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李小龍便果真做到了“最好”。
其實,一個人的信心來自於自己的實力,同時信心又會反過來激勵自己去增強實力。相信自己能夠成為最優秀的人,你便會在無形中有了這樣的目標——我一定要做到最優秀!那麼,你就很有可能做到最優秀。
載於《知識窗》
自信是一種態度,是不服輸的態度。對自己不滿意才會對自己又苛求,從而無限的發展自己的潛能。隻要永不言棄,你一定可以做到極致。
做自己命運的設計師文|李紅都
從事一項事情,先要決定誌向,誌向決定之後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猶豫地去實行。——(美國)富蘭克林
高中還未畢業,一貧如洗的家便已無力繼續供他讀書,懂事的他背著父母大哭一場,放棄了考大學的夢想。肄業後,他在家人的建議下依托家門口的關林服裝集貿市場做起了服裝生意。
進貨時一路風塵的勞累,寒冬酷暑中守攤的疲憊,讓年輕的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做生意的不易。兩年後,關林鎮的服裝業開始走下坡路,很多攤主轉讓了攤位,另謀出路。有人勸他:做生意太辛苦,弄不好,還會賠錢。幹脆你也轉行吧。他猶豫了:是啊,創業真的挺辛苦,要不,也把攤位轉讓了,出去打工吧……
他開始將把剩餘的服裝壓低價格以盡快出售,同時四處打聽,尋找適合自己的用工信息。
那天,一位已考上大學設計係的朋友來家裏做客,幾杯酒下肚,他忍不住將生意不順,想轉讓攤位出去打工的想法說了出來,然後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你是搞設計的,幫我設計一下未來吧?”
朋友說:“為什麼要把命運交給別人設計呢,你應該做自己命運的設計師。你未來要做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選擇哪一行,應該自己來決定。別讓眼前的困難迷住了登高遠望的雙眼,機遇有時恰恰就隱藏在危機裏。”
一語驚醒夢中人!對呀,為什麼自己就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呢?懦弱無能,這不應該是他的個性。反複思考,感到還是做已熟悉的服裝生意更適合自己。他開始調整思路,設計自己的未來。
第二天,他便親自跑市場進行考察。他發現,市場賣女裝的供大於求,而男褲的發展空間則很大。之後,他調整定位,集中火力,做男褲代理。調整定位後,他很快就收回了成本開始盈利。
正當他躊躇滿誌地要將男褲生意做強做大時,一場突發的事件幾乎將他打垮。
那年的冬天特別冷,他到縣裏進貨頂著寒風跑了一整天,回來後把三輪車停在院子裏,便進屋吃飯去了。晚上,忙著清點賬目,忘了貨款和營業執照都放在院裏的三輪車上沒收進來……就是那一晚,災難不期而至。
一夜醒來,貨款不見了。他像被人當頭猛擊一棒似的,腿一軟,癱坐在冰冷的地上。要知道,那兩萬元的貨款還是賒欠縣裏一個褲子企業的呀,這可怎麼辦呀!看著空蕩蕩的院子,他欲哭無淚。
冷靜下來後,他強打精神找到那個褲子企業的老板說出了貨款被偷的事實。為了盡可能地減少損失,他把家裏僅有的幾千元錢全部拿了出來,先還了一部分貨款,然後以自己的人格擔保,承諾剩餘的貨款一定會陸續還上。
他的真誠感動了那位褲子企業的老板,老板答應讓他一直做他們的褲業銷售。
因禍得富。那場意外沒有打垮他,反而使他和那位老板成了最好的合作夥伴。他的褲業生意做得愈發風生水起。
隨後,他用從褲業生意當中淘到的第一桶金創建起自己的企業。有了自己的企業後,他依然很辛苦,有時每天僅睡三個小時,吃兩頓飯,但在他看來,這不叫辛苦,而是充實。有人說他是工作狂,每天那麼忙碌是在透支生命,他卻說:“我不是工作狂,我是設計師,我在努力設計自己的未來。我也不認為這樣是在透支生命,我覺得是在鍛煉意誌和能力。”
正是憑著這種意誌和毅力,他一步一步地將褲業生意做大,最終建成了一個年產量130萬件的規模化現代服裝企業,完成了從800元擺地攤起家的小商販到擁有占地麵積28000平方米、員工1000餘人的現代化花園式企業董事長的蝶變。他就是洛陽浩洋服飾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司馬傑。
有人向他請教成功的秘訣,他說:“我不覺得成功還需要什麼秘訣,如果說有,那就是,我聽進了朋友的建議,沒把命運交給別人,而是自己想辦法設計好自己的命運。”
載於《中學生》
每個人在一開始都是空白的,亟待自己用彩色的畫筆勾勒出最美最成功的自己。可是後來很多人都成了別人的樣子。你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別人再風光,那也隻是別人,今生,你要為自己活!
楊瀾的“加減人生”文|李良旭
守其初心,始終不變。 —— 蘇軾
央視著名主持人楊瀾在一次訪談節目中,笑著把自己的人生比喻為“加減人生”。楊瀾的一番話,讓大家眼睛一亮,充滿了好奇和想象:加減人生,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加減呢?
楊瀾說:“在我的職業生涯前15年,我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我就又要求自己做導演;做了導演,我又開始寫台詞;寫了台詞,我又想做編輯;做了編輯,我又想做製片人。做了製片人,又想,我能不能同時負責幾個節目?這樣發展才會更全麵。負責了幾個節目之後,我就又想,能不能辦個人頻道?
就這樣,自己一直在做加法,把自己的人生一直往上加高、加高、再加高,從不曾停頓,一直加到陽光衛視。
人們常說,楊瀾真是一個成功人士,會那麼多東西。並把我當作個榜樣和偶像。人們的關注和期望,無形中,使我有了一種壓力和動力,我更加用力地做著加法。
有一天,當我站在高高的塔尖,募然回首,我忽然發現,我錯了,我把加法全做錯了。再這樣無窮盡地加下去,我把自己是誰都認不識了。
人生中,我不可能什麼都抓住。別人的優勢,對我來說,也許並不是一種強項。優勢不可能十全十美。你的比較優勢可能隻有一項或兩項,隻有把一項或兩項做好,你的加法就算加對了。
於是我想,我應該做減法了。學會做好人生的減法,更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和聰明。因為我覺得自己需要一種平衡的生活,我不能再這樣隻會瘋狂地做加法的人。我把自己定位於:一個懂得市場市場規律的文化人,一個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
楊瀾深情地說道:“在做好主持人工作的同時,我希望能夠從事更多的社會公益方麵的活動。認準一兩個目標,把事情做好做精做透,才是最真實的自己。人啊,這一輩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把一兩個目標做精做好,就是一種成長。”
楊瀾從最初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全才,到隻認準一兩件事,是經曆了一係列失敗和教訓總結出來的一種人生醒悟和認識。這種醒悟和認識,給人帶來一種清風撲麵的感覺,絲絲縷縷,沁入心田。
麵對人們對她在1997年,將自己出版的新書《憑海臨風》的20萬稿費捐給希望工程之後,又以工作經費名義領走了同樣數額的費用的質疑,楊瀾通過微博澄清之後,質疑聲音仍不斷。有記者問她這場風波對她是否有影響。
楊瀾說:“如果要說沒有那是假的,但是做公益事業出乎本心,坦然的很。今後我還要繼續做公益,管它八麵來,我隻一麵去。公益事業是我人生最大的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永遠不會改變,我隻會把它做的更好。這是一道加法,永遠不會減去。”
楊瀾的“加減人生”,使我們看到了一個成熟、睿智的楊瀾。她在加減中,加出一個真實、可愛的楊瀾,減來一個簡約、溫婉的楊瀾。她就像一個鄰家小妹、大姐一樣,是那麼親切、熟悉,散發出俗世裏的煙火氣,一點也不感到陌生和遙遠。
載於《格言》
一個人的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什麼事情都幹的完滿。一味的貪多,不僅是對自己認識不足,還有可能什麼事情都無法幹好。所以人生的意義不在多而在於精,選擇你自信的,拿得出手的東西,一直堅持下去,你就已經成功!
蔣方舟的夢想文|旭旭
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這種人醉心於一種事業的大公無私的發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質利益——居裏夫人
被譽為80後的青年美女作家蔣方舟,從七歲就開始寫作,九歲寫成散文集《打開天窗》,在由《人民文學》主辦的笫七屆人民文學獎中,獲得散文一等獎。十一歲寫成長篇小說《正在發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爭議和討論,並在台灣出版繁體版本。此書出版,引起台灣媒體的一片驚呼,稱其為:早熟的蘋果。2008年,蔣方舟被清華大學自主招生提前錄取,再度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焦點人物。
三月的清華園,已是垂柳依依,姹紫嫣紅。在美麗的清華大學校園裏,蔣方舟接受了媒體記者的采訪。當記者請她談談自己的夢想時,蔣方舟的目光中頓時溢滿了一種無限的憧憬和渴望。
蔣方舟沉吟了片刻,嫣然一笑道:“夢想再可笑,也勝過沒有。能有夢想,也需要天賦。我是個理想主義者,當大家對現實的醜惡齷齪、體製與潛規則已經習以為常的時候,我還是保持著震驚和不適。”蔣方舟的震驚和不適,使我們感到她的清純和簡單,一點也不世故和圓滑,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間距離。無論塵世間如何改變,人們內心渴望的還是一種清純和簡單,這一點並沒有改變。
蔣方舟用一種無奈和沮喪地語氣說道:“我現在覺得距離夢想越來越遠了。大概在去年,爸爸對我說,‘孩子,你在北京買個房子吧,這樣我們的心也就放下了。’我當時聽了特別地感到不可思議。我想,這樣下去,我大概就成了芸芸眾生了,生活的很多可能性就被這個東西剝奪了。過了一段時間,爸爸又對我說,‘孩子,等房價一降下來,你就買個房子。’在父親催促下,我就真的在看周邊的房價了。那一刻,我感到那種特別特別明顯的無力感。”
蔣方舟的眸子裏溢滿了一縷柔軟,她深情地說道:“我原來的夢想是當大師,但漸漸地覺得當大師不是主觀能夠決定的了,所以我也就在某種程度上識時務了吧。但我的奮鬥絕對不是一個房子,我的奮鬥是想在寫作之外,有能夠讓我逃遁的一個領域,默默地幹,它不一定是學術的東西。那樣我就不用整天麵對一些社會問題或話題了。”
蔣方舟說道:“我就是我,我是唯一。‘殊途同歸’,是一種夢想,特立獨行,也是一種夢想。隻有這樣,才構成了我們這萬千世界,芸芸眾生。”
蔣方舟的夢想,給了人精神為之一震,並有了一種深深的回味和思考。
載於《特別關注》
對的,每一個人都應該不要簡單的去為了一座房子活著,物質真的隻是一方麵而已,人生何其短暫,趁著年輕,我們應當問問自己內心的世界到底是怎樣?
一個把中國展現給世界的“95後”文|雪炘
赤心事上,憂國如家。 —— 韓愈
在大山裏,少年種下夢想
林語堂好動、叛逆,喜歡動腦筋,性格散漫,提倡閑適的生活。這真是個名副其實的90後,如果再準確點兒,就是95後。隻是,那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他的生日是1895年10月10日。
他父親是福建閩南一個小村莊的鄉村牧師,為人和善、正直,受到鄉親們的擁護。雖然如此,家裏依然很窮。他出生時,父親由感冒轉成了肺炎,沒人幫母親叫產婆。好在他前麵已有兩個姐姐,四個哥哥,母親是有經驗的。
盡管他調皮得連出生都要趕在節骨眼上,但父親很疼愛他,並給他取名為和樂,希望他和和樂樂地生活。
當時因為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慈禧連滾帶爬逃往西安。但他的家鄉依舊青山綠水,盆地土壤肥沃,喬木四季常青,花果月月應景。每天清晨,門口的古井旁邊,女孩子的洗菜嬉戲聲,將他拉進一天的玩耍中。
他是個精力充沛的孩子。
每天漫山遍野滾爬,累了,就躺在地上看變幻無窮的雲彩,嘴裏念著它的樣子——黃牛、雞毛狗、嫦娥,可是又希望它是母親做的卷餅……於是,不知不覺,口水流了一地。
他喜歡和小夥伴比賽爬樹,摘果子吃,看誰摘得又快又多;他總是從教堂和牧師住宅之間的空隙裏,側身摸過去,然後從另一端的屋頂上滑下來;他常常看著山巔上的缺口,問周圍的老人,如果這真的是神仙路過踩的,那神仙是什麼樣子,他怎麼踩的?
人們都怕這個好奇心重的孩子。
他始終熱愛家鄉的四麵環山,怪石嶙峋,可他也無時無刻不在想,山的那邊到底是什麼。
10歲那年,他要轉學到廈門鼓浪嶼的教會學校去讀書,於是三哥帶他第一次走出大山。坐在烏篷船上,穿越竹林,夜幕籠罩,簫聲四起。他睜大眼睛,盡情享受著良辰美景,將它鐫刻在心底。
一年之後,他歸家,父親的私塾也開張了。每天清晨,父親帶孩子讀四書五經、中外典籍,和樂總要鬧出小亂子。大姐叫他“魔鬼撒旦”或者“魔鬼撒旦的兒子”,他總從後麵偷襲她,兩人鬧得更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