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血染的凝聚點·第一章 五千年第一旗的呼喚(3 / 3)

毛澤東和6位副主席站在國旗前麵,他的頭微微昂起。站在他兩倆的是他的老戰友朱德和宋慶齡。

直到1950年元旦,這位普通的工人才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的來信:

曾聯鬆先牛:

你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采用,茲贈送人民幣500萬元(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500元)作為酬謝你對國家的貢獻……

如今,已經80多歲的曾聯鬆老人,仍經常向人們講述當年設計國旗的激動心情。

2 一位女工縫製了第一麵五星紅旗

與曾聯鬆一樣幸運的趙文瑞,也已80高齡了。北平剛解放時,她參加了北京美術供應社的工作。第一屆政協會議即將開始,她和美術社的幾名女工被一輛吉普車接到了懷仁堂,負責縫製窗簾和台布。

在過去,她是靠縫補漿洗生存的,有很好的縫紉技術。9月29日上午,美術社的經理領著一位特殊的“顧客”來到了趙文瑞麵前,興奮地喊道:“趙文瑞,有個大活,急活!”

趙文瑞不解地看著興衝衝的經瑞。

“做一麵大國旗,開國大典要用,毛主席要親自升這麵國旗。”經理說。

“真的?做一麵毛主席要親手升的國旗?”趙文瑞驚喜地叫了起來。

她立即借來縫紉機,在北池子一個四合院的空地上,展開了鮮紅的綢緞子,因為沒有大桌子,她就趴在地板上一針一線地仔細縫製。一麵國旗竟用了十幾個小時,直到30日下午,終於把第一麵五星紅旗做好了。

現在趙文瑞還清楚地記得這麵國旗長460厘米,寬338厘米。

3 一位工人當了25年升旗手

毛澤東主席麵向全世界完成了莊嚴的升旗儀式之後,第二天繼續升旗的竟是供電局的工人陳紅年。兩年後的1951年國慶節,升旗任務又交給了供電局的胡其俊,在此後的25年時間裏,竟再沒有人去接過他手中的旗。

在那個轟轟烈烈的年代,人們的目光似乎無暇顧及天安門廣場上飄揚的國旗。一個國旗意識淡漠的時代,是一個悲哀的時代,國旗的寂寞,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如今,胡其俊老人已經退休,他回憶自己與國旗相伴的那些歲月,仍感慨不已。

他說當時對升國旗沒有特殊要求,隻要能夠把國旗順利地升到旗杆頂端就行了。那時候也不是每天都升國旗,隻是幾個重大節日時才升掛國旗。當時旁邊也沒有人觀看,也不奏國歌。

雖然升國旗是胡其俊的額外工作,但他懷著對祖國的熱愛,每次都認真仔細地把國旗升起在廣場上空。並且,這位老工人還注意從報紙上剪輯有關國旗的資料,用一種樸素的情感默默地閱讀著國旗的真正意義。

25年裏,老人目睹了國旗的喜怒哀樂。“文革”期間,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9次接見紅衛兵,胡其俊都要事先去廣場升掛好國旗。當董必武、陳毅、周恩來、毛澤東等幾位偉人相繼逝世,他便含著熱淚,緩緩降下半旗。國旗低垂不語,萬裏河山失色。

1976年10月24日,天安門廣場紅旗飄揚,鑼鼓喧天,首都人們喜氣洋洋地慶祝粉碎“四人幫”的偉大勝利。胡其俊老人升起國旗後,久久地凝視著國旗在藍天中獵獵飄揚的景象,不由得淚水橫流。

這是他最後一次升旗,之後他把國旗交給了北京衛戍區的人民子弟兵。從此,國旗每天都升起在祖國的上空,被一代又一代的士兵演示得莊嚴神聖。

對於今天的升旗儀式,胡其俊老人讚不絕口,說這才與泱泱中華的形象相配。

D 李玉坤上書全國人大

天安門廣場的國旗升降儀式,雖然經過董立敢以及後來的幾任國旗班長的努力,幾經修改,但仍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共和國以嶄新的形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兒女也迫切希望以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麵前。

於是,人們把目光投向能夠充分展示共和國形象的五星紅旗。對於董立敢設計並沿用了8年的3人升旗儀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出異議。上海的一位工程師來北京看完升旗儀式,提出升國旗應該有國歌伴奏,最好有護衛隊護旗;北京的一位祝關幹部給國旗班寫信指出,升降旗時從梯子上爬上爬下很不雅觀。

在眾多的群眾呼聲中,有一位人大代表的聲音被曆史記錄下來。

他叫李玉坤,是江蘇如皋工藝絲毯總廠的副廠長,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6年6月,李玉坤隨省代表團到美國學習考察。在美國許多重要場所,他發現都懸掛著美國國旗,並且即使在重大節日外,美國的許多公共場所長年懸掛著國旗。他還了解到,在洛杉肌的“大學公園”小學,每天都舉行升旗儀式,升旗時學生們把手放在胸前,口中念道:“我效忠於國旗和美利堅合眾國。”

這些事情令李玉坤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他想起了一位美籍華人回到如皋,在一家商店買了3麵五星紅旗,說是回到大洋彼岸分送給3個子女,讓他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

回國後,在那年的國慶節,他在如皋的街頭竟沒有看到一麵國旗。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感到一種從沒有過的恥辱,強烈的愛國意識和人大代表的責任,促使他奮筆疾書給全國人大,提出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喚起人民的國家觀念,盡快製定張掛國旗具體方法的建議”,呼籲在全國範圍內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恢複升降國旗儀式,增強人們的國旗觀念。

他在建議中這樣寫道:“製作一麵五星紅旗的代價是有限的,麵這在人們心中所起的作用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上,33名解放軍代表也提出了製定《國旗法》的議案。

人民代表的建議,很快寫進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提案,有關領導非常重視,國旗的使用和儀式引起了人們更深入的關注。

1989年3月,國務院法製局組織起草了《國旗法(議案)》。

此後一年中,經調查研究,征求意見反複修改。1990年10月1日,新中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頒布實施。

這部法律,對國旗的使用、升降、保護等做出了詳盡的規定,其中第十三條規定:升掛國旗時,可以舉行升旗儀式,舉行升旗儀式時,在國旗升起過程中,參加者應當麵向國旗肅立致敬,並可以奏國歌和唱國歌。

國家教委也專門發文要求在中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國旗意識。天安門警衛大隊為了一個更加莊嚴的升降儀式的涎生,五易其稿。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也把改造天安門廣場旗杆基座和改進升降聞旗儀式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

從1949年的開國大典開始,天安門城樓前的旗杆一直在風雨裏矗立了40多年,目睹了廣場發生的巨大變化。廣場東、西兩側高大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曆史博物館建起來了;廣場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22米的旗杆,站在寬闊的廣場上,顯得矮小和蒼老了。

1991年2月23日,修建新的國旗基座工程在天安門廣場破土動工,改建工程由天安門管理委員會負責實施。

國旗班全體戰士向老旗杆舉行了告別儀式。

不久,在天安門屹立了42年的老旗杆被遷到中國曆史博物館西門外,作為文物保護起來。

改建後的國旗杆基座平麵為三層,內層為邊長各6米,高45厘米的正方形漢白玉平台,四周是80厘米高的漢白玉欄杆,四麵各有2米寬出人通道。基座中心是30米高的銀灰色國旗杆,頂端為黃色。第二層是環繞基座的2米多寬的赭紅色花崗岩石帶,綠草四季常青不衰,象征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國旗基座四周是56個金黃色銅製隔離墩連成的護欄,象征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在國旗下。

此外,新旗杆還配套安裝了先進的升降機電設備和同步播放國歌的擴音係統,改進了懸掛國旗的機關。

E 李鵬總理說護旗隊員太少了

莊重、大方、設備齊全的新旗杆落成了,這給擔負升旗任務的武警戰士帶來了鼓舞,他們不用再從旗杆基座的欄杆上爬過去了,但這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無形的壓力。為了與擴建後的國旗基座相請調,他們必須設計出一個更完美、更規範、更能表達億萬中華兒女心願的升旗儀式,編排出能真正與泱泱大國的曆史文明相適應的國旗升降儀式。

早在國旗基座改建過程中,北京天安門管理委員會就多次邀請武警北京總隊和天安門警衛大隊的同誌去觀看新旗杆基座的模型,討論如何編排一套更完美莊嚴的升旗儀式。

天安門警衛大隊為此五易其稿,設想了8套方案,最後選定一套由12人組成的隊列。前麵是擎旗手和兩名護旗手,之後是帶隊警官1名,然後是8名排成兩排的護衛士兵。警官佩帶手槍,護旗手手握衝鋒槍,護衛士兵肩扛“五六”式步槍。

他們將演練的隊伍行進和升降國旗動作拍成錄像片,呈送北京市人民改府。接著,報告飛速呈送到中南海。李鵬總理仔細審閱了這份包含了人民對祖國深厚情感的報告。1991年4月23日下午,北京市政府辦公廳副秘書長兼天安門管理委員會主任楊登彥傳達說;“李鵬總理很關心新改革的升降國旗儀式,總理指示,護旗隊員應增加些,樂隊能否跟看走,節日伴奏是否太少?”

根據這個意見,天安門警衛大隊決定12人的升旗儀式擴編為36人。新的升旗儀式分為節日和平時兩套,平時升旗時,同步播放國歌的錄音。每月逢旬的第一天和重大節日時,則由62名軍樂隊員隨國旗護衛隊員一起從天安門城樓出發,行進時由軍樂隊演奏《歌唱祖國》樂曲,升旗時奏《國歌》。

為了適應新的升旗儀式的需要,原國旗班改編為武警天安門警衛支隊國旗護衛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