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血染的凝聚點·第三章 沐浴國旗升華精神(1 / 3)

第一篇 血染的凝聚點·第三章 沐浴國旗升華精神

自1983年初護衛隊的前身國旗班組建以來,各新聞媒體對他們的宣傳報道難以勝數。

1993年5月1日,中央電視台首次將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向全國並通過衛星向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現場直播,國旗護衛隊的形象遠揚四海。

1993年10月1日,電視機前的觀眾突然發現,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新聞聯播之前的片頭更新了,國旗護衛隊員護衛著五星紅旗走出天安門城樓,走入千家萬戶。

時至今日,每年的元旦、五一、十一等重人節日,首都主要新聞單位都要專門派出記者,去采訪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

同旗護衛隊威名遠播,隊員們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在國旗的沐浴下健康成長,許多人已成為共和國的警官。

A 陪伴國旗青春無悔

許多人以為身穿禮賓服、腳登馬靴、肩扛鍍鎳步槍的國旗護衛隊生活待遇一定很高。

然而,當你走進他們的駐地時,就會吃驚地發現,他們的生活條件是如此簡陋。

國旗護衛隊住的排平房從南到北共有84步,但隻有3個門,一個門在14步寬的榮譽室處,榮譽室與護衛隊隊部及幹部宿舍連在起。其餘兩個門就是戰士的兩個宿舍,每個屋內放了22張雙層床,最裏麵的一張床距門口有35步。

這排平房是木質結構,其中靠東的一麵牆是一體的方格窗戶,有點像百葉窗,使這一麵牆壁如同虛設,或者說是一堵屏風。屋內沒有取暖設備,因此在冬季凝重的寒氣壓迫下,顯得低矮而陰冷。上級也曾考慮給他們安裝空調,但是故宮內的線路老化,有關部門沒有批準。到了裏天,擁擠的屋子又悶又熱。

1998年4月9日,我們在采訪國旗護衛隊的時候,聽到許多參觀國旗護衛隊駐地的群眾發出這樣的疑問:中國就這麼一個國旗護衛隊,怎麼就讓他們住這樣破舊的房子?蓋幾間新房子才花幾個錢?其實,國家和武警部隊都能夠拿出一筆錢,為他們蓋一棟小樓。但是,為了升降旗方便準時,護衛隊員隻能住在故宮裏,麵放宮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塊磚,一寸土都動不得,並不是用錢能夠解決的。

現在的住房條件比過去已經改善了許多。最初國旗班12名1.80米以上的戰士,住的是一間12平方米的危房,為了防止房屋在雨季倒塌,房尾的四周用木樁頂著。

護衛隊100多號人,隻有4個水龍頭,設在屋前的一個小屋了裏,並且是與前麵的飯店及商棚公用。因此戰士們洗臉的時候就要排隊了。

護衛隊沒有自己的廁所,他們解手要到南邊端門旁的公用廁所。這個廁所屬天安門管理委員會負責,距戰士們的宿舍250步(每步75厘米)。

值得一提的是,晚上10點以後,廁所關門。

那麼晚上10點以後戰士解手怎麼辦?

中隊長王金耀不好意思地對我們說了三種辦法:

第一,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熄燈以前趕快解手,要徹底幹淨。

第二,如果10點以後要解小手,用中隊自備的馬桶。

第三,如果10點以後解大手,隻能出端門,再出天安門城樓,去城樓外的一個公用廁所,這個廁所晚上還“營業”,但須行程500多米。如果晚上拉肚子——最好別有這種情況——那就別睡覺了。

國旗護衛隊的飯堂設在中山公園,從宿舍到飯堂需走500多米。飯堂是簡陋的平房,50多平方米,長8步,寬7.5步,裏麵卻放了9張大圓桌,120多人擠在9張圓桌上吃飯,經常看到坐不下的戰士站著用餐。裏麵沒有電風扇,夏天就像一個大蒸籠,戰士們稱其“桑拿浴”。

我們去采訪時才是4月初,但在飯堂吃飯已經感到悶熱難耐了。於是我們就想:當他們“桑拿浴”的時候,吃飯的感覺如何呢?

而與他們的飯堂相接的平房,是一個大快餐廳,其麵積是護衛隊飯堂的兩倍,由於地理位置很好,所以生意興隆。我們粗略地估算一下,如果把這個相接的快餐廳也能作為護衛隊飯堂的話,護衛隊的戰士就不需“桑拿”了,但是我們知道目前這隻是個良好的願望。

他們的夥食標準在普通中隊每天5元多的基礎上增加了1元錢,即每人每天6元多。細心的人不妨算一筆賬,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裏,如此的標準能在餐桌上看到一些什麼?

需要提示的是,這些平均在1.80米以上,又正在成長發育的小夥子,一頓要吃四五個饅頭,別的中隊如果蒸一籠饅頭就夠了的話,國旗護衛隊蒸兩籠都不夠。

我們又想起了在護衛隊門前開飯店的老板李曼的話:“護衛隊的兵都太瘦,訓練中經常暈倒,我說就是夥食不好,他們應該一個個吃得棒棒的,那才能威武雄壯,代表我們中國人的形象。”李曼老板在此開飯店已經5年了,巧合的是中隊長王金耀自提幹至今也在護衛隊幹了5年,但是5年中他們倆人的收獲卻不相同。李老板買了兩輛小轎車,自己開一輛,老婆開一輛。王中隊長笑著對我們說:“我買了一輛自行車,別的就沒有了。”

王金耀沒有時間考慮這些,護衛隊的事情每天把他弄得團團轉,恨不得學會分身術。他說自己當擎旗手的時候,隻考慮自己如何做好就行了,但現在卻要考慮整個護衛隊,考慮每一個戰士,每天腦子裏都裝著一個“怕”字,肩上的重量遠比扛國旗時沉重得多。

據說護衛隊門前的商棚,都是有路子的人才能開的,其中有我們某“國腳”的父親。這位國腳的父親有一輛夏利車,後來國腳在一次足球賽上射進兩球(每射人一球獎金10萬元),歸來後就嫌父親的車檔次低了,給換了一輛上檔次的。

這很容易使我們想起那位踢斷了腳趾的擎旗手王俊華,他蹯正步所下的功夫決不比我們的國腳少,但是他們踢來踢去,每月也就是幾十元的津貼費,踢斷了腳趾仍舊堅持升降旗。

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遊客到故宮參觀,但是有誰相信住在故官午門外的國旗護衛隊的戰士,有不少的人沒有走進故宮遊覽?不是中隊不允許去,也不是他們怕花錢,而是他們沒有時間。他們每天除升降國旗外,要輪流去一些固定目標站崗;要進行升降旗的常規技能訓練;要給前來參觀的群眾講解國旗知識;要到一些學校、工廠、企事業單位幫助他們培訓升旗手,給他們做訓練示範;還要執行臨時勘務一外國元首大臣訪華時的天安門路線及人民大會堂的一些重要會議的警衛。

據天安門警衛部趴的首長胡廣才介紹,他們部隊每天有4至10次的臨時活動,每年的臨時活動都在千次之外,由此可見他們的工作量有多大。

他們大多數人沒有去過故宮,沒有在天安門廣場遊覽留影,沒有外出逛街,甚至他們的父母來隊後,都不能陪伴在北京轉一轉。

其實從護衛隊的宿舍到午門,我們步量了一下,隻有150步,他們3年中踢的正步路程計算起來,相當於一次二萬五千裏長征,但是他們3年中卻始終沒有走過通往午門的150步!

他們當中有75%的戰士沒有正常探家,護衛隊3年的老兵有35人,隻有4人探過家。已經退伍了的擎旗手曲衍濤是在臨退伍的前25天,才慌慌張張地趕回去探家,如果再不走的話,就沒有機會穿著軍裝回家鄉看一眼父老鄉親了。

現任擎旗手劉耀征已經是第4年的老兵了,沒入黨、沒立過功、沒探過家。

那麼國旗護衛隊的小夥子們是否為此遺憾呢?我們就此采訪了幾名戰士。

劉耀征,1994年12月入伍,現年23歲,河南省漯河人,家中有父母和一個妹妹。

他的回答是:雖然我沒入黨沒立功也沒有去故宮遊覽,但是我不感到遺憾,因為我能在國旗護衛隊就已經很光榮很知足了。我經常收到家鄉同學和朋友的來信,說在電視裏看到我肩扛國旗走出天安門城樓的威武英姿,都很羨慕,因此我總覺得在國旗護衛隊扛一輩子國旗都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