了,組長是胡振宇。那時,胡振宇的想法很簡單,“就想做很牛很炫的產品,能升上天就可以了。”
2011年11月,團隊要進行第一次仿真實驗。在兩個月的時間裏,胡振宇和他的團隊從來沒有在淩晨3點前睡過覺。他們買不起發動機來采集推力和壓力數據,就拆了實驗室的抽屜做了一個測試台,然後到處借錢買來傳感器、滑台、鋼板、模板,火箭的箭體就用市場上買來的PVC管。測試的頭一天晚上幹到了快天亮,睡了半個小時。為安全起見,淩晨6點他們借了輛自行車把這30多公斤的設備,拉到了大學城的外環。四周靜極了,胡振宇仿佛聽到了夥伴們怦怦的心跳。胡振宇極力讓自己顫抖的手安靜下來,按下點火開關,一瞬間,兩個多月所有的努力、心血和設備頓時炸為了烏有。
第二次,火箭還沒有起飛就在發射架上炸開了。
第三次,火箭就像是一塊石頭,穩穩地立在那兒。
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
他們彈盡糧絕,要將項目擱置了。
柳暗花明,一個成功的校友看到了胡振宇和他的團隊的報道,他聯係胡振宇,提供了10萬元錢的無償資助,希望他們將夢想繼續下去。學校這時候也為他們提供了許多實驗器械,請導師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指導。
2013年的7月,胡振宇和他的團隊要進行一次終極仿真實驗。烈日當空,二十多人扛著鐵鍬,抬著發射架在還沒修好的高速公路上走了三公裏。大家齊心協力把這50多公斤的火箭組裝、安頓在發射架中。為了安全起見,他們拿著鐵鍬挖了幾百公斤的沙子,裝在沙袋裏麵,一個個壘起來做成掩體。7月28日下午兩點,這個火箭承載著胡振宇和團隊的夢想呼嘯著直射蒼穹。
夥伴們歡呼著擁抱在一起,胡振宇背轉身,雙手捂住臉,淚水湧出。他想,成功是最讓人畏懼的一個詞彙,它或遠或近,蘊藏著看不破、悟不透的玄機。
吃螃蟹的第一人
2014年1月,還是大四學生的胡振宇,在深圳注冊翎客航天,成為國內第一家民營航天公司,主營探空火箭。
在國內市場,探空火箭的開發應用一直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壟斷,但胡振宇偏偏要從中分一杯羹。他說,因為體製的原因,國企提供的探空火箭服務,每次發射報價高達300萬元,而探空火箭的主要客戶是科研經費相對緊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對於300萬元一次的報價,他們有些力不從心,因此研發低成本的探空火箭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對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而言,探空火箭價格低廉,遠不如發射衛星賺錢,因此也沒有太大的投入意願,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往往滯後,這正是翎客航天打破國企壟斷的發展契機。
胡振宇說:“翎客航天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性價比。”2014年9月底,翎客航天研發出一種體型更小的探空火箭,長度3米,箭體直徑300毫米,有效載荷40公斤。它的作用是將搭載的儀器送到幾十至幾百公裏的高空,進行幾分鍾的科學觀測,發射一次的成本僅為150萬元。胡振宇說:“我們能做到低成本的研發,來源於對每一條渠道供應鏈的壓縮,我們的火箭燃料、發動機等核心技術、核心的組件一定是從最基礎的工業原材料開始獨立生產,采購的東西隻占20%。最為關鍵的是,一枚探空火箭價值上百萬元,但上麵的載荷可能價值上千萬,之前基本上用一次就廢了,我們現在可以做到載荷回收,甚至讓火箭原路返回。”
價廉物美的探空火箭引來了眾多高校和相關的科研院所的關注,一些東南亞國家的研究院也聞風而來。2014年10月的上半月,翎客航天就接到了十份訂單,價值1600萬元。
對於未來,這位90後的公司負責人充滿了信心:“到2014年年底公司將完成融資一個億。3年後將最大飛行高度200公裏以上、載荷50公斤以上的探空火箭推向市場。五年後,推出直徑達3.35米的小型衛星運載火箭。”
是的,胡振宇成功了。他回首少年時代,指著辦公室牆上那幅中國象棋盤的攝影作品,語氣有些沉重地對記者說,這是我從小就喜歡的一幅作品,棋子都是活靈活現的卡通圖案,表情各異。每個棋子都有自己固定的行走路線,它不能有任何的改變。這些棋子就象我們現在的孩子,他們一上學,就會沿著一條固定的線路前進。我那時讀書,搗鼓炸藥,研發火箭,完全是離經叛道,無異於是在走鋼絲。我在看不見未來的黑暗中東闖西撞,就像一件瓷器,不經過烈火就不會有脫去泥胎的質地。夢想就象是一隻疼痛的火把,召引著我一直向前去。 載於《讀者》
高爾基說,暫時的是現實,永生的是夢想。那些絕望與希望並存的時刻,都是軀體與靈魂的高度對話,從而一次次遇見更好的自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成功秘訣 文|倪西贇
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既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 —— 門捷列夫
一位記者采訪一位世界射擊冠軍,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射擊冠軍想了想說了三個字:穩、準、狠!
穩,就是麵對任何事情,必須一開始就讓自己的心態平靜、平穩下來,不驚不懼,不喜不躁,真正做到心平氣和。當一個人穩如泰山的時候,有什麼事情是可怕的?
準,就是麵對目標,自己要做出準確的判斷,不盲目,不盲從,不被假象迷惑、誘惑,始終瞄準它,否則,無論你的心有多穩,手有多穩,都將成為擺設。
狠,就是看準、瞄準的目標,不動搖,不退縮,有一股九頭牛也拉不回的倔勁,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狠勁,直到成功為止!
世上事,無難事。隻要你掌握了“穩、準、狠”這三字秘訣,做你想做的事,不成功都難!
載於《意林》
正作為勤能補拙。凡事就怕認真二字,無論在什麼領域,無論做什麼工作,隻要勤加練習,總會有嫻熟的一天的。
所有絕境都必藏生路 文|王萬龍
雖然世界多苦難,但是苦難總是能戰勝的。——海倫·凱勒
他誕生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桑頓喬森林地區的一塊貧瘠的土地上。他的出生,似乎就意味著要嚐遍世間的悲苦與辛酸。3歲喪母,7歲喪父,童年的笑聲還不曾透出他的咽喉,他便成為了舉目無親,孤苦伶仃的孩子。
命運將所有的不幸都壓在他柔弱的肩膀上。為了生存,他不得不作出比山區裏一般的孩子更為艱苦的掙紮。他先是寄人籬下,為了做工,盡管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可仍是吃不飽飯。沒有人願意和他一起,他亦不曾擁有朋友。他每天需要過的生活就是在不停勞動的同時,忍住主人和孩子的嘲弄以及虐待。
為了脫離困苦的生活,為了讓自己的身體不再經受摧殘,他先後跟從了五個主人,但遺憾的是,情況絲毫沒有好轉。
14歲的深夜,他決定要有所突破,要徹底掙脫這種奴隸式的生活。於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日清晨,他倉皇出逃,顛沛許久之後,終於在一家鋸木廠找到了工作。無意間,他在工作中得到了一本名為《自己拯救自己》的勵誌圖書,他想,自己也是可以成就一番事業的,因此,忽然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力圖抓緊了一切可以讀書的機會刻苦鑽研。
和所有孩子不同的是,他的求學經曆是個窘迫不堪的馬拉鬆實驗。他一麵工作,一麵靠微薄的收入來斷斷續續地上學。從14歲念到23歲,他終於踏入了大學校門。
他知道這一切有多麼來之不易,因為,不肯錯過任何一個可以學習的機會。甚至,為了逼迫自己努力讀書,他還給自己製定了一係列的苛刻的學習計劃。9年後,當同齡人正為前程忙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他已經順利拿下了波士頓大學學位,奧拉托利會學士學位,波士頓大學碩士學位,哈佛醫學院博士學位,以及波士頓大學的法學學士學位。
同時攻讀多個學位的事實並未影響他的收入。畢業前夕,他已經積攢了2萬美元,以備創業。17年後,40歲的他成為了一位旅店業裏的舉足輕重的大亨。
就在事業蒸蒸日上如日中天的時候,天災人禍接踵而來。連年幹旱致使經濟蕭條,日漸衰落,更要命的是那些對他來說是重要至極的旅店,均在一場場不知名的大火中被夷為平地。傾注了其一生心血的五千多頁的手稿,也在大火中消失殆盡。
他不曾就此屈服,盡管負債累累。他帶著永不更變的夢想來到了波士頓,開始了成功學方麵的創作。比起以前,他此時更有資格投身這個神聖的事業。悲苦的童年,四十多年的奮鬥生涯,傳奇的人生經曆讓他曾站在了人生的最高處,又被拋入低穀。因此,命運的磨難,讓他對財富擁有著異於常人的領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