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和平年代的炮聲·第一章 中華民族的吼聲
走出故宮的國旗護衛隊駐地,我們把目光投向人民大會堂正門。在這裏,我們的國家主席和總理經常陪同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總理檢閱中國三軍儀仗隊。當國家主席和貴賓從猩紅的地毯上走上檢閱台,軍樂隊奏響兩國國歌的時候,廣場上的8門禮炮發出渾厚、激昂的聲音,代表祖國向中國人民高貴的客人致以友好的問候和敬意。
然而,這音樂般的炮聲背後,有多少令人激動、悲愴、思索的故事?
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武警北京總隊禮炮部隊這個英雄的群體。
他們所擔負的任務,注定他們也是一支特殊的部隊。與國旗護衛隊開放的兵營不同的是,禮炮部隊的駐地遠在北京南郊,他們既被人熟知又不被人了解,禮炮兵的喜怒哀樂似乎被隆隆的炮聲淹沒了。這裏沒有一個遊人光顧,沒有成群結隊的學生聽他們並述心中的故事,沒有鮮花和掌聲。
我們走進他們的兵營,把筆尖觸及到他們的訓練、生活和內心世界的時候,我們發現禮炮兵向炮膛裏填裝的不僅是一枚枚禮炮彈,也是民族的尊嚴和自信,是他們對祖國明天的祝願,是他們赤誠的心。
因此,從我們的筆尖下流淌出來的,也是一條血汗交融的河流。
在人們的記憶裏,隆隆的炮聲似乎總是與滾滾硝煙和血雨腥風彌漫在一起的,其實和平也離不開炮聲。
和平時期的炮聲,是中華民族奮勇拚搏的吼聲,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的宜言。正如國歌中所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們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
沒有血性的民族就沒有生存力;沒有激情的民族就沒有前途和希望。
今天,當禮炮聲宣告重大的迎賓或喜慶活動正在舉行的時候,滿麵春風的人們是否在令人振奮的炮聲中聽到了共和國前進的腳步聲了呢?
A 鳴響第415次迎賓禮炮
1998年8月31日,土庫曼斯坦總統訪華。
還是在幾天前,我們在禮炮中隊采訪的時候,戰士們就對我們說:“我們有任務了。”
此時他們並沒有接到上級的通知,他們是在看新聞聯播時得知土庫曼斯坦總統訪華消息的,職業敏感使他們得出準確的判斷,他們開始演練重複了成千上萬次的禮炮施放動作。
其實並不是所有來訪的總統、總理都享受禮炮的待遇,應邀來訪和工作訪問是有區別的,工作訪問沒有禮炮相迎。而總統和總理的待遇也不相同,為總統鳴炮21響,為總理鳴炮19響。對於這些基本的常識,禮炮兵熟記於心。果然,28日他們接到了上級遇知:31日上午10時,江澤民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正門,為應邀來訪的土庫曼斯坦總統舉行歡迎儀式,禮炮21響。
禮炮中隊立即彌漫了一種緊張的氣氛,盡管他們已圓滿完成了414次迎賓禮炮任務,但是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他們理解上級對他們提出“萬無一失”要求的含義,那就是隻允許百分之百的成功,不允許有一次失誤。
30日晚上,剛剛試炮完畢,天空下起了雨,且越下越大,半夜雷聲響個不停。擔負明天施放任務的禮炮兵,在黑暗中睜著眼睛,聽著窗外的雷聲和雨聲,久久不能人睡,他們知道如果明天仍舊下雨,將給打炮帶來困難。
第二天清晨,我們醒來的時候,看到禮炮兵已經穿好了禮賓服,在操場上檢查禮炮,將軍用篷布罩在禮炮上。天空細雨斜飄,兵們的頭發濕漉漉的,臉上流著雨水。他們神色嚴肅,來來往往地忙著各自的工作,幾乎聽不到一個人說話。
操場上,在8門深綠色的禮炮旁,還有8輛BJ2020S型吉普車一字排開,這些吉普車是用來牽引禮炮的。擔負駕駛吉普車任務的司機站成一排,運輸隊隊長逐個檢查他們的警姿警容,他們的肩上大都扛著誌願兵警銜,一看就知道是一群老兵,但是站隊姿勢和他們臉上的表情,卻橡是剛入伍的新兵。
我們問一個正在檢查禮炮彈的戰士:“這樣的天氣還能不能打炮?”
他表情平淡地說:“下冰雹也要打,這不是能不能打的問題,是必須要打。”
7點50分,禮炮兵開始出發,前麵警車開路,後麵是吉普車拉著禮炮,最後是控製車。他們開出兵營駛上馬路,就立即成為一道風景,把行人的目光奪了過來。此時正是早晨上班的時間,路上車輛擁擠,行人雖然想讓開路卻無處躲閃,車隊一會兒走便道,一會兒上逆行,繞來彎去地前進著。
車隊出發不久,太陽就漸漸地從雲中掙脫出來,戰士的心情也明朗了許多。
他們一進人天安門廣場。廣場上的遊人立即意識到今天有重大的國事活動,都顯得很興奮,因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是第一次到北京,並且有的人一生可能隻來這麼一次,然麵,他們卻幸運地目睹了禮炮兵的風采,趕上了一次難得的迎賓活動。於是,人們追隨在禮炮的後麵,朝毛主席紀念堂南門擁去。
禮炮車隊從紀念堂南門走過,剛剛瞻仰了偉人毛澤東遺體的人們,思緒還纏繞在過去的歲月裏,追憶著他老人家帶領中華民族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曆程,這時候他們的眼前突然出現了共和國威武雄壯的禮炮部隊。人們略顯沉重的心激動起來,臉上莊重的神色也很快被驚喜和自豪的表情所替代。
禮炮車隊在紀念堂南門西側集結,禮炮的四周立即站上了威武的警戒哨兵,禮炮兵開始擦拭禮炮,這時候有許多遊人抓住難得的時機,與禮炮兵和嶄新的禮炮合影,為自己留下一生美好的回憶。
在禮炮兵做準備工作的同時,擔負清理場地的公安幹警和十四支隊的武警戰士,將廣場上的群眾勸離到警戒線以外。夏季和冬季場地的清理範圍不同,夏季在紀念堂北邊鳴放禮炮,清場範圍東邊以曆史博物館前的馬路為界限,北至長安街,西至人民大會堂,南至紀念堂;冬季在人民大會堂的東北角鳴放禮炮,東邊清場至國旗旗杆一線。9點30分,禮炮在紀念堂北側布置完畢,深綠色的禮炮從南到北一字排開,停在鮮紅的地毯上,炮口對著曆史博物館。由於剛下過雨,廣場的地麵上還殘留著一汪又一汪的水坑。擔負連接電源的通信兵仍以標準的動作,跪在水坑裏接線。
在這群人當中,有一個不穿警服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瘦高個子,鼻梁上架一副眼鏡,仔細地察看每一門禮炮。他就是被戰士親切地稱為“編外禮炮兵”的吳強工程師,此時他正在對禮炮進行最後的檢查。關於吳強工程師,我們在後麵的聿節中將不惜筆墨地渲染他一把。
一切準備完畢。負責禮炮鳴放的總指揮張德福副支隊長坐在控製車內,作最後的工作布置。控製車內裝有禮炮控製儀器,負責摁電鈕的大隊長已經坐在控製儀器前。負責聯絡的參謀正用對講機與國賓護衛隊聯係,對講機發出呼叫,報告著國賓護衛隊所在位置。
此時,北京總隊就像一個大棋盤,禮炮中隊、國賓護衛隊以及負責天安門廣場警衛的國旗護衛隊和負責路線勤務的其他支隊的官兵們,都是這祺盤上的關鍵祺子,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協同作戰。